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视察云南,当地农民几句话让他流泪,五年后为云南送上大礼

梦里磕青史 2023-02-11 13:06:05

1995年,朱镕基来云南视察,此举是解决云南贫困问题。

当他到达目的地后,与村民扬长才仅沟通四句话后,朱同志眼睛里转动着泪花,强忍着没让泪水流下来。

视察结束后,朱同志看着衣衫褴褛的村民,破旧的土坯房,他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潸然泪下。

朱同志到底与村民们交流了什么?那个地方为何能让朱同志流泪呢?

我们还得从1995年,朱镕基来云南视察工作说起。此时的他在国务院任副总理,这一次的视察工作,主要就是考察西南地区的贫困问题。

尽管出发前朱镕基也有了一定思想准备,他也明白西南地区的老百姓是真穷,还不仅是经济上的贫穷,还是地理位置上的贫穷落后,当时的云南、广西和贵州地区,可以算得上穷山恶水,加上当地非常闭塞,老百姓一年到头辛苦收获的农作物,很多时候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更别说吃饱穿暖了。

其中,云南地区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十分困难,而一向刚硬坚强的朱同志来到这里后,内心也变得柔和起来,目光所到之处,说好听点,这里是僻外桃源,说难听点,这里就是穷乡僻壤。

云南脱贫迫在眉睫,这已经不再是经济任务,也是民生任务,更是政治任务,穷则多变,老百姓如果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这将蕴藏极大的风险隐患。另外这里少数民族聚居,就冲着民族团结,云南的贫困也得赶紧解决掉。

朱镕基在云南昭通考察时,他发现尽管昭通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连绵不绝的群山让这座小城市有了灵动的色彩,可也同样是这些群山,把当地的老百姓困在山里,人们出不去,物资进不来,经济发展不起来,生活水平毫无起色。

同行的工作人员勉力维持着微笑,开玩笑地打趣道:“这里适合养老哦,山清水秀!”然而,大家都是长期从事考察工作,刚踏入这里,很多人就意识到,要想把这里脱贫,这些高大的群山是避不开的话题,换句话说,要想改变这里,必须先打通这些山脉与外界的通道。

听着同事们的玩笑话,朱同志没接茬,他沉着脸看着窗外一幕幕,心里也陷入了沉思:该怎么改变这里?

抵达昭通的一个名叫宁边村的地方后,当时下起了小雨,助理打开伞准备给朱镕基避雨,然而朱镕基却向后摆摆手,随后冒着雨往村里走去。其他工作人员看到领导淋着雨,也都放下伞,陪着朱镕基淋雨前行。

来到村委会后,宁边村的村民已经早早聚在这里,迎接朱同志一行人,由于村里招待的地方就那么大,还要空出一大片地方招待考察组等人,于是不少村民就站在外面淋着雨迎接。

很快,考察组就来到了村委会,而让村民们想不到的是,这群他们眼中的大官每一个撑着伞,都冒着雨前行。考察组的这小小的举动,瞬间与村民拉近了距离。

当朱镕基看到许多村民也站在外面时,就示意村里的负责人员,将村民们妥善安排好,毕竟,一直淋着雨对身体不好。最终,在村委会的协调下,留下了一部分村民代表,其他的村民都回去休息了。

考察组到达村里后,一刻也不耽误,开始进行实地调研,他们环顾四周,发现,整个村子里大多都是土坯房,茅草房,就连村委会的房子也只是比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子,稍微好一些。

房子虽然很破很简陋,但里面却非常干净亮堂,大厅中间升起了火炉,火炉上放着许多小个的洋芋,以及一些地瓜之类的食物。

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影响,这里种植不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但洋芋、地瓜之类的作物长势不错。

由于当地太贫困了,腊肉等食物,也仅仅是逢年过节能吃到一些,大多数日子里,大家都靠洋芋和地瓜为主食。即使是上面来人考察,大家也拿不出腊肉来招待大家。

众人坐下后,朱镕基询问了村干部一些村子的情况后,随后就转头询问起旁边一位名叫杨长才的村民:“你们早上吃些什么啊?”杨长才有些拘谨地回答:“吃洋芋。”“那中午呢?”“洋芋。”“晚上呢?”杨长才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样说话有问题,就有些不好意思回答,不过在朱镕基慈祥的目光下,他还是说出了答案:“洋芋。”

朱同志再次确认,一天三顿都吃洋芋吗?扬长才说,一天三顿只能吃洋芋。

听到这话,朱镕基心里已经清楚情况了,他沉默了。他在这个昏暗的小屋子里待了整整20分钟,他和妻子把身上所带的钱都留给了扬长才和另一位农民,也把爱留给了这个贫困山区。

朱同志自己也是农民出身,也吃过这所谓的洋芋,洋芋味道并不算是特别美味,可很多地区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靠着这种“耐长”的小玩意勉强度日。

宁边村的村民谁都想吃新鲜蔬菜,谁都想吃肉,可贫困让他们压根没选择余地,为了活下来,他们只能吃洋芋玉米。

想到杨长才的这几句话,朱镕基沉默了很久,现场气氛也忽然冷了下来,杨长才也低着头不敢说话了,他意识到可能是自己说错话了。

又过了一分钟,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到朱总理眼角流下了几滴眼泪,朱镕基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只能一一和老乡们握手,临走时,他看着这里,深情地对老乡们说:“我们会想尽办法解决你们的困难!”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幕!

