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创新题型

老谢语文 2025-01-23 18:04:40

一、 散文题型梳理

词句含义

1、重点词语的理解【思路】①解释本意和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②是否用到手法,结合内容,顺着手法往下说,看该手法的运用写出事物的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③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联系主旨,表现了什么情感)。

2、重点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①关注句子本身的手法; ②关注关键词; ③联系上下文; ④最终落脚到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联系主旨); ⑤如果问作用,还必须考虑句子所处的特殊位置(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等)。

理思路——散文的思路

【问题】说说作者的思路?本文是如何逐层展现主旨的?本文的材料安排有何特色?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思路】①作者围绕什么中心(或以什么为线索);②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③这些材料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时间、空间、逻辑,虚到实,感性到理性,现实到回忆,中国到外国……),表达了怎么的主旨。

赏语言——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路】

1、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复沓)、引用,借代等(然后顺着手法、结合内容往下说)

2、描写手法中的:白描、渲染、细节

3、用词特点(富有表现力):考虑叠词(音韵美),动词(准确、生动),形容词(形象、生动)——结合内容,举例说明

4、句式的特点:善用长句(丰富流畅);善用短句(精炼、紧凑、活泼);整句——包括排比、对偶(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美)

5、语言风格:(豪放洒脱、朴实自然、轻快明丽、简洁凝练、含蓄蕴藉,华丽典雅,轻柔婉转)

6、音韵美——叠词、反复、整句、对偶,押韵

7、语体色彩——书面语(文言文):庄重典雅;口语、方言: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厚,具有生活情趣。

8、人称的使用(尤其注意第二人称)

看环境

(一)环境(景物)描写的特点

【思路】答这类题往往要回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环境(景物)的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或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见专题十),该答题思路同样适用于诗歌鉴赏。

景物描写的手法:

1、各种角度:①时空角度(从远到近、从上到下等)②感官角度(两种以上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③动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虚实角度(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象)⑤正面、侧面角度(主要看有没有侧面衬托)

2、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

3、表现手法(白描、渲染、细节、对比、象征……)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思路】①交代时间、地点、环境(背景),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常常出现在开头)

②营造某种特定的氛围 ③烘托人物心情(情感)(这两点诗歌鉴赏中也常用)

④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某个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⑤衬托人物形象

⑥暗示人物命运(通常出现在文中) ⑦升华主旨

⑧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⑨(社会环境描写)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常在结尾)

【注意】每一处环境描写都同时有几个作用,找出最突出的作用作答,作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只答干点。

二、 课内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段一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7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8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让她扎一两根油线绳吧!骷髅一样,摸着她的骨头会做噩梦!”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有人觉得太难看了,对她的老板说:

“譬如做好事吧,放了她!”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6.对文段一中加点的“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理解最恰当的是( )(3分)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7.下列两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纪念刘和珍君》属于写人纪事为主的回忆性散文,《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两者同为非虚构文学。

B.《包身工》一文围绕包身工制度,选取看似散乱却很典型的材料,用集中穿插的办法安排思路,结构分明,主线清晰。

C.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D.文段二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的,“尸首”“冤魂”等词语使得这种揭露更生动,更触目惊心。

8.理解语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

(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9.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6分)

【答案】6.D 7.B(分散穿插)

8.(1) “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

(2) 用反讽的手法形象的语言讽刺中外反动派刽子手恬不知耻的行径。(省略号表示中外反动派的历史与现实的罪恶罄竹难书,举不胜举。)

9. ①通过列举翔实数据,并以芦柴棒的真人真事为例,说明资本的疯狂扩张和包身工遭受的深重剥削,体现了报告文学讲究客观真实的新闻性;

②生动描述包身工的劳累、衰弱、带病工作的状态,记叙带工老板的冷酷言语,饱含作者的同情和控诉,体现了报告文学写人记事讲究文学性;

③作者聚焦包身工的遭遇,揭露东洋厂迅速扩张背后对包身工的残酷压榨,化用索洛的话直接表达愤怒,体现了报告文学针砭时弊的政论性。

三、 课外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枢,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文本二

