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电影市场观察:30年兴衰,如何从“荒漠”中崛起?

是酒趁年华说体育 2025-02-12 09:02:41

在当下繁华的电影市场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农村几乎沦为电影市场的真空地带。在IMAX巨幕与杜比音效构筑的现代电影王国里,中国广袤乡村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观影荒漠化——全国5.5万个乡镇中,拥有正规影院的不足8%,数以亿计的老百姓正经历着“观影饥荒”。这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反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各地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大礼堂,那是放电影的固定地点。每次放电影,大队喇叭里都会呜哩哇啦提前预告:“今儿个晚上7点在大礼堂放电影,《地道战》,大伙儿吃了饭记着来看!”夜幕降临,三里五乡便进入倒计时状态:妈妈提前收拾好家务,孩子们跑着去找伙伴,货郎担着瓜子花生早早抢占了最佳的摊位。不到晚上六点,大礼堂脚地上摆满了板凳、杌子、蒲墩,黑压压一片全是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电影放映堪称精密运作的“文化工程”。放映员骑着二八杠自行车,驮着铁皮箱穿越三十里山路;民兵连负责架设幕布,电工班保障柴油发电机轰鸣;就连突降暴雨时,也会有上百双手臂自发托起幕布支架。晚上6点刚过,离电影开放还有一个小时,大礼堂脚地下已经密密麻麻一堆人,大人们讲着东家长西家短,孩子们在人缝里跑来跑去闹着玩,小商贩变着声调吆喝。晚上的大礼堂,宛如一个大集市。

晚上7点一到,电影幕布亮了起来,大家围在一起看,一起笑,一起骂,有时突然停电了,人们一阵喧哗,村里的电工赶紧用柴油机发电,慢一点就会遭到大家的讨伐。等到柴油机蹦蹦蹦地响起来,放映机重新哒哒哒地转起来,幕布上重新出现影像,人们才会静下来,津津有味地看继续观看。

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了美丽的回忆,在村里看一场露天电影,竟然变成了非常奢侈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二三十年的时间,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乡镇常住人口逐年减少,无法支撑起一个稳定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影院建设成本高、运营难度大,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资本更倾向于城市,乡镇很难吸引到影院入驻。

即使有些乡镇建设了影院,日常运维却在遭遇着非常尴尬的“三重门”:单银幕影院日均观众不足20人,票房收入抵不住电费支出;设备更新速度追不上城市影院的迭代节奏;档期影片与农民审美需求严重错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战狼2》在城市收割56亿票房时,一些乡镇影院却在放映二十年前的港产枪战片。

那么,未来农村电影市场还有前途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会越来越高,对优质电影越来越渴望。如果在农村集中、人口较多的村镇科学布局影院,合理确定票价,薄利多销、细水长流,也能开辟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在浙江安吉,由旧粮仓改造的乡村影院周末上座率达85%;四川大凉山的流动放映队,用5G技术实现新片同步放映,受到老乡的欢迎;河南新乡的“电影民宿”,让观影成为乡村旅游新卖点。这些有益的尝试,都是推动乡村电影市场变革的先声。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广土众民的的农村市场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各地政府和企业不妨携手合作,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影院在乡镇落地。比如,政策层面可建立“城市反哺乡村”的票房分成机制,商业院线探索“一拖N”的卫星影院模式;还比如,建立农村电影放映专项基金,对乡村影院、流动影院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等等,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让播电影不亏钱有小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享受优质的文化供给。

我们相信,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农村电影市场正迎来涅槃重生的机遇。当数字放映机取代老式胶片机,当流动放映车接棒露天幕布,不变的是人们对光影世界的永恒向往。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见证这样的场景:暮色中的文化广场上,白发老者带着孙辈,在星空下体验4K修复版的《地道战》,数字与乡愁在此刻达成奇妙和解。这不仅是电影市场的回归,更是城乡文化血脉的重新联通。

0 阅读:2

是酒趁年华说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