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百义老师二三事

冰溪洋 2025-02-15 19:29:30
百义老师二三事

原创作者:吴静

1979年9月,我考入豫南一所师范学校。我学习的专业是数学。同班同学又是同县老乡的,有5位:雷显同,祝学义,余功波,李厚全,龚光道。

有一天,龚光道同学邀我去见一位老乡,也是中文写作班的周百义老师。

周百义老师住的地方也是他办公的地方,绿树林掩映的红楼,周百义老师住一楼一间房,左邻是图书馆,右邻是教室。属寝办合一。房间不大,大约十五六平米,一张桌,一张床,几只纸箱,一个小立柜。除了床外,一张桌子上面放了一排书籍,纸箱里全是书籍,小立柜上面也放了不少书籍。我当时想,除了学校的图书馆外,将来我也可以在这里借几本书看看。

百义老师身材俊挺,面目清秀,给人文质彬彬的印象。他与人交谈,总是面带微笑,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里。由于我们是饮大别山泉水长大的,又是商城县老乡,彼此交谈起来,亲切又直率。

其实,在我见到周百义老师之前,我已久闻其名。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是年,周百义参加了高考。他的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获得满分。我的许多同学以他为榜样,苦练作文本领。我也有向周百义学习的愿望。我一直寻思,周百义老师作文为什么写得那么好,作文特色是什么,作文角度是怎样选择的,带着这样的寻思,一直想找到答案。今天,我与光道同学见到周百义老师,就想问个明白,可话到嘴边了还是忍住没问。直到多年后,我见到周百义回忆高考作文的文章,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

河南省潢川师范学校的风景有一处特别好,师生都喜欢去。这个好风景,大家喜欢去的地方就是碧湖。碧湖水面宽阔,日出时湖光潋滟,日暮时水天一色。湖边的林荫小道常有晨跑的,傍晚也有不少师生散步的。

有一次,我去百义老师那里,他邀我去湖边散散步。那天,百义老师兴致很高。他一边与我聊天,一边背诗词。走一路,聊一路,他背诵诗词一路。我俩沿碧湖漫步一圈,彼此聊了文学方面,也聊了生活读书方面,百义老师比我多背诵了几首诗词。回想此事,百义老师的大脑真够用。

有一次,我去百义老师那里。百义老师不在,一位老乡同学在他那里。老乡同学告诉我,昨天夜晚,周百义去电影院看了日本电影《生死恋》。他回到住室,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用一个晚上将《生死恋》电影一幕一幕地回忆出来,写了回忆版的《生死恋》剧本。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心理学老师刚讲过,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反遗忘的规律也就是抓紧时间记住要记的东西。百义老师读写之功早有耳闻,训练自己的记忆也不惜牺牲一个晚上的休息时间。

回想起来,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已有四十余年,以后,我考入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毕业。周百义老师也从师范学校调出近四十年。他先去潢川县文联当主席,以后,百义老师又上武汉大学作家班,毕业后又转任湖北省委机关工作一段时间,不久百义老师出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一职。

他笔耕不辍。从他的《岁月绵长》一书里,他写作未丢。他写时代,写出版生涯,写同事,写生活,写故乡。不少人读了他写的故乡,产生了到大别山一游的想法。

在百义老师的笔下,山区民风淳朴,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山子》一文,他写道:“秋天的大别山,像个穿着五彩衣的小姑娘。彤红彤红的枫叶,紫红紫红的木梓叶,翠绿翠绿的松枝,淡黄淡黄的柳叶杨……以及山路两旁盛开的菊花和那一丛丛,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把它打扮得格外漂亮。他们一会儿钻进阴森稠密,终日不见阳光的树林,一会又沿着叮咚作响的山溪前进。”

又如,《八哥》一文里,他用儿童的眼光描绘:“啊,花岭好美呀!粉红色的,淡蓝色的,白色的……千姿百态的小花,像夜空的星星一样,散落在绿茵茵的草坪上,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从花丛中挤了出去,通向那不远处一抹翠绿的树林。”

《竹溪上的笋叶船》也有精细的描绘:“漂呀漂,一条条精巧的笋叶船,无声地飘下了竹溪……这竹溪七拐八弯,你看不见它从哪儿来,也看不见它向哪儿走。千万株翠竹儿将它抱着,无边的绿色将它润着。满溪里,流的尽是斑驳的竹影,响的尽是飒飒的竹声。这会儿,笋叶船顺流而下,竹溪生动了,竹影儿摇曳起来……”

