作者:冰溪洋
在这喧嚣纷扰、人潮如织的尘世里,人们皆似被卷入湍急河流的叶片,于人群的漩涡中身不由己地打转转。
曾有一场公司组织的团建聚会,热闹得仿佛要冲破屋顶的束缚。众人围坐,酒杯碰撞的清脆声、谈笑声、起哄声交织成一片嘈杂的声浪,冲击着耳膜。脸上洋溢着笑容,天南海北地聊着,从工作趣事到生活琐事,看似关系亲密无间。然而,当喧嚣中的某人放下酒杯,看着眼前热闹场景,心里却涌起莫名的空虚。那些笑声话语,如同浮在水面的泡沫,看似五彩斑斓,实则一触即破。在这热闹表象下,人们不过戴着面具社交,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心的附和。那人置身其中,却感觉与一切格格不入,内心的孤独如藤蔓般肆意生长。
而后,有人独自踏上了前往成都的旅程。当成都带着麻香气息的晚风轻轻掠过书页时,那股独特的味道,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味觉记忆,让人瞬间沉醉。忽然明白,这场独行是对内心声音的探寻。在那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背着包穿梭于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这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承载着无数行人的足迹,每一步踏上去,都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那厚度在12 - 18cm之间的它,是时光留下的刻度,也是城市记忆的脉络。
午后阳光慵懒洒落,走进一家名为“散花书屋”的小店。店内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似温暖的茧将人包裹,还混合着丝丝缕缕的咖啡香。伸手触摸古籍泛黄的书页,那微微的粗糙感,是手工造纸特有的质感,与机制纸光滑的触感截然不同,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随手拿起一本,坐在窗边角落,沉浸于文字世界,仿佛与外界隔绝。耳边不时传来店内顾客用川普方言的轻声对话,“搞啥子名堂哟”“要得嘛”,那独特的语调,带着成都特有的悠闲与自在,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窗外,游客来来往往,有的拍照留念,有的品尝小吃,欢声笑语不时传入,青石板路的触感,仿佛也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而在某本书的页面角落,还留着曾经某人的批注,那是独属于这里的个人记忆碎片,让人不禁遐想连篇。那一刻,没有因独自旅行而感到孤独,反倒是有了一种难得的宁静与自由。
从青石板路的足迹仿佛延伸到了办公室的瓷砖上,思绪也从成都那充满烟火气的独行中抽离,飘向了同事小李的故事。在这个社交如网,人们拼命想要融入某个群体,害怕被孤立、被边缘化的社会里,孤独如同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影子,如影随形。
还记得同事小李,工作中总是积极参加各种团建活动,每次聚会时他都笑得格外灿烂,和大家聊得热火朝天。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加班后的夜晚,我们一起在办公室吃外卖,他却突然感慨,每次聚会结束后,他心里都空落落的,觉得那些热闹都不属于自己。像小李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据《城市孤独白皮书》显示,83%的职场人存在聚会孤独感。项飙所说的“附近的消失”,让人们在追求所谓的合群中,失去了对身边真实世界的感知,也迷失了自我。总是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声音。
其实,人生恰似一场独特的旅程,没有固定的轨道,也没有统一的终点。喜欢热闹的人,在人群中找寻快乐;钟情独处的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重要的是,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做真正想做的事。
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中所写:“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一生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在自然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梭罗在《瓦尔登湖·经济篇》第2章中也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陶渊明“隐于野”,远离尘世喧嚣,以田园为乐,获得心灵的宁静;而梭罗独居湖畔,亲近自然,在简单生活中探寻生命真谛。他们虽身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都坚守自我,追求内心自由。
与他们相比,当代人倡导的“大隐隐于市”,则是在繁华都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不被世俗的喧嚣所干扰,同样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内心自由的坚守。从古代的陶渊明,到西方的梭罗,再到现代“大隐隐于市”的人们,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数字时代下,还衍生出了“云隐逸”的现象。
如今,不少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会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有人沉迷于制作精美的虚拟花园,在那里精心种植各种花草,看着它们一点点成长;有人热衷于在虚拟社交平台上组建自己的小圈子,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生活感悟,却对现实中的聚会兴致缺缺。他们通过网络社交与现实保持距离,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喧嚣的逃离,对内心本真的追寻?
在生活的天平两端,一端是终南山的隐居生活。那里,青山环绕,远离城市的喧嚣,却也面临着生活资源相对匮乏的现实。清晨,隐士们需徒步去山间采摘野果,或是去溪边打水,获取生活物资的时间成本较高。而另一端是华尔街,那里高楼林立,快节奏的生活能带来丰富的物质回报。人们穿着笔挺的西装,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之间,为了达成一笔交易,可能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激烈的竞争。
除了这两端,还有如硅谷的极客文化,那里充满着创新与活力,人们在代码与创意的世界里遨游,追求着科技带来的改变,虽身处繁华的科技中心,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追求;以及大理的数字游民,他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在苍山洱海间,借助网络开展工作,享受着自由与宁静的生活,在数字与自然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让“隐逸”的光谱更加丰富,也让我们对内心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
当我们孤独时,其实是心灵给自己留出了一片空间。从脑科学的角度,这就如同孤独状态下前额叶皮层被激活,让我们能更深入地思考,更好地认识自己,如同在心灵的密室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孤独与自由,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孤独是自由的前提,唯有在孤独中沉淀自我,才能真正领悟自由的真谛;而自由则是孤独的升华,让人在广阔天地中,不被世俗所拘,尽情舒展身心。
走在这宽窄巷子,偶尔能听到远处传来的打更声,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光,带着古老的韵律。空气中还隐隐飘来老茶馆里的檀香,那香气萦绕在鼻尖,让人的心也随之沉静下来。
见万象,守己心。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们要勇敢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去感受山川的壮丽、人情的冷暖;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不被世俗的标准所束缚。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焦虑所困扰,内心充满疲惫与迷茫。曾有个深夜,有人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寂静的街道,路灯散发着昏黄的光。那一刻,陷入了沉思,思考着生活的意义,思考着自己的追求。想象着未来的自己,是否已经实现了内心的追求,是否还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那份宁静与自由。人们意识到,只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学会自适其心,就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成一个美好的宇宙。
让人们抛开那些无谓的束缚,去追寻真正想要的生活,在纵浪大化之间,心自安适,让人生随心而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在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看到信阳话里的“打转转”和成都话里的“旋旋”,它们如同不同地域文化的精灵,相互呼应,共同诉说着人们在生活中的追寻与探索。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若是在这青石板路上设置一个特殊的装置,当人们扫码时,便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绵竹年画中描绘的热闹场景与瓦尔登湖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在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生活。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资深博主,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