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郝梦龄侄子郝荫堂:伯父说此次抗战,誓当以沙场为归宿

红船编写 2024-08-29 17:52:44

郝梦龄,1898年生于河北藁城,1937年10月16日在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他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将军长,牺牲时年仅39岁,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上将。

近日,红船编辑部专访了郝梦龄将军的侄子郝荫堂,他表示郝梦龄将军的小女儿郝慧兰女士已是90多岁的高龄,因此由他代为讲述大伯的爱国事迹以及与家人相处的点滴生活。

▲郝荫堂

投身行伍,与叶挺同属保定军校六期学员

郝梦龄出生于一户农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生活贫苦。到开蒙的年纪时,父亲把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希望他能够掌握点知识。但因家庭条件艰难,供养不起,只读了三年,便被送到了杂货店当学徒。

“当时大伯是在我们老家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打零工,那里有一家杂货店,他在店里卸货推车,不仅干的活又苦又重,老板还虐待他,大伯实在无法忍受,便决定另谋出路。”郝荫堂还说,“在我们村旁边二里地,有一个村叫双庙,那里出了一位东北军的将领,名叫魏益三,大伯决定投奔他,孤身一人来到沈阳。魏益三见我大伯挺机灵,又是老乡,就把他留了下来。当了两年兵后,把他送到了陆军军官小学学习。”

▲郝梦龄将军(1898-1937)

在军官小学,郝梦龄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当时的保定军校可谓是人才辈出,他们是有担当、有志气的青年,目睹了祖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和百姓们悲苦的生活,因而都期待国家富强、民族强盛,只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与郝梦龄同属六期的学员,叶挺、余汉谋、黄琪翔、何柱国等人,后来都成了战功赫赫的名将。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郝梦龄受益良多。

说起大伯郝梦龄,郝荫堂总结了他身上的三个特点:“第一是酷爱学习,当时大伯所在那期学员有着良好的学习背景,甚至一些人是打过仗的名将,大伯就很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学习;第二是持身以正,大伯十分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正派,洁身自好;第三是大伯在带兵打仗时能做到严明治军,这和他在保定军校的学习不无关系。”

据郝荫堂介绍,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正规化的、系统化的、科学化的学校,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清朝学校性质,而采取现代教育管理制度,设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5科,课程设置包括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等,在这里的学习使郝梦龄积累了深厚而扎实的军事知识基础,对郝梦龄的成长影响深远。

▲郝梦龄与同期好友合影。左起:薛岳、郝梦龄、萧之楚

骁勇善战,35岁升任陆军中将

郝梦龄于保定军校毕业后又回到东北,在魏益三的麾下当兵,因他能力出众,作战勇猛,逐步从普通士兵擢升为排长、连长、营长等职。

“到1925年时,大伯已经做到了团副,这时奉军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不满奉系军阀的作风及内部的派系矛盾,作为张作霖麾下‘五虎上将’之一的郭松龄在1925年11月发文通电全国,宣布倒戈,起兵讨伐张作霖。张作霖在日本军队的协助下,将其镇压,郭松龄及其妻子都被处决。当时魏益三的部队属于郭松龄麾下,为了寻找出路,魏益三派遣郝梦龄去找冯玉祥合作,随后魏益三的部队归属了冯玉祥的国民军。”郝荫堂解释说。

据资料显示,1926年3月魏益三迫于各方军阀的压力,宣布响应和平运动,脱离冯玉祥,带着部队独立为“正义军”。各方力量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他带领部队投入吴佩孚门下。

1927年北伐战争中,吴佩孚兵败逃走,由于魏益三部此前和奉系军阀存在矛盾,所以多方抉择之下,他带领麾下转投了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郝梦龄随部参加了二次北伐,期间作战勇猛、战功卓著。

当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不断,很快在1930年又爆发了中原大战,郝梦龄也参与了这场战争。

“大伯在部队中表现优异,每打一次胜仗,都会得到褒奖,提升级别。中原大战期间,大伯率部占领并固守亳州,又占领郑州,立下了战功,并且在北伐攻打河南遂平的战役中,一次就收编了一万多名散兵,大大增加了部队的兵力,后被国民政府授予二等宝鼎勋章。直到中原大战后,大伯兼任郑州警备司令,一家人才算暂时过了一段安生的日子。”郝荫堂感慨道。

