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黑马崛起的“秘密”

无冕财经 2023-07-26 10:56:14

一家后起之秀,短短5年间,以惊人的成长速度,杀出重围,从一个普通电池厂,蜕变为全球独角兽排名第71位,跻身全球电池TOP10阵营。

这家企业是蜂巢能源。

时至今日,新能源产业迈入洗牌阶段,没有人敢断言,谁会是永远的第一,谁会笑到最后。

在商业江湖,敢于拼杀的,才会是赢家。

推出多项打破行业固有认知的产品、技术之后,蜂巢想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弯道超车。

6月30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蜂巢能源已更新提交相关财务资料,进入发行上市审核阶段。

这一次,蜂巢站在聚光灯下,来势汹汹。

蜂巢“凶猛”

“国内几家头部电池厂都挺出色的,蜂巢能源喜欢带着新产品和新技术入场,在创新思维这块比较厉害。”一位长期观察电池公司的人士如此评价。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锋指出,蜂巢能源已经取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 500 项,在高速叠片电池、长薄短刀电池及电池新系统与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据中汽中心全球汽车专利大数据平台公开信息,2020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分别为586项、878项及1049项,分别位列中国动力电池专利公开量创新主体排行榜单第一、第一及第二。

凭借其创新性,蜂巢能源对同行发起强势冲击。

7月12日,蜂巢的龙鳞甲电池整包,顺利通过热扩散测试。

这是一场证明产品极致安全性的测试。实验中,热失控电芯最高温度达到了352度,测试人员将电池包静置72小时,电池包内外部全程未发生起火爆炸现象。

蜂巢能源透露,龙鳞甲电池将于今年年底量产,明年初搭载某新势力重要车型上市。

龙鳞甲电池是一个打破行业固有认知的产品,涵盖了高安全性与长续航,集结了蜂巢目前核心技术的成果。

▲蜂巢能源推出的龙鳞甲电池,年底将量产。

龙鳞甲电池背后的核心技术——超高速叠片技术3.0,被蜂巢能源正式命名为“飞叠”。“龙鳞甲”与“飞叠”组合在一起,提质、增效、降本效果显著。

为了解决传统叠片技术设备投资、占地大,品控不齐的问题。蜂巢能源研发了超高速叠片工艺技术,第一代叠片技术效率是 0.6 秒 / 片,第二代 0.45 秒 / 片。而第三代“飞叠”效率 0.125 秒/片的产线已经实现量产,处于行业引领位置。

“飞叠”不只是一个设备,而是一套组合的技术。目前,蜂巢除马鞍山基地、上饶一期的产线外,其他量产产线均采用高速叠片工艺。蜂巢内部人员表示,“原来一个车间放十台设备,以后只需要放五台设备。”

基于超高速叠片技术,蜂巢电池在产能与产量上实现翻倍。相比2021年度,2022年的产能与产量分别提升至15621.76、9361.46MWh。

▲蜂巢能源产能、产量均出现翻倍。图片来自《关于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 之回复报告。

龙鳞甲电池包搭载相对标准化短刀电芯,成为另一大技术亮点。结构优化后,电池体积利用率相应提升。

所谓“短刀”,是指薄长条形方壳电池,最长将近600mm。

短刀电池是蜂巢能源的首创产品,第二代短刀电池超过 185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 430wh / L,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相比,蜂巢能源的“短刀”也是长薄型铝壳电芯,但比960mm的比亚迪刀片长度更短。

第二代“短刀”应用了先进的高速叠片技术,并全面通过了“过充、撞击、震动”等一系列国标安全性能测试,总体性能表现皆高于标准要求。

短刀电池已经配备至理想L7、岚图、魏牌、小鹏等高端车型上,并正在匹配零跑、集度、哪吒、北汽、Stellantis等多个车型项目,将陆续开始量产供货。

▲蜂巢能源规划了“动力+储能全域平台化”“铁锂全面短刀化”产品策略。

当然,蜂巢绝不止步于此。蜂巢能源在硅负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储备上,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待技术更成熟后会择期公布。

