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说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我非常好奇!”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会见了自己几十年的老朋友美国记者斯诺,交谈期间,斯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听到这个提问,毛主席沉思片刻后,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我认为,我这一生并没有什么黑暗时刻,如果说有,那或许就是1935年长征途中,当时党内存在斗争,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我非常担心我们革命的种子,很可能就会就此结束。”
毛主席的回答着实令人意外,惊艳全场,他提到的1935年长征途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把时间调回1935年那次红军大迁徙。
1935年是红军长征最困难的一年,外有国民政府派遣飞机大炮、重装部队不断对红军围追堵截,内部又闹起了权力斗争,在这一年,是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最凶险的一年,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的一年。
1935年8月初,中央决定将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组成左右两路部队,一起联合北上,毛泽东和周恩来带领第一方面军、第四方面军部分兵团组成右路军,打算穿过草原戈壁前往川陕地区。

此时,正值草原雨季,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气候多变,再加上战士们一直淋雨前进,这也使得不少战士感染风寒,在部队前进过程中,后勤补给也断了,战士们缺少粮食,为填饱肚子,大家只能吃野菜、野果和树皮来支撑身体行动,有时候部队在某个位置待上不到半日,周边几公里内的草根树皮都会被吃光了。
也因此,红军所到之处,尽管与老百姓秋毫不犯,但许多老百姓依然会觉得这群“赤匪”走到哪里,哪里就被吃得干干净净。尽管忍着饥饿、疲劳和病痛,红军战士依然践行着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大家靠着对革命的热忱和信仰的力量,历经七天七夜行军,最终走出了地狱一般的草地,在这里,右路军牺牲了近五百名战士。
穿过草地后,右路军抵达若尔盖县的巴西镇,准备在这里略作休整,同时等待张国焘所带领的左路军。

然,而此时左路军却依然驻守在阿坝,左路军负责人张国焘耍起自己的小心思,其实,他并不想北上陕甘宁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也是自然条件最差的区域,尽管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对红军来讲利大于弊,但张国焘却认为,红军应该把主力都转向四川地区,赶走那里的国民党军队,以四川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
张国焘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党中央同志们抵制,红军北上并不是去享受,也不是去偏安一隅,而是北上抗日的,如果红军选择入川,这就相当于告诉国人:我们共产党人之前立下的誓言都是假的,我们的信仰就是当土地主,而不是救国救民。
虽然占据四川这块根据地,对红军而言也有极大的诱惑,但从国家的角度思考,共产党人必须表明一个态度:我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中心,如果偷得短暂的安稳,那么,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丢掉的就是中国人的民心所向。

党中央多次急电张国焘,让他尽快带部队抵达巴西与右路军会合。在中央的多次催促下,张国焘这才不情不愿地率部队出发,然而进入草地还没走几天,张国焘又带着部队驻足不前,甚至打算返回阿坝地区,为了让自己理由更加冠冕堂皇,张国焘声称粮食不够吃,并且草地嘎曲河没法架桥,部队无法过去。
此时左路军有一支百人的造船队,他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打造简单的船只渡河,张国焘的左路军驻扎在富庶的阿坝地区,他们携带的粮食也远比右路军多得多,为何右路军能过草地,他们左路军就不能?
为了让左路军尽快抵达巴西会合,毛泽东找到了徐向前、陈昌浩等同志,联名一起致电张国焘,再次催促他带部队过草地,同时为了安抚张国焘情绪,几人还专程给张国焘写去了慰问信,不仅如此,徐向前还带着不少粮食、马匹深入草地去迎接左路军的同志们,所有人都在等着左路军会合,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就是不见左路军有行动的迹象。