郝梦龄的长女郝慧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回忆说:“1930年父亲任郑州警备司令时,我和父亲相处得最多。当时,他把一家人接到郑州,我们大约团聚了几个月时间。父亲也格外珍惜这段来之不易的和亲人相聚的日子。”

据资料显示,这段时期郝梦龄历任第4军2师师长、第54师师长、郑州警备司令、第9军副军长、军长等职。1935年授陆军中将军衔。

留下两封遗嘱,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

1930年到1934年间,蒋介石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争,郝梦龄不忍见同胞相残,1934年即上书要解甲归田,但未被批准。1935年,他被调往贵阳、独山、遵义等地,率第九军负责修筑川黔、川滇公路。

常年的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使百姓流离失所,郝梦龄不愿见“人民遭殃,血流千里”,1937年5月再度请求解甲归田,仍未被批准。不久,他被调往四川陆军大学将军班学习,刚一到重庆就传来了“卢沟桥事变”的消息。

郝荫堂称:“当时大伯一听说这个消息,马上给上边打电报,说国难当头,我应该立即奔赴战场。”

郝梦龄在电报中写道:“我是军人,半生光打内战,对国家毫无利益。日寇侵占东北,人民无不义愤填膺。现在日寇就要灭亡中国,我们国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我应该去抗战,应该去与敌人拼。”但当局并未立即批准他的请求,后前线战事吃紧,他多次请缨,才允许他率部北上抗日。

1937年9月,郝梦龄获批率兵奔赴前线,途经汉口集结兵力时,回到了搬迁至武汉的家中,心情十分复杂,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家人留下了信件,信封上面写着“留给慧英儿,(民国)二十七年拆阅”,年幼的女儿不理解为什么父亲要求她明年再打开,等不及的她想马上拆开来看看,但郝梦龄却将信夺了回去,撕掉之后扔进了痰盂里,说以后再写信寄回来。郝慧英被父亲的阵势吓到了,待父亲走后,她捞出了破碎的信件并将其复原,才明白父亲写下的是一封遗嘱,表明此次出征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前往的。随后,郝梦龄带兵到汉口火车站去往前线,郝慧英则悄悄地跟随着父亲,想要为他送行,在喧嚣的人群中,郝慧英也拿不准父亲最后到底有没有看到她。

郝慧英没料到,这次相送竟是永别。仅仅月余,她再次来到车站,迎接的却是父亲的灵柩。

后来部队前行至河北时,郝梦龄又回到藁城老家和亲人发小告别。

“1937年9月,大伯率部去往前线,部队行进到石家庄休整时,他带着几名随从回了趟老家。他内心明白接下来将会是一场恶战,性命能不能保得住,都是一个问号。回到家时,家中同族的父老乡亲十分惊喜,热情招待了他。午饭后他骑着马到周围的村庄去见了儿时的玩伴,向他们一一道别。晚上大伯跟家里的亲人聊到深夜,等亲人们都休息后,他和士兵一行三人牵着马来到滹沱河边。晚风徐徐,月光如练,周围一片沉寂,大伯骑在马上在河边静静地注视着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骑着一匹白马,穿着一身素色的布衫,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坚毅。突然,他策马扬鞭,一人一马沿着河边狂奔,直到人和马浑身流汗才停下来。休憩片刻后,他最后看了一眼周边的乡村和滹沱河,转身离开,再也没回头。之后大伯回到家中,没有惊动任何人,换上军装赶回了部队。”郝荫堂还说,“我想当时他心中一定壮怀激烈,这是他从小生长的地方,他可能此生都再难回来了。但国难当头,他必须奔赴战场,保家卫国。”