秋夜(节选)①

巴金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

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

【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金等作家扶枢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文章篇幅短小,但作者仍细致交代自己“收拾行李”“乘船到上海”“洗澡”“吃饭”等琐屑之事,是为了使文章更真实,推进更合理。

B. “在此地似乎都太渺小”,作者的这一看法,是基于把“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同鲁迅先生逝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对比而得出的。

C. 文中“更猛烈的寂光”“微红的新月”等形象极富象征意味,象征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却并未消失,转化为崭新而强大的能量。

D. 文中节奏急促、语势强烈的大量短句,既可以传达出作者惊闻鲁迅逝世的急迫心绪,也能细致而严密地阐发对伟大人物价值的理性思索。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营造了一个雨骤风狂、昏暗压抑的环境氛围,一是为了揭示现实的残酷,二是为了反衬鲁迅先生的光芒。

B. 文中反复提到鲁迅先生“燃烧的心”,作者借此想表现鲁迅先生为了帮助青年,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

C. 梦境中,鲁迅先生的一席话是期望我们:管自己生活,勇敢追求真理,不在暴力面前低头,勇敢向光明前进。

D. 文章通过梦境来回忆鲁迅先生的言行,体现其精神品质;通过现实来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8. 文本一中画线部分作者为什么说“因鲁迅的一死”既“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又“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请简要分析。

9. “比较阅读”是指通过对两篇或多篇文章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见解。比较角度的选择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怀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若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你认为最佳的“比较角度”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和依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子山古冰帽

阿来

①这是一片使我深感震撼的荒野。

②天空低垂、地面粗犷起伏,无尽蔓延。置身其中,任何一个方向上,都卧满了花岗岩巨石。无以名状,只能形容成一群群史前巨兽。正午时分,蓝空深沉,天光降落,大地无声,岩石中夹杂的石英晶体和云母碎片反射明亮光芒,仿佛是石头们在低声交流,用一种神秘语言。石头巨兽们用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前洪荒时代生成的矿物嗓音说话。

③这些石头,上千万年前,还是地下深处炽烈的岩浆,是它们向上奔突的力量使青藏高原隆起。只是它们还未突破地表,便耗尽了能量,冷凝为坚硬的物质。又过了多少万年,才裸露在了地球的表面,阅尽了地质史上的沧海桑田。今天是公元2023年8月8日12点,我弃了车,离开连接稻城县和理塘县的公路,进入这片粗砺的荒野,为了感受远超人类史的浩远时间。

④才几分钟,公路就从背后消失了,人的世界就消失了。只看见这些裸露于天地之间的古老岩石,倾听它们,抚摸它们风化的表面,观察它们表面斑驳的藻类与苔藓。巨石之间,是风、雨和雪剥蚀下来的细砂与泥土。泥砂中生出浅草与灌丛。杜鹃花期已过。浅草地上,星星点点,开着颜色明亮的小花。黄色系,蓝色系,当然还有这个高度上必不可少的红景天。这些花,在百万岁级的石头面前,短暂开放,只在十天半月之间。一棵孤独的红景天,一茎老枝,顶上攒聚几朵红色小花,根却粗大,深扎在一道岩石缝隙中。它置身在岩缝中,顽强生长起码已经十好几年了。石头的生命也不是永恒的,但其经历的时间之长久,会让人将其视为永恒。而一株草从萌发到枯萎,一朵花从绽放到凋零,也就是一年四季,让人深悟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⑤其实,我来此并不为作这种简单的对比与体认,而荒野就具有如此魔幻的力量,召唤你进入,进入伟大的寂静与洪荒。

⑥我穿行到一片洼地,中央一个安静湖泊,湖泊不断变幻颜色。阳光不强烈时,它是深碧的,如一枚蓝宝石。当它辉映阳光,就变成一枚光焰夺目的钻石了。当我走到曲折的岸线上,光学效应消失了,湖水变回了水本身的颜色。我看见湖水中铺展的杉叶藻,蛙泳的蟾蜍,半陷于泥沼的巨石。沿岸线行走,沼地松软,脚下不时微微塌陷。脚陷进去,泥水泛上来、发出咕咕声响。沼地中出现了高大的植物:茎干挺拔,叶片肥大,开着硕大黄色花朵的,高齐我胸部的水黄。更多的花平铺在水边:白色的灯芯草,紫色的柳叶菜,构成一条环湖的沼泽生物带。