作为电池赛道的后起之秀,蜂巢能源已成为同行不容忽视的强劲对手。

2020年至2022年,蜂巢能源实现营业收入17.36亿元、44.74亿元以及99.7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9.62%。除了长城汽车外,客户群囊括了吉利、小鹏、哪吒、零跑等新老车企。

前瞻的黑马,杀出重围

电池工业之争由来已久。早在2016年,宁德时代、比亚迪占据霸主地位,上汽、广汽、吉利等公司看到机会,纷纷计划入局。

彼时,长城汽车动力电池组升级,正式成立动力锂电池相关事业部。

在大资本和大车企的竞争之下,要破局,很难,但也有机会。

在困局中突围,要有长线策略。2016年至2018年,蜂巢处于铺垫期。对管理架构、资本引入、战略决策等方面,进行集中梳理。

2018年,是蜂巢的关键之年。那一年,脱胎于长城汽车动力电池事业部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蜂巢的目标和定位,是成为中国第一梯队的企业。

定下方向后,路线不能错。对一家科技型企业而言,最大的挑战是选择路线,路线一旦选错,很难再掉头,投入可能会付之东流。

面临路线抉择,蜂巢慎之又慎。

蜂巢团队意识到,与其与同行“肉搏”,不如走差异化的竞争路线。

“在总量上做不到第一,就在差异化领域做到第一。”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多次采访中总结到。

多番考量下,押注叠片技术、短刀电池路线,成为蜂巢突围的利器。

在早年,业界以采用卷绕技术为主,叠片只是一种设想。

经过评估,蜂巢看到叠片技术对电池的性能结构、能量密度来说更合理,于是选择了叠片路线。

得益于叠片工艺,蜂巢在2019年初,就在行业内率先研发推出了长而薄的短刀片电池产品,并在当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亮相,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全新电池品类。

后来,蜂巢能源在2021年的第二届电池日上进一步宣布全域短刀的产品战略,表示蜂巢的短刀电池覆盖全化学体系、全域应用场景,成为公司主打的电芯产品。

两年后的深圳CIBF展上,人们发现众多电池企业开始跟随推出长薄型电池,而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已经更新到第二代,稳稳地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短刀”是蜂巢能源的战略级别产品,他们的策略是,在坚持“短刀”规格体系的基础上,不断研发、应用新的材料技术,兼容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市场的需求。

▲2022年,蜂巢能源位居全国电池装机量第七名。

经过产品研发环节后,蜂巢面临下一轮挑战——量产。

在制造业、科技企业,能研发技术的公司不在少数,包括固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等,各家公司都宣称有技术性突破,却难以看到量产。

包括与蜂巢能源一同踏入电池领域的广汽、吉利等公司,在电池领域进展缓慢。

管理层意识到,这个产业是重资产,需要强大的研发支出,没有资本的支持是很难发展起来。2020年起,蜂巢启动资本化进程。

截至目前,蜂巢引入的股东总数目前已达到83家,包括碧桂园创投、三一重工和小米集团等。

拿到战投后,蜂巢启动产线规划。杨红新称,“我们在做中试线的时候就招聘了一大批全球化的外籍顶级专家做量产规划,制定量产的标准。”

在规划中,蜂巢强调“兼容性”。

杨红新介绍,蜂巢能源重点布局短刀电池,已用这条技术路线实现了动力电池全域平台化,基本实现了产线的通用化,并在储能上做了相同的仿真测试,以相同的设计理念、相同的设计方案和系统集成方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例如,300mm到600mm的电芯,蜂巢在一条产线上就可以生产。蜂巢认为,产品平台化、产线共通化将成为一个趋势。

清晰的战略方向,让蜂巢从2018年之前的一家普通电池厂,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国内排行十多名,杀入全球前十。成为动力电池界,成立时间最短、融资能力最强、成长速度最快的公司。

如今的蜂巢,从成立之初的1000人,员工扩充13倍,成长为员工13560人的巨头。

蜂巢能源招兵买马的动作背后,可谓野心勃勃,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走上全球锂电行业领先者的位置。

