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惊才绝艳,诗风独特,思想深邃,被誉为“诗佛”。
他就是白居易。
他28岁中进士,30岁入仕途,担任过校书郎、翰林学士、杭州刺史、江州司马等职位。
他一生以“儒家”为信仰,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人生的信条。
风光时,爱写讽喻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要真实、要浅显易懂,要关注百姓疾苦。
落魄时,爱写闲适诗,风格平易近人,淡泊悠闲,既有庄子知足常乐之心,也有佛家“解脱”之境。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中曾提到“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这里的“保足”,就是知足常乐,“保和”就是保持身心健康,“性”,是随性的意思。
白居易说,在退隐江湖后,“独善”就好,知足常乐,身体健康,悠然自得,随性而活。
这种“独善”的心态,在《白云泉》可窥探一二。

《白云泉》写于825年前后,是诗人漂泊江湖后创作的一首闲适诗。
这首诗,有山腰、白云,泉水等意象,营造一种悠然自得的美好画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白云泉》,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怀。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02
在《白云泉》中,这“泉”有何不同?
诗人“白云泉”为题,用“白云”来修饰“泉”,说明“泉”在高处,才能看到白云环绕情景。
这种高处的山泉,一般清澈见底,缓缓而流,充满静谧,闲适的情态。
在古诗词中,“白云”,也有归隐之意,这里也暗示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诗人说:“天平山上白云泉”,这“泉”来自天平山,“天平山”位于现在的河南,因“峰势峻极,上平于天”而得名,是一处山峰奇骏,风景如画之地。
而这天平山上的“泉”有什么特点呢?
诗人说:“云自无心水自闲”,这里的“无心”指一种舒卷自如的状态。
半山腰上的白云,绕着山泉,舒卷自如,这是一种多么安闲、舒适的状态啊!
而泉水呢?
诗人说:“闲”,什么是一种“闲”的状态?
心中无事,没有牵挂,从容自得,就是一种“闲”,这种“闲”,诗人羡慕吗?
“泉”的闲适,也是诗人的一种向往。
“江州司马”一职,是诗人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自那以后,诗人从庙堂走向了江湖,心态也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
诗人向往山水,羡慕山水的淡泊,又不禁发出感叹:“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里的“何必”,一种反问词,表示不必,诗人感叹,如此淡泊清雅的泉水,真不必去往人间,再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增添波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