⑦离开这个湖,穿过一些巨石阵,是又一个洼地,又一个湖。大小湖泊如散布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衬着湖泊与巨石的是无边草甸。荒凉,寂静,有飞鸟,有走兽,却了无人迹。高地西北边缘,逶迤着一列山脉。山脊薄如刀刃,峰顶尖利如矛。这是典型的冰川地貌,前者叫刃脊,后者叫角峰。旷野上的巨石原来也在高处,只是它们早就在第四纪冰川的重压下破碎,脱离了山体,并被冰川裹挟,四散分离。

⑧那些巨石,在水中的、轮廓圆润;不在水中的,也不像在山上时那样棱角锋利。它们真是被打磨过了,在水的另一种形态——厚厚的冰川中,在地质史上称为第四纪冰期的数十万年数百万年里,被日复一日地打磨过了。在此之前,它们在造山运动中隆起,身处高峭雄伟的山峰上,或者本身就是山峰。但冰川来了,厚达几公里的冰川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缓缓流淌,裹挟着这些岩石一起流动,翻动它们沉重的身躯,打磨它们锋利的棱角。直到一万多年或两万年前,地球变暖回春,冰川化为流水,再也带不动这些庞然大物,便将它们遗留在了这片荒原,成为古代冰川存在过的证据,名叫冰川漂砾。是的,眼前这一切地貌,都是冰川所造就。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存身的洼地,也是冰川依靠自身重力挖掘出来的。

⑨这片充满久远时间气息的荒纡,是四川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就是这片古冰川遗迹,总面积3287平方公里。在地理学上,如此高如此广阔的冰川就不叫冰川了,而叫冰帽。我在十二年间五次来到这里。每一次到达,目的地不是南边的稻城县,就是西北方的理城县,但不管要去哪里,都要先在这里盘桓流连。

⑩公路边,傍着那些杜鹃丛,坐在草地上,喝水,吃点干粮。接我的朋友说,这里有新去处,你肯定会感兴趣,休息一阵,我们再去参观。

⑪我晓得中国科学院在这里建了一个天文观测站,因为这里的海拔高度,和通透干净的大气层。天文观测站,不就是体量巨大朝向天空的天文望远镜吗?当我们抵达时,眼前所见却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⑫进大门,顺铁梯登上瞭望台。天阴了,台上冷风刺骨,远古冰川深掘出的一个巨大洼地,冰川漂砾都被搬走了。代之而起的一座座地堡状隆起的土堆,以同样的间距整齐排列,环绕着洼地中央一座四方形的巨大平顶建筑。我问了驻站科学家一个天真的问题:这怎么能看见星星?科学家告诉我,这座前沿尖端的宇宙线观测站捕捉的是来自宇宙深处的射线与粒子,并探测它们的来源。这些地堡样的建筑一共有5216座,每一座都是一台电磁粒子探测器。另外还有1188个缪子探测器。而中央那座四方建筑占地78000平方米,也是一种阵列探测器,名字叫作水切伦科夫,所要探测与捕捉的是“宇宙中最微弱的光”。这个高海拔的观测站,是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是这个领域的前沿制高点。

⑬告别,渐行渐远;回望,这数千个地堡状的探测器最终和旷野上满布的冰川漂砾融为一体。

(摘自《稻城亚丁行记》,有删节)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来在行走中写作,第②段画线句写天空,写大地,给人以辽阔之感,同时把读者引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

B. 作者以游踪为线,记叙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带读者认识世界、深入世界,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