关键之战,蜂巢不能掉队

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电池赛道进入下一战。

2014年至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厂商从40多家,疯狂扩张至200多家。

疯狂之后,迅速洗牌。

据东方证券统计,仅过去五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大洗牌后,能够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1家降至36家(2023年4月),降幅达55.56%。

另一方面,电池行业依然处于发展早期,行业排位仍未固定,主机厂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仍在摸索中。

要知道,即便是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全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等技术路线的研发处于第一梯队,但下一代技术路线的进展上,并未与其他动力电池企业拉开明显的技术差距,仍有被超越的可能,更何况其他电池厂商。

一位头部电池厂高管指出,动力电池格局仍未定性,主机厂和电池厂的关系还在调整中。

此刻,正是弯道超车的时机。迅速成长的蜂巢要如何参与下一轮竞争?

杨红新出了答案:“如果说,十年前,电池行业靠产品技术取胜;五年前,电池行业靠差异化定位取胜。那么到了TWh时代,电池行业将是得规模化制造能力者得天下。”

这要求电池厂拥有灵活的合作策略、效率更高的产线、稳健的供应链。

蜂巢早已进入“战斗模式”,早在2021年,蜂巢能源内部进一步做了一系列文化与组织机制的升级,实施了军团作战的模式,以小前台、大中台、强后台的模式作战,通过轮值总裁,交叉任职等形式提升组织活力与战斗力。

经历“苦日子”的蜂巢,不怕吃苦,更不惧竞争。

一位接近蜂巢能源的人士对无冕财经表示,宁德时代等大体量企业,模式已固化。相比之下,蜂巢更加灵活,配合度更高,能生产定制化产品。

以理想汽车为例,蜂巢为理想汽车开辟了专有生产线、生产定制化电池,这要求电池厂要有先进生产工艺、严苛标准,以及快速开辟产线的能力。

在客户服务上,蜂巢推出了一套号称“铁三角”的服务体系,把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销售全部封装到客户事业群组,而客户事业群设置全球销售负责人直接管理。以保证客户的诉求能顺利转行为产品,且能以最高效率,反馈初步的技术解决方案。

供应链上,蜂巢在上游的锂矿、正负极材料、电池装备,下游的回收产业进行布局,并锁定了锂材料、稀缺原材料等,以保证产能持续输出。

蜂巢做到了这些,可要角逐新一轮竞争,显然还不够。

头部的汽车公司,每年的销量规划体量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需要的电池都是几十G,甚至上百G。这要求电池公司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能力。

“如果没有100吉瓦时(GWh)(产能),整车厂都不理你。”杨红新直言。

行业专家判断,2023和2024年是行业洗牌的过程,到2025和2026年又会面临下一轮扩产,到时候产能规模可能又会翻10倍。所以,企业不仅仅是考虑如何应对当前的市场格局,更多要考虑应对下一步的扩张和规模化的生产。

“如果规模都没上去,谈何领先?速度太慢,反倒会成为现阶段最大的风险。”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也曾如此说。

扩产已然成为电池厂商的共识。比亚迪、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同行规划了巨量产能,并开启扩产脚步。此刻,蜂巢没有理由停下来。

除了钻研超高速叠片技术和AI智能工厂,保证生产效率之外,蜂巢在各地积极选址建厂,扩大产能。

本次IPO,蜂巢能源计划募资150亿元,分别投入到常州、湖州、遂宁三地的蜂巢能源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并为蜂巢能源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无锡)、三元高能量密度电池及系统开发项目、二代无钴正极材料无钴电池及系统开发项目、“短刀”电池及系统开发项目、新型电池开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作为一家生于行业“乱世”的企业,蜂巢以其超前眼光、优秀布局和强大的创新实力,短短几年内,成长为一家全球性企业,被更多车企所认可。如今,蜂巢的目标从“活下去”,变为“活得好”。行业洗牌之时,正是蜂巢能源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

0 阅读:0

无冕财经

简介:新闻无价,只为“互联网+转型,创业,投资”案例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