他写山区教师的《回山》也有身临其境的描述:“山是那样的高,八九点钟的光景,太阳才从山坳坳里挤出来。峡谷里,蓝色的雾气消散了。一条亮晶的小河,七拐八拐,从桃树林中奔出来,匆匆切断了这条通向小学校的山道,绿缎子般的河水,冲向行人踏脚的石块,激起白亮亮的浪花……”

在《路上捡来的孩子》里,风景也不俗:“太阳滚着火红的铁环下山了。南天门上,最后一抹橙黄色已被擦去。一窝的苍鹰,在用翅膀扇呀扇,似乎力图要扇走这不断流布的夜色……村子里响起了家家户户此起彼伏的关门声。”

他写故乡的映山红,把它喻为火炬,照亮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同仁。总之,他写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水一山总是带着浓浓的乡情。他写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草一木总是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2025年2月12日,我给百义老师发了一则信息。大意是:昨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第五种威胁》。作者是方方。作品标题有“抢眼球”之嫌。故写了一篇短文,属于小评论,提了一个小建议。请指教。

我的小评论原文如下:

作家方方写随笔写日记写杂文敢于直言。如,她的《没想到走投无路》一文,又如,她的《第五种威胁》一文。在《第五种威胁》一文里,她讲述道:她不喜欢抽烟,屋子里也不摆放香烟。久而久之,她也忘了香烟。直到有一天,她与同事去贵州卷烟厂参观贵烟,别人谈贵烟,她不知有贵烟,甚至与香烟打交道的往事也渐渐地忘了。她内心不安。她自嘲自己,怎么会忘了呢?于是,她掂起笔写了她与香烟的故事。她从小就认识不少香烟,她帮父亲买过一次又一次香烟。父亲抽完香烟,香烟盒子归她收藏。她收藏过“飞马”,“大重九”,等牌子的香烟盒子,困难时期,她还收藏过“公鸡”牌的香烟盒子。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烟草的“热销”与“冷缩”。她扪心自问,自己怎么这么快就忘了香烟的故事呢?作者言外之意,不抽烟就不认识香烟吗?方方的记忆非同一般。从她给父亲买香烟的故事里,不难看出,方方对父亲有一种特定环境的特定的爱。作家也是人,作家有爬格子的一面,作家也有识人间烟火的一面。从某个角度讲,作家识人间烟火比非作家识人间烟火更细一些。行文到此,读者评论者也就理解作者的意图了。

作为一名读者评论者,还想多说一句的,就是原文《第五种威胁》标题待商榷:第五种威胁指烟草污染,大可不必。第一种威胁战争,第二种威胁饥荒,第三种威胁瘟疫,第四种威胁污染。烟草污染可列为第四种污染之中。不知作者意下如何?

作家给自己的作品起名字与老百姓给自家的孩子取名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取个贱名,好养;取个素名,好记;取个《诗经》里的名字,优优雅雅或者说吉祥如意。若作家也学互联网新闻“抢眼球”的标题,那作家的庄重与独特个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期待作家方方的作品与作品标题协调一致,不失接地气的个性。

周百义老师看完我发给他的信息及我的小评论,回复一条信息给我:该小评论互联网可以发一下,其他媒体估计发不了。大意是谨慎处理。我明白,杂处需慎杂,独处需慎独。我心里很感激百义老师。

注:周百义,曾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现任《荆楚文库》编辑部主任。在出版社工作期间,主持策划过《二月河文集》《历史小说大系》《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新时期报告文学大系》等。责任编辑历史小说《雍正皇帝》《张居正》等。本人结集出版的著作有:小说集《竹溪上的笋叶船》《山野的呼唤》《黑月亮》,历史小说《她从魔窟来》(与人合作),报告文学《步履艰难的中国》《中国反黑行动》(与人合作),古籍整理《武经七书译注》《白话劝忍百箴》《预知.预兆.预见》,出版研究专著《出版的文化守望》《书旅留痕》《书业行知录》等。有《周百义文存》3卷。最新出版的有《长江十年》《劝忍百箴》(修订版)《我的出版实践与观察》《岁月绵长》《出版的艺术》等书。

(作者系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 商城县总工会四级调研员 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2025年2月15日

0 阅读:1

冰溪洋

简介:媒体达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