C. 文章思路宏阔,纵横捭阖,不只“现在”一个维度,而是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具有历史意识。

D. 文章具有丰富和博大的内涵,从地质学、生物学、文学等多个向度,书写生命的体验,使文章立体可感。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写景极具特色,多处绘形绘声绘色,让人在静谧与美丽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B. 作者将景物的亘古与短暂、粗犷与细腻进行对比描写,使读者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撼。

C. 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使这篇散文变得精致而广阔。

D. 文章寓情于理,与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相似,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精神的提升”。

8.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一段的作用。

9. 阿来曾说:“感谢康巴大地,赐给我力量与灵感;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人们,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C 7. A

8. ①内容上,概括了作者的感受;

②结构上,总括全文,引起下文;

③情感上,奠定基调,表达作者的敬畏之心;

④效果上,吸引读者,激发兴趣。

9. ①“感谢康巴大地,赐我力量与美感”:景物给予我心灵上的震撼。

②“感谢这片大地上聆听史诗与传唱史诗的人们”:科学家们对宇宙和自然不懈的探索。

③“使我能够捕捉到庄严与朴素的美感”:大自然对作者情感的启发和心灵的洗礼,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昨日的临汾

杨朔

鸡叫了。

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湖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从模糊的轮廓里,我可以辨出远处的村落、树木、齿形的临汾城墙……北方的早春又是那么寒冷,我不愿意滞留在阴晦而冰冷的车站里,只好决定进城,虽然时间是那样早。

翻起大衣的领子,两只僵硬的手交插在袖口里,我的思绪随着牛车的颠簸而波动着。我感到烦躁,容易动怒,我不耐烦地向车夫说:“城门能开吗?”

“差不多啦。”车夫望一眼渐渐开朗的高空,转过脸对着我打了一个呵欠。我的心一跳,第一次注意到他可怕的面貌:一张麻脸,粗硬的胡须同鬓角的乱发纠缠到一起。当我到山西前线来时,一位熟悉山西情形的朋友曾经警告我说:

“你得小心点,路上可有散兵剥人的衣裳!”

车夫虽然不是散兵,他那一副狞恶的脸面却不能不使我有所戒备,特别是现在——

日本强盗夸口说准备在二十天里攻到风陵渡,进逼潼关天险。而我一路上所见的我们后方的情景,竟是那么纷乱。许多富人、军官的家属都在逃跑。在风陵渡口,我还遇到一个乡下青年,背着简单的行李,要搭火车到运城去。他曾经对我叹息说:“乡下不能住啦,军队里拉人,只好跑出来……”

这一切,使我疑心自己跌进污浊的泥塘里,见不到一滴清水。

现在,旷野里死沉沉的,没有第二个行人,只有我坐的这一辆牛车辗动在不平坦的大道上。

“临汾炸得很厉害吧?”我随时都在注意车夫的举动。

“没有什么,鬼子的飞机倒是常来。”他扬一扬鞭子。

“鬼子来了你怕不怕?”

“要怕,我就不当自卫队了。”他变得十分兴奋,自动地同我攀谈起来。

在他的村里,车夫说每个男人都要武装自己。最近,因着前线吃紧,车夫对我说,他们村里赶打了一百五十把大刀,预备砍鬼子的脑袋。

“你们没有新式的枪吗?”我不禁这样问。

“鬼子会送来的!鬼子要是来,我们都躲到野地里,等到黑夜摸进村子,把他们杀光,手枪盒子炮不有的是!”他说得那样自信,这使我感到羞惭,我以前竟会疑心他是个危险的人物!

“山西还是活着的!”我默默地念着。

城门刚刚打开,经过守门兵士的几句盘查,牛车赶进城里,临汾仍然在睡梦中呢。

醒了,一切都醒了。

临汾的气象竟是意想不到的活泼和紧张。墙壁上随处张贴着警惕的标语。从标语中,我知道这边有少先队、牺盟会等许多救亡的团体。

火药的气息已经可以嗅到,敌人的飞机几次来抛炸弹——然而民众的精神和生活并不曾遭到侵扰。商店大开着门,马路上填塞着行人。行人当中,时时可以见到穿着灰军装的青年男女。这些革命青年们一边在训练自己,一边在干着救亡和锄奸的工作。临汾的革命气息固然浓厚,但汉奸的活动也确实可怕。

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实:旧历元宵的夜晚,许多救亡团体联合举行了提灯大会,游行,喊口号,宣传。队伍像是一条龙,游走在夜的市街上,群众的情绪,同挥舞着的火炬一样的炽热和明亮。

谁在放枪?啪啪……

队伍混乱了,枪声淹没在人的吼叫声里:

“打倒汉奸!”