▲如今的位于河北藁城的滹沱河

这个悲壮的场面,至今让郝荫堂十分难忘,多年来一直烙在他的脑海中。

值得一提的是,直至郝梦龄母亲去世,郝梦龄殉国的消息,始终未告知老母亲。

一封遗书“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

1937年10月4日,郝梦龄率部抵达前线后,隶属于卫立煌麾下的第14集团军,任前线中央地区总指挥。忻口是日军从晋北通向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布防前,郝梦龄将军召集营以上官兵讲话,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此次抗战是民族战争,胜则国存,败则国亡,所以只许胜,不许败。军人的天职是保国卫民,现在民不聊生,国将不国,就是我辈军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实感可耻……现在大敌当前,我决心与全体官兵同生死,共患难,并肩战斗。”这段肺腑之言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郝梦龄将军也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10月11日,忻口会战打响。战斗一开始就异常激烈,日军是武器装备精良的坂垣师团,出动飞机、坦克猛攻,我方严密防守。胶着中,南怀化阵地在一天之内最多易手13次,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使人想象到当时的战况。16日凌晨,郝梦龄奉命向日军占领的阵地发起反攻,卫立煌指示南怀化是忻口战役的锁钥,一定要在拂晓时拿下。郝梦龄不顾下属的劝阻,毅然决定亲自去前线督战。

郝荫堂了解到,当时,两边的枪炮声不断,走到裹伤所(收转伤员处)时郝梦龄做了一个讲话,据时任连长的秦福臻回忆,郝梦龄的讲话悲壮万分。讲话结束时,他问将士们:“你们大家敢陪我在此坚守阵地吗?”将士们声如洪钟地答道:“誓死坚守阵地!”多年后,这个场景一直使秦福臻记忆犹新。

随着与敌军的距离越来越近,郝梦龄在敌军机枪扫射下,不幸腹部中了两弹,壮烈殉国。

“大伯最后留下的姿势很悲壮:右手轻轻地扬了起来,指向敌人,意思是鼓励战士们继续向前冲,然后才无力地垂了下去。”郝荫堂补充说。

郝梦龄阵亡后,官兵在他身上找到一封家书,信中写道:“此次抗战乃民族国家生存之最后关头。抱定牺牲决心,不能成功即成仁,为争取最后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故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牺牲……书与纫秋贤内助,拙夫龄字。”

▲郝梦龄牺牲后家人照片,前排左起郝慧兰(次女)、剧韧秋(妻子)、郝荫楠(幼子),后排左起郝慧英(长女)、郝荫槐(长子)、王梦儒(姑父)。

随即,第54师师长刘家麒少将咽部中了三弹,在救治的途中牺牲,同日牺牲的还有独立第5旅旅长郑廷珍少将。

一日之内,同时牺牲三位将军,足见此次战役之惨烈。这样的事件,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

10月24日,郝梦龄军长的灵柩由山西太原运到武汉,其家人悲痛万分,上千名市民自发的前来迎接烈士灵柩归家,国民政府为郝梦龄将军举行了国葬。举行公祭时,蒋介石在祭文中称赞道:“矫矫郝君,一军独领,身先士卒,纵横驰骋。刘君继踪,如影随形,我师生力,万钧雷霆。”

忻口战役同日牺牲三位的将军,郝梦龄追授上将军衔,刘家麒、郑廷珍追授中将军衔。

妻子秉承丈夫遗志教养子女

郝梦龄和妻子剧纫秋是少年夫妻,两人成婚后相濡以沫,互相陪伴,二人一生共孕育了5个子女,其中一子早夭。因郝梦龄常年在外征战,一家人跟着他辗转各地,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租房住,甚至未曾购买一处固定的房产。虽然做到了军长,但郝梦龄奉公正己、为人正直,并未沾染恶习,不吸烟、不嗜酒、不纳妾、不狎妓。他不仅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家人和部队里的亲戚也严格要求,不许他们接收财物、违反军纪。

郝梦龄将军生前高节清风。殉国时,除了一封遗书外,并未给家人留下太多的财产。

1938年武汉沦陷后,剧纫秋带着孩子们迁往重庆。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一家人的生活极为艰难。因当时未开设遗族学校,几个孩子均在普通学校就读,需要自己支付学费。

郝荫堂说:“为了维持生计,每年夏天姐姐郝慧英都带着弟弟妹妹们到街头去卖茶水、卖西瓜。”

据凤凰卫视的《将军一去》节目记载:在重庆街头上,孩童夹杂着北方口音的叫卖声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个人就是冯玉祥。他上前问孩子们老家是哪里的,孩子回答说是河北省藁城县庄合村的。冯玉祥一听,连忙问道:“你们那出了一个抗日将军,你们知道吗?”孩子们自豪地说:“当然知道,那是我父亲。”冯玉祥听完十分动容,没想到烈士的后代过得如此窘迫。于是,第二天就给国民政府打呈报,政府很快批复说给孩子们报销学费,另外批了两万块钱的抚恤金供一家人生活。

