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东坡”亦“苏轼”。
这句赞誉,出自《辛稼轩词序》,是南宋刘辰翁对苏轼的一段评价。
苏轼,出自书香门第,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一位“立如兰芝玉树,笑如朗月入怀”的翩翩公子。
1057年,20岁的苏轼,赐进士及第,一时间,名动京师,风光无两,成了京师最有前途的少年郎。
34岁,苏轼与王安石,在新法立场上,矛盾激化,震动朝野,最终苏轼自请外放。
从此,一川风月,浪迹江湖。
39岁,苏轼在密州,写下一首题为《望江南·超然台作》的绝唱,一句“诗酒趁年华”,表达了自己“超然”的释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望江南·超然台作》,感受一代才子的“悟”。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1074年,8月,密州。
城北有一座旧台,亭阁破败,荒草萋萋,但地势高远,既能望见江河山川,又能俯瞰炊烟人家,是一处登高圣地。
于是,作为知州的苏轼,找人重修了旧台,其弟取名“超然台”,“超然”一词,来自《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这里的“荣观”指华丽的宫殿,“燕处”指平常心居住。
其实,苏轼在密州,生活困顿,并没有“荣观”的居所,却有“燕处”的格局,以平常心对待生活的困顿。
词人所追求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宁静,而非“物质”的好坏。
所以,“超然”是词人的精神寄托。
那么,苏轼是如何喂饱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呢?
词人说:“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没错,寄情于景!
那一日,情绪低落的苏轼,来到“超然台”,惊讶的发现,春天还没有走远,还来得及,于是,搞了一场“赏春”盛宴。
词人拾级而上,一边感受着“风细”,细细的和风,一边望着“柳斜斜”,杨柳在清风中,飞舞飘扬。
这一切,在词人眼中,是多么明媚动人!
如此治愈的景色,又令词人忍不住,再往上走,词人说:“试上超然台上看”,那么,在高处,词人又看见了什么人间绝色呢?
词人说:“半壕春水一城花”
没错,词人看见了,“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里的“半壕春水”中的“壕”,指护城河,一种用于防御的河。
而词人只用一个“半”字,来形容“壕”,描述了一种美好的状态,大概是说,护城河里的半池春水,缓缓而流,明媚动人。
词人望见的“花”呢?
词人用“一城”来形容“花”,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不仅“春未老”,还春正盛。
城外,半池春水,汩汩而流,城内,繁花似锦,漫天飞舞。
是啊,“春景”疗愈了心伤。

一句“烟雨暗千家”,又令词人心伤。
这里的“烟雨”,是朦胧的意思,又暗含一种离别的感伤。
而“暗”,是“使……变暗”的意思,这种朦胧的细雨,又使得千家万户,笼罩着一片昏暗中,看的不那么真切了。
而词人望尽“千家”,却没有一家,是自己的家,想到这里,一股思念涌上心头。
词人说,“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为什么寒食后,词人心中的苦难,更加难以排解?
因为寒食节是一种以“忠孝”为核心的文化节。
那一天,宋人会去祭扫,踏青,陪伴家人,而词人被赶出京师,既不能回乡,也不能陪伴家人,只能在寒食后,借酒消愁。
所以,才有了酒后“咨嗟”,这里的“咨嗟”,指“叹息”,这一声叹息,又无奈,又伤情,该怎么呢?
词人学会了接纳,在接纳中,释怀了,最后,词人“悟”出了人生大道!

词人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这里的“新火”,指寒食过后,用榆树、柳树烧起来的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词人说,人生苦短,不要再沉沦于故人、故国了,不妨看看眼下的美好。
寒食之后,“新火”已经备好,连上好的“明前茶”,也摆上了案桌。
不如试一试新火,煮一壶清泉,泡一壶春茶,赏一段春光,才是人间值得。
最后,词人说“诗酒趁年华”,一个“趁”字,气势开鸿,一种“道”顺势而来,有“心安即吾乡”之感!
是啊,心安定了,不管是“荣观”还是“他乡”,都能以平常心居住,这又回应了“超然”一词。
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落幕了,但一个开怀畅饮,吟诗作对,豁达爽朗的词人,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