因着混乱的状态,汉奸并不曾被捉住,一位纠察队员却被枪杀了。这一次游行虽然发生了不幸的变故,所取得的效果,反而特别大。因为血的宣传比任何口号和演说都来得深刻动人!

我曾经亲身遇到一件有趣味的小事。在一个村庄里,农民们有一次隆重地举行春耕运动大会。因为有事住在这个小村里,而且想看看农民的集体活动,我也跑到了乡公所。

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每个农民的脸上都挂着兴奋的色彩。乡公所的墙边摆满了三角形的大旗,红的、蓝的、紫的……孩子们在绕着旗杆互相追逐。

我在人丛里挤了一会儿,走到乡公所办公室的窗外,那儿晒着许多椭圆形的蓝色小牌,上面用白粉写着:“抗日军人家属光荣”。

这当儿,一位穿着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从房里走出来,含着笑向我打个招呼,而且回答我的问话说:

“我们村里已经有二百多人打鬼子去了,谁家有当兵的,就在他们门上钉一块——先生是哪一部的?”

“我住在八路军政治部。春耕大会几时开呢?”

“人到齐了,现在就要游行,下半天才开会演戏。”他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那并不是八路军一律穿的灰色军服,而是一套鬼子穿的什么玩意儿。

“好的,午后我来参加你们的大会。”我向他点点头,在农民们惶惑的目光下走出乡公所。刚走了不远的路,后边有人把我叫住:

“同志,请等一等。”

来人左臂上绾着一块白布徽章,明白地告诉我他是八路军的人员。他一开口就说:

“请别生气,乡下人看见您奇怪,恐怕你是……”

“——我是汉奸?”

“哈哈,当然不是。不过他们心细,所以找我同你谈谈。”

我把身边带的证明书给他看过,彼此笑着走开。我不曾想到山西的民众,这样有组织,这样富有政治警觉性,我不能不高兴。

离开临汾不久,敌人便逼近这座古城,在汾河上扬起险恶的风浪。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我们不怕任何利器,我们有坚固的精神堡垒建筑在民众火热的心脏上!

一九三八年(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虽然坐上了牛车进城,但依然感到烦躁易怒,这是因为北方早春的清晨太过寒冷。

B. 在战场后方,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四处逃难,一派纷乱景象,呈现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C. “山西还是活着的!”既有对部分国人一味逃跑的不满,更有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

D. “我”相信即使临汾城被敌人一时占领,临汾的民众也一定不会屈服,他们会顽强反抗。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几句简略的环境描写同孙犁《荷花淀》开篇的环境描写一样,都能产生以景衬人的作用。

B. “醒了,一切都醒了”单独成段,引出了对临汾城街头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临汾民众的抗日豪情。

C. 穿黄布制服的中年男子在说话时不住地打量“我”的服装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警惕。

D. 文章中既有“我”和车夫心理的对比,也有“我”自身前后心理的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情绪感染力。

8. 文章两处插叙接连叙述了朋友讲述的故事和“我”自身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9. 有评论家认为,杨朔的散文风格独特,借鉴了很多写作小说时会用的创作技巧。本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创作技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当时抗日斗争形势的复杂性。

②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对敌人的警惕性。

③两段插叙的内容和前文相呼应,强调了临汾革命气息的浓厚,也为结尾的议论作铺垫。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文章较为完整地记叙了“我”在临汾城的经历,故事情节曲折完整。

②塑造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文章通过“我”和车夫的对话,刻画了车夫勇敢乐观的形象特点。

③用环境描写推动故事发展。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北方早春清晨的阴冷,引出“我”乘牛车进城的情节。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