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一下章回体小说的标题格式,这两件事说的都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怪相,说它怪,其实也不奇怪,背后的商业逻辑一目了然,只是它颠覆了大家传统的认知。今天先聊聊前半段,关于网约车的那些事。
这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曾经是失业中年人最后的救命稻草之一,当然还有其它稻草,但这根草相对来说浮力(福利)更高一点。现在,这根草也快顶不住了。日前,多地运管部门发文,严控新增网约车,因为僧多粥少,现有的网约车司机即使疲于奔命也难养家糊口。
即便是这样,也挡不住网约车平台企业IPO的步伐,光是今年上半年就已有滴答、如祺和曹操递交了港股IPO招股申请书,据说后面还有一长串平台在排队。根据交通部的数据,截止到今年Q1,全国共有345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同比增加38家;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679.1万本、车辆运输证284.7万本,同比分别增长29.9%和26.5%。市占率方面,滴滴的龙头地位已然不可撼动,它的市场份额高达75%,市场前5(滴滴、T3、曹操、美团、神州)的市占率超90%。
一边是市场严重饱和且一家独大,另一边是平台企业疯狂扩张,这是怎么回事啊?这里面就得扒一扒出行平台和新能源车企之间的故事。先说结论吧,除了特斯拉和理想、蔚来等高端品牌,其它新能源厂商或多或少都得依赖出行市场消化产能。下面是2023年主流新能源厂商网约车销量依赖度数据:
这个是不是有点颠覆你的认知啊,你以为的网约车大户比亚迪实际上对网约车的依赖度只有8%,但考虑到它一年300万的销量,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而广汽埃安的数据着实让人捏一把汗,这也太离谱了吧,万一哪天出行市场有个风吹草动,这对埃安可是灭顶之灾啊!吉利和长安的依赖度分别是12.35%和4.54%,这个基本还算合理。令人意外的是,大众居然还有0.75%的依赖度,估计都是ID.4贡献的。
那么,有哪些车是网约车的主力车型呢?这个跟你想象的差不多,排名靠前的肯定是秦Plus,包括EV和DM-i,尤其是降价之后,更是网约车当仁不让的首选车型。下面是2023年畅销的网约车车型。
网约车其实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拉高了出货量,另一方面打压了品牌价值。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各家都在想办法。
最常见的方法是推出外观有明显差异的出行版和零售版,比如埃安S就推出了S Max,从外观、内饰到价格都和主打出行市场的S Plus有显著差异。
埃安S从最初的基本型(左)到改款的Plus(中)再到最新款的Max,就是为了摆脱Low Low的网约车既视感,但好像作用不大
再高阶一点的打法是推出与现有车型完全不同的定制车型,比如比亚迪D1和奔腾NAT,这些都是网约车的定制车型。
比亚迪D1是滴滴定制的 奔腾NAT除了特供T3也卖散户和中小平台
最高端的玩法是彻底从品牌层面做一个切割,网约车和零售车从品牌、产品到渠道都完全分离,比如曹操,就彻底从吉利的产品线中分离出来,不会对既有品牌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还有滴滴和小鹏合作的品牌MONA。
曹操60专供自家网约车,它由睿蓝(原力帆)代工生产
那么现有的网约车车型如何发挥余热呢?这里有两个成功的“营转非”案例:一个是上汽通用的别克微蓝6,直接把价格干到8万出头,智能不智能的都不重要,只要价格真香就不愁卖。再就是比亚迪e2,但它发挥余热的同时不小心伤及了自家的海豚。
别克微蓝6(左)和比亚迪e2(右)堪称“营转非”的成功典范
当然也有一些车原本不是用来做网约和出租车的,但由于前期决策失误和产品定位的偏差,不得已只能下海去跑滴滴,比如江铃·羿和极狐考拉。我严重怀疑考拉当初设计的左侧平开、右侧滑动门就是给未来转成运营车留了个后手,因为相同的设计已经用在了比亚迪和滴滴的联名定制车D1上。
江铃·羿(左)和极狐考拉(右)正在转商的路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各地的出租车、网约车都是有地方保护的,所以很多车我们平时很少见,但在特定区域很常见,下面就是一些热门的网约车型。
比亚迪 汉(左)和红旗E-QM5(右)都是高端车型,只跑专车
比亚迪 秦Plus(左)和埃安Y(右)是网约车里的网红车
北汽EU5是北方地区出租/网约车的主力车型
几何A在包邮区更常见
风神E70在湖北很热门
合创Z03在大湾区经常和埃安、传祺并肩战斗
老当益壮的启辰D60也是珠三角一带的热门出租、网约车
荣威Ei5除了上海,别处很少见
长安逸动,川渝一带的热门运营车
比亚迪e3原本可以功成身退,没想到还在二线市场发挥余热
好多人也许不理解,为什么网约车和零售车之间会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这其实和产品无关,更多的是来自情感认同等情绪价值属性,甚至和圈层的固化有关。国内用户一向看低运营车,所以才会有MPV和商务车、私家车和出租车之分,甚至连轿车应用了货车的结构也会被人看低,这个没法展开说,说多了容易招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