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军事格局中,仅有美俄两国拥有完整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而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态势一直备受瞩目。尤其是我国应如何打造与之匹配的轰炸机,更是引发了各界的广泛讨论。
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包含陆基战略洲际导弹、潜射洲际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远程投送核武器的能力。在陆基导弹方面,中美俄英法等多国均有涉足,甚至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国也具备相关能力。然而,拥有并不等同于先进。从整体先进性来看,当前各国洲际导弹的排序大致为:中国领先,俄罗斯次之,朝鲜紧跟其后,美国位列第四。中俄朝的洲际导弹在版本上更为先进,而美国的洲际导弹仍为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民兵 - 3,该导弹仅能从发射井发射,缺乏车载发射能力。去年,中美俄三国均进行了陆基导弹发射试验,唯有中国取得圆满成功,且此次发射的并非中国最先进版本的洲际导弹,这无疑彰显了中国陆基战略核威慑力的强大实力。
在潜射核导弹领域,美俄处于领先地位,不过这种领先主要体现在搭载导弹的平台——核潜艇上。以已公开的三国服役潜艇作对比,俄罗斯的“北风之神”和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其性能优于我国的094型。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潜射导弹——巨浪 - 3性能并不逊色,只是尚需更优良的搭载平台。
在三位一体核打击的战略轰炸机方面,中国与美俄存在一定差距。俄罗斯拥有如“白天鹅”图 - 160,以及“熊”式图 - 95和图 - 22M3等多款战略轰炸机;美国同样具备“枪骑兵”B - 1B、“幽灵”B - 2和B - 52三款战略轰炸机。而中国广为人知的轰炸机是轰 - 6,它已服役50多年,尽管历经多次改进,衍生出众多版本,但与美俄的战略轰炸机相比,仍存在不足之处。轰 - 6若要对美国本土实施轰炸,难度较大,不过对于轰炸中国周边国家而言,却相对轻松,例如挂载核弹在日本上空执行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歼 - 16同样具备对周边国家实施轰炸的能力,其挂弹量可达12吨,航程约4000公里。鉴于现代核弹头重量有所减轻,歼 - 16在投送核弹方面的效果与轰 - 6不相上下。如今,中国将轰 - 6K更多地定位为反舰轰炸机,挂载空射版鹰击系列高超音速导弹,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战术,但这也引发了关于其是否“不务正业”的思考。
备受期待的轰 - 20至今尚未露面。按常规理解,它的出现将助力中国构建完整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但实际上,中国并非不具备制造类似美国B - 2飞机的能力。毕竟,中国的六代机已多次进行试飞,六代机与战略隐身轰炸机在诸如无垂直尾翼、隐身性能等诸多关键技术上存在相通之处。从理论上讲,将成飞六代机放大3倍,换装大涵道比发动机并加以适当改造,就可以成为战略隐身轰炸机。况且,战略轰炸机对速度的要求相对不高,像B - 2的最高速度就与民航客机相近。
显然,中国对于战略轰炸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大国对抗的场景下,超大型轰炸机或许并非最佳选择。因为大国通常拥有完备的防空体系,像图 - 160和B - 2这类轰炸机,在未完全摧毁对方防空网、夺取制空权之前,很难贸然行动。这便产生了一个逻辑问题:若已经瘫痪对方防空体系并夺得制空权,使用翼龙、彩虹等无人机进行轰炸似乎更为适宜。例如,翼龙 - 3的航程可达10000公里,具备强大的打击能力。
目前,中国在轰炸机发展上或许存在两条路径。其一,追求更快的速度,如我国测试的鸣镝 - 22速度可达7马赫。若科研人员进一步努力,使其能够携带核弹头且航程达到30000公里,那么它便可以成为新型轰炸机;其二,追求更高的飞行高度,研发不在大气层内飞行的亚轨道战略轰炸机。只有实现此类战略轰炸机的突破,中国才能真正构建起完善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