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听说过这句话:医生不是万能的,病也不是完全都能够被治愈的!那么,我们现在了解的这个病,对于大多数医生来说,深刻地验证了这个道理。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
宝宝断奶2-5年,年龄在20-40岁的 妈妈们注意了!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炎正悄悄来袭。
这种乳腺炎经常被误认为是乳癌,早期患者有的被切去乳房。由于它非常不容易治愈,时间长,乳房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被人们称为“不死的乳腺癌”。
如果你是已婚的女性,一定听说过哺乳期乳腺炎或者经历过这种疾病。那么,非哺乳期阶段(不哺乳的阶段)也会得乳腺炎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乳头内陷引起的细菌感染,造成乳房发炎化脓。另一种在非哺乳期中一种罕见的疾病,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也逐渐走到大众的面前。
名字的由来及发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简称GM,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发的微小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的组织非常像结核病引起的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的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又与“乳痈”,“乳漏”,“乳发”,“乳疽”,“乳痨”等相关。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早在40年前被Kessler教授发现一例后,逐渐地被更多的专家发现并报道。在发现这种疾病的早期,国外的一位Muna教授发现在1000名良性疾病中,有18人出现了GM。也就是100名良性疾病中有一人患有该病。国内的马国华教授在1986年也开始报告了6例这样疾病,人们开始慢慢认识。
对名字的认识与区分,在长时间里才逐渐有了明确的定论。1971 年 Miller提出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的概念,病理表现为急、慢性炎性渗出物累及乳腺小叶,渗出物内有大量异物巨细胞。
1972 年 Kessler 和 Wolloch 将 GM 界定为:好发于育龄女性,多发生在末次生产后 1.5 到 5 年,病理特征为多发性肉芽肿及脓肿形成。
1987 年 Going 等 强调了疾病的组织学特征,即病变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建议用“GLM”替代“GM”以避免概念模糊。
1994 年 De Sanctis 等 开始使用 IGM 这一概念,强调其病因不明。
2010 年 Boarki 和 Labib综合病因及病理诊断提出特发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IGLM)概念。
2011 年Renshaw 等 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即中性粒细胞包绕形成的空泡样小
囊腔,腔内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伴弥漫性的肉芽肿形成,将具有这种表现
的乳腺炎称为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Cystic Neutrophilic)
随着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最近的12年的医学文献报道,发现发病率已经占乳房疾病的6.02%。
这种病由于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以及大家统一认定的指南,极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结核等,据统计高达40%的误诊率,使得一部分女性失去乳房或者治疗不当延误病情。随着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各种宣教的手段,误诊率在降低。但是治疗的复发让更多的医生,面对这个疾病非常的头疼。
西医视角下的病因
由于具体的发病原因未明,从相关联的几个因素中发现了一些引起该病的线索,这些线索也是最常见的假设,期待更多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案例的总结报道,原因归纳为这几种: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泌乳素升高,促排卵,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情况。
病因及机制:
第一种假设,也是最常见的发病——自身免疫反应。由于早期的研究发现,多数的肉芽肿性小叶性肉芽肿是没有细菌感染的,也就是无菌的。可能原因是育龄期的女性因高泌乳素,乳腺的导管内保留或者外溢的乳汁或者含有脂肪,蛋白质的分泌物,启动了自身的免疫反应。后来,在一部分患病的女性身上发现了类似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身体表现,比如:结节红斑,四肢疼痛,踝关节疼痛等症状。间接证明与免疫反应有关,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已经被证实是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的疾病。
第二种假设,少见的炎症反应。乳房与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也有正常保护组织的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在正常状态下不会进入乳房的导管小叶结构,特殊外伤或哺乳后被感染,国内专家曾经对该病产生的脓液做了细菌培养发现:细菌的阳性率达到34.8%,其中分离出来的棒状杆菌为74.2%。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发现根本没有细菌,直接用激素治疗就非常有效。
第三种假设,女性激素水平的改变。发病的女性大多数是在断奶后1.5年后开始发病。这种假设不得不让人认同,因为没有最近怀孕的女性非常少见。(一些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女性误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哺乳期的女性由于体内分泌高水平的泌乳素,产生乳汁。乳汁的增多造成乳管堵塞,引起上皮细胞的损伤。高泌乳素血症以及长期的母乳喂养引起的乳腺的管道长时间扩张导致的肉芽肿反应。
中医视角下的病因及机制
从古至今的中医医学上,没有对肉芽肿性乳腺炎有过记载。我们根据其临床症状中存在初期乳房肿块,偶有压痛,随着病情延续出现红肿热痛,鸡啄样疼痛感,按之波动或有脓液流出且淋漓不尽,最终形成窦道或瘘管,反复发作,疼痛不止。
将其分属于“乳痈”“乳漏”“乳发”“乳疽”“乳痨”等范畴,在中医上此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或胃热壅滞,郁而化热,两者从而导致肝郁胃热;再者因营气不从,经均起于胞中, 冲、任挟脐上行, 至胸中而散, 任脉循腹里, 上关元, 至胸中。乳房疾病的发生, 与上述诸经脉和脏腑的功能失调的关系密切。
中医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都是乳管内残奶淤积,导致郁久化热,久腐成脓,导致血虚。乳头凹陷、乳络不畅是主要的发病原因,而肝经郁热、脉络淤阻为发病之关。本病属于阴证,当以先天不足,正气内虚,阳气虚弱,寒痰凝滞为治疗重点。
总之,在病因病机上,终归离不开肝郁胃热,乳汁淤积,寒痰阻滞,正气内虚十二字。
在接下来的几篇文章里,陆续把这种病的检查,诊断,治疗,预防等总结归纳起来,尽量多查文献及资料,做到严谨,认真,仔细。#非常病例##我要上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