次日,朱镕基在昭通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云南山区贫困问题迫在眉睫,必须要解决,不能拖,尤其是这个地处山脉的昭通地区。会议上他询问了当地官员的汇报,官员们解释了造成昭通贫困的主要原因,还是交通问题,原本修建内昆铁路时,就打算横穿昭通,但因为一些艰险山脉无法克服,施工难度极大,昭通等山区无法克服这些困难。

朱镕基拿着内昆铁路线路地图,结合当地官员的陈述,他思考了许久,最终他意识到,当地官员判断是正确的。交通不便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尽管铁路要修到这里,但因为山区地形的影响,这里山区几乎都连接不上铁路,交通道路都无法修通,何谈脱贫致富。

他还意识到,如果光靠云南当地来建设这些道路,云南政府压力会极大,至少十年二十年内,云南政府是没那个实力解决这些问题。

返回北京后,朱镕基把云南当地的问题向国务院作了阐述,并多次提到修路问题,最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综合考虑,铁道部门开始集结人力物力资源运往云南,铁道部长更是表示:不解决云南道路问题,自己引咎辞职。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这首诗词,也体现了云贵地区山势陡峭和艰险,要想修铁路难度可想而知。

1998年,内昆线路新建铁路开工,当时,铁道部门所管理的铁路工程总公司和铁道建筑总公司派遣了五万多人前往云南,并调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仪器工具,光从人数上看,大家也能明白这是一个极大的工程项目,其投入的资金也是极为庞大。

这个工程更多的是从民生考虑,党中央、国务院不惜血本也要打通云南道路。那么,云南山区的路有多难修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光从大关到昭通的铁路有77公里左右,如果在其他地区,这77公里数个月就可以搞定,可是在这个区域,77公里的难度却堪比登天,这里需要从海拔七百多米爬到二千多米,其中还要克服许多大陡坡地带,地形十分复杂,环境也非常恶劣,这一次的工程可以算得上是当时中国铁路修建难度之最。

然而,再难也要顶上,再苦也要搞定。

工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把所有困难都解决,就这样,在投入大量时间物力和人力后,这条天路一般的铁路线路算是被修通。

有了这条宝贝铁路,昭通的经济开始被盘活。

昭通的官员们也都争气,他们敏锐地发现本地储存大量煤炭,内昆铁路打通了“黔煤入川”的通道,于是,昭通把大量的煤炭运往四川,巧合的是,四川是国内耗煤大省,有了昭通的煤炭资源支持下,四川缺煤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煤炭卖出去,把昭通的GDP直接盘活,昭通又通过这条线路,把大量货物运到本地,同时,云南其他地区的货物也可以通过这条线路运往其他省份,方便了长江水路和铁路的联运。

“交通问题是解决了,但昭通绝不满足于煤炭经济,我们还要搞其他经济!”昭通官员表示,昭通也开始搞起了其他农业以及旅游行业,他们引入大量新品种农作物产品在昭通试点,还花重金打造昭通旅游资源,例如昭通大瀑布等。

此后的几年,朱同志一直惦记着云南贫困老百姓,他也兑现了自己当初离开昭通的承诺。他在任期间,国务院对云南的扶持力度很大,后面更是为云南送上一份大礼:西电东送。

西电东送就是将云南贵州生产过剩的电力送往广东等东部地区,实现电力共享。

云南省内有六大水系,水力资源异常丰富,达到了1.04亿千瓦,但省内用电量很少,如果不向外输送电力,云南根本建设不了多少水电站。有了“西电东送”后,云南就可以大规模建设水电站,这不仅可以把电输送到外省赚钱,还可以增加一部分就业人数。

其实,“西电东送”这个项目,也是朱镕基当时力排众议,为云南和贵州争取来的经济福利。当时,广东省缺电1000亿千瓦时,想要自己建设电站,这样自主权还大。但朱同志高瞻远瞩,亲自拍板了这个项目。他还当场立下了军令状:“如果不能完成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任务,我就辞职。”

也正是在朱镕基的坚持下,云贵两地开始大规模发展电力产业,仅云南地区,国家就投资了许多水电和火电项目,这些投资带动了当地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朱镕基还就云南经济发展问题提出建议,要发挥三个优势。

其一,云南有多个气候带,物种资源丰富,大力发展多种产业、搞绿色养殖业和种植业,让云南遍地是奇花异草,到处都有青山绿水。

其二,云南气候适宜,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民族文化风情多样,云南要注重发展旅游业,将旅游业搞成支柱性产业。

其三,云南四季如春,生活环境好,基础教育好,要发挥这些优势,引进人才,招贤纳士,让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现在的昭通,早已解决贫困人口居住的岩洞、窝棚、土坯房、茅草房等问题,饮水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尽管处于山区,但村村都通了公路,乡镇普及了卫生院、卫生所,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当地也开始发展特色种植业,天麻、核桃、苹果成为脱贫致富的地方性特色种植作物,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下,昭通地区经济逐渐好了起来。

与昭通地区相类似,云南其他地区也在一步步加快发展速度,而这个原本的穷山僻水,如今也变成了中国热带园林,国内外无数的旅客都涌向云南,只为一睹云南的浪漫和美丽,2019年,云南地区能源工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而西电东送项目如今送的电量已达到1.2万亿千瓦时。

仅仅五年,朱同志给云南老百姓送去了脱贫的大礼包,一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云南老百姓还挂念着朱同志的好。

1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