据郝荫堂介绍,在伯母的培养教导下,几个孩子都很有出息,后来都考上了大学,在教育、医疗等行业工作,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誓死保疆坼,大节昭垂芳百世。”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壮烈殉国,消息传来,举国悲痛。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电讯稿称:“民国以来,军长之因督战而在沙场殉职者,实以郝军长为第一人。吾人由此推想彼时战斗之剧烈,牺牲之悲壮,实足惊天地而泣鬼神。”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中也高度赞扬了郝梦龄等将军的贡献,“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从郝梦龄、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刘家麒诸将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郝梦龄将军等的热血是不会白流的,日本强盗之被赶出中国谁能说不是必然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专门为其谱写了《郝梦龄悼歌》。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功勋,国民政府将汉口北小路命名为“郝梦龄路”。

▲郝梦龄长女郝慧英(右三)与次女郝慧兰(左三)携家人于武汉郝梦龄路牌前合影

在郝梦龄将军殉国四周年时,冯玉祥曾著文悼念:“郝将军身先士卒,击退顽敌,精忠勇毅,视死如归,是真正做到了成功成仁的军人的模范。”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郝梦龄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尊师重道,重视教育事业

郝梦龄年少时只读了三年私塾,便因家里没钱而辍学外出打工。但他深知读书获取知识的重要性,不仅自己尊师重道、酷爱读书,也大力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回想起大伯,郝荫堂举了三个例子来讲述大伯对教育事业的关注。

第一件事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大伯郝梦龄在当了军长之后,有次回家探亲,看到家乡十分落后,许多孩子没有学上。于是慷慨出资建了一所高小,聘请老师、修建校舍,以供孩子们读书。更值得一提的郝梦龄关注到了当地妇女的生活现状,认为当时农村的风气未开化,现代文明难以进入,妇女的日子依然过得悲惨,为了改变她们的命运,郝梦龄专门开设了一所女子初小。这两所学校的创办极大地改变了家乡落后的面貌,使孩子们得以了解现代知识和文明。四周的村民为感念郝梦龄的付出,专门在学校给他立了碑。”郝荫堂说。

第二件事发生在郝梦龄给父亲送葬期间。“我爷爷郝瑞枫去世时,许多名人前来吊唁,蒋介石也派人送来了一块牌匾。在我们家乡送葬有一个习俗,通常送帐子以表哀悼,大伯的启蒙老师也送来了一个土布的帐子,当时院子里进大门有一个影壁墙,正中间搁着的就是蒋介石送的匾。大伯一看老师送的帐子被搁在了不起眼的角落里,马上将它挪到了中间,和蒋介石送的匾并列排放,也不在意旁人的议论。对于大伯来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么做是对老师的尊重。”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人民教师,郝荫堂对大伯的做法深表赞同。

第三件事是无私资助学生上学。“我大伯常年在外征战,每次回家时都会去他捐助的学校转着看看。有一天,他在学校外边看到一个学生正趴着墙往里张望,就问道:‘你在看什么呢?’这个学生见有人来害羞地跑走了,什么也没说。下课后,大伯就问老师刚才趴在这儿的孩子是怎么回事,老师解释说孩子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他只能悄悄地来‘蹭课’。我大伯疑惑道:‘不能让他进学校来听课吗?’老师也是有心无力,说:‘我教书收入微薄,还要养家糊口,如果人人都不交钱来读书,我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大伯听后,沉思了一会说让这孩子来念书吧,他的学费我给垫上。”郝荫堂讲道。

▲郝梦龄弟弟郝梦熊

“于是,这个孩子才有机会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这个孩子当时跟我父亲郝梦熊年纪相近,因为我大伯比我父亲大了15岁,还是同桌。数十年后,大伯资助的这个学生不负所望,积极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是曾经出任过公安部副部长的李震少将。而我父亲也在大伯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坚韧刻苦,考入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郝荫堂最后说。【图片由家属供图】

撰文:侯雪柔 陈威

视觉:李辰昊

统筹:李秀平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