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电力电子硕士班,为什么只有3人进电网,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26 04:03:15

许多人轻视电网工作,这不难理解。

有些人追求稳定,而另一些人则渴望发展。

在面试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电网行业并不青睐那些心思活跃、动辄想要跳槽去追求更大事业的人。

本质上讲,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不认可,既然如此,何不各自为政呢?

浙大硕士往往只青睐自己家乡的电科院、经研所、省调以及省会公司市区局,而外省方面,则主要关注苏南电网、北上广深和其他强一线城市供电局(如成都、武汉、青岛、天津、宁波、杭州等)。

一个城市的供电局每年新招人数大约100多人,其中分到市区的不足100人。

除了供电局,再加上省调、经研院、电科院等单位,这些大城市每年能提供的岗位总数也就1500个左右,而这1500个岗位还得被博士和本科生瓜分。

尽管电网岗位看似不少,但实际上优质岗位非常稀缺。

这些热门地区的电网岗位是电气专业毕业生竞争的焦点。

武汉有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学生虎视眈眈,浙大硕士未必能占到便宜。

华科武大的学生可能愿意接受鄂州局,而浙大硕士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北京各单位基本上是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主场,再加上更倾向于本地户籍学生,非京籍的浙大硕士甚至可能不如北京交通大学的京籍硕士吃香。

上海也存在类似情况,高端岗位被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把控,低端岗位则是上海电力大学的天下。

广州深圳的情况稍好一些,原本只有华南理工大学具有竞争力,但自从清华深研院加入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大量西安交大、华中科大、武汉大学的学生也愿意前往,使得实际岗位竞争异常激烈。

苏南各市也是各大名校争夺的另一主战场,每年的招聘公示就足以说明问题。

今年电网形势不佳,市区岗位愈发稀少,如果被分配到郊区局该怎么办?难道只能选择辞职吗?

所以很多人只是为了寻求稳定而做出选择。即使历经千辛万苦进入电网,后续的发展又会如何呢?

前面的师兄可能还在基层辛苦工作,后面的师弟进去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是否选择电网工作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绝不能盲目跟风。

特大城市的供电局工作环境和性价比还是不错的,肯定比普通企业要好。

中小城市则要看个人运气了。

国家电网的收入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地区,其薪资甚至低于公务员、警察和教师。

电网企业的招聘名额大幅减少,即便是浙江大学的硕士生,想要进入理想的岗位也变得愈发艰难。

在一线城市如广州、深圳,电网公司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

更不用说,国家电网热门地区的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优秀的名校硕士在工作多年后仍身处一线,负责变电站监控、输电巡线、继保检修等出差任务,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些工作固然意义重大,但对于有其他选择的同学而言,可能并非他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稳定”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农民工来说,稳定可能意味着公司不会轻易倒闭。

而对于工程师而言,“稳定”可能还涉及到能否持续提供令人满意的薪酬、晋升空间以及对工作内容的兴趣。

选择进入国家电网,只是众多普通选择中的一例。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电网正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成为一份平凡而稳定的工作。

这里既有稳定、有保障、光荣与使命感,也不乏辛劳与挑战,但大富大贵并非易事。

从浙大电力电子专业仅有三人选择国网来看,这并不意味着国网衰落或工作无意义。

而是说明它已成为众多选择中的普通选项,这是正常现象。

名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变化,过去清华大学毕业生首选国家电网,如今情况已不同。

当前毕业生对体制内工作的迷恋程度有所降低。

体制内的工作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轻松自在。

许多央企的工作量和要求都很大、很高。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90 后家庭大多早已摆脱了仅仅追求温饱的阶段,不再为养家糊口而匆忙奔波。

他们即使失去工资收入,也不会立即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因为可以通过房产、保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来抵御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追寻自己心仪的工作,甚至投身于目前领域内极为热门的方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应该尊重他人的生活选择。

成年人都曾深切体会到个人的选择与努力在时代洪流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与其对他人指手画脚,不如专注于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