一直到9月8日,党中央几名同志召开一次非正式会议后,会议起草了一份电文发给张国焘,再次指出如果张国焘执意南下,那么未来前途未知,南边川渝地区尽管国民党部队实力相对弱小,但他们更熟悉四川的地形,左路军进入四川与当地部队作战,危险系数极大。
电文最后更是告诉张国焘:熟思深虑,立下决心。然而电报发到张国焘手里后,他并没有按照电报要求来,反而让部队暂停前进,并开始着手准备南下,此时,张国焘的意图十分明显:我就是要带部队南下,我手里兵强马壮,你们凭什么命令我?
党中央的同志们心里都非常清楚,此时张国焘是油盐不进,但大家为了革命未来考虑,未来红军种子考虑,大家都憋着气,一遍又一遍给张国焘发去电报,希望他回心转意,以大局为重,毛泽东同志更是多日忧虑重重,他给张国焘发去不少电报和信件,但都未得到回复,而党内其他同志也都不断发电报劝诫张国焘。

一直到9月10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同志在巴西镇的一个寺庙举行了一场紧急会议,这场会议也被称之为“巴西会议”,很多人都不知晓,这场会议也是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这场会议标志着工农红军开始从半分裂开始走向团结一致。
会议中,毛泽东同志作报告,他指出北上路线是正确的,而南下是没有任何出路,且不说南下所需要遭遇的敌人实力,就光是复杂的地形都可能置红军主力于绝境之地,并且红军在这些地区也没有稳定的根据地。贸然南下,遇到的各种危机也是极难预测。
然而,巴西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部队一定要北上,可是张国焘的左路军却被他牢牢攥在手里,现在的他不顾中央的决定,坚持己见。

9月10日这一天是极为特殊的一天,这一天决定中国工农红军的生死存亡。为了减少红军损耗,叶剑英等同志打着筹集粮食的名义,朝红三军团的驻地出发,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筹集粮食,更是为了挽回红三军团,而毛泽东等人也以上山筹粮为名义,带着部队一路北上,中央红军秘密北上,叶剑英也带着军用地图消失了。
一切来得太突然了,徐向前和陈昌浩两人都还没反应过来,特别是徐向前,完全没有料到这种情况发生。其实他也意识到,红军如果南下,前途未卜,北上的话还会有一线生机。
但张国焘对他有恩,一个是大义,一个是大恩,徐向前内心也十分艰难。就在两人举棋不定,下面部队发来电报请示徐向前:中央红军离开了,我们该怎么办?如今徐向前和陈昌浩也明白下面部队的意思:中央红军要离开了,张国焘的意思是盯着中央红军,有异动就迅速出击,但徐向前却认为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不管怎么样,都不能打!

就这样,徐向前和陈昌浩对中央红军的离开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张国焘这边却不好交代,张国焘后来也专程因为这事,严厉斥责徐向前和陈昌浩,甚至一度要夺取徐向前的兵权。
而中央红军秘密北上过程中,也是遭遇不少艰难险阻,首当其冲的就是遭遇国民党的飞机轰炸,再加上行军匆忙,部队压根就没带多少口粮,大家只能饿着肚子艰难前行,就这样中央红军靠着信念,克服了艰难险阻,终于抵达了甘肃会宁和将台堡,而红军三大主力也都在这里会师,自此,万里长征取得了最终胜利。
而张国焘后来带着部队南下,让国民党和川军都十分震惊,蒋介石也开始重新调集部队,形成了八十多个团的防御力量。第四方面军装备较好、部队规模较大,起初入川也是势如破竹,并且一度打到了百丈关,如果再拿下百丈关,红四方面军就可以直接威胁成都,然而,这场战役,尽管红四方面军拿出了不怕死的勇气,作战也是精彩而壮烈,但最终还是失败,百丈关一战之后,也标志着张国焘的南下方案彻底失败。

对毛泽东同志来说,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刻,不是自己身处险境时,也不是自己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而是中国革命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也是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
尽管红军陷入了僵局之中,但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却依旧以独到的眼光和前瞻的智慧,带领红军走出了危机。
参考文献:
中国网:《红星何以照耀中国》
中国军网:感悟圣地的“心”,刘含钰
《同斯诺的谈话》(一九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页
埃德加·斯诺:《漫长的革命》,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