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颗舍利子消失谜团(二)

米兰马 2023-08-29 16:52:07

1987年4月28日,石景山佛舍利发现6年后,时任北京市领导和中国佛教协会召开中外新闻记者招待会,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发现的这一伟大发现。两尊佛舍利。

从隋炀帝十二年到1981年石景山佛舍利正式揭幕,这些佛舍利的残酷经历持续了1300多年。

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佛教高僧万历皇帝和皇太后,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经历了千余年的漫长岁月后才去世,围绕他们开始书写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传说。这几件佛教文物。

整个事件的波澜壮阔、过程的曲折甚至1981年佛舍利被发现时的种种巧合都令人惊叹。

无论是按碑文还是石函上所述,这舍利子都应该是 3 颗,为何现在里面只装了 2 颗呢?

宝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打开的,现场各类专家及工作人员人数众多,因此在场之人首先排除了嫌疑。所以追查的方向很快就转向了上曾经接触过舍利子的那些人。

经过专家家分析研究发现遗物后,很少有人接触过遗物。其中一位是达观真可大师,他是发现者,同时也是德高望重的一代神僧。在佛教至尊宝佛舍利面前,像他这样的佛门弟子只想膜拜,不敢为自己偷窃,否则就是对佛陀的不敬,所以他的疑虑先被排除了。另一个是李太后派来取回文物的使者陈儒。此人乃是李太后的近臣。太后能派他去送宝函,他必须对李太后忠心耿耿。如果他敢在交出宝函的同时,偷走宝函,估计是没有勇气的,不然万一被人发现,他九个头都不够砍,所以这个人的嫌疑基本上就可以排除了。

那么能是谁那?经过多方位的排查,最后的嫌疑人就是李太后本人。。。

"据史料记载,李太后在迎回舍利前,表示只在慈宁宫供奉三天。但实际情况是,他直到两个多月后才归还舍利,拖了这么久才归还,令人怀疑。而且,达观法师发现舍利时,舍利装在一个小金瓶里面,这就是隋代最初盛放舍利的容器。然而,当李太后归还舍利时,她重新制作了羊脂白玉函来装舍利子,原来的小金瓶就消失了。他为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一个疑问。

那么还有第三个疑点。据石刻记载,接触过舍利的佛教僧人中,除达观真法师外,还有“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徳清大师,虽然两者结局都不太美好(万历二十三年,万历皇帝以憨山徳清大师“私建寺院”为由,将其流放广东雷州。并病逝于广东。万历三十一年,明朝爆发了著名的“妖书案”。达观法师被指控被捕入狱。次年,他因未服刑而死在狱中)。

考虑到李太后对佛教的痴迷,以及她与两位高僧的交情,在达观和憨山出事后,她没进行干预,现在看来,确实很不合理。其实,作为神宗的生母和太后,她只用一句话便能拯救他们两个,但她却没有这么做。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流放和死亡,这就极为可疑了,颇有借朝廷之手灭口之嫌疑。从这些情况来看,李太后十分可疑。

调查正式展开,但要获得有关李太后的信息并不容易,因为李太后年轻时有一段非常神秘的阶段,几乎所有的史书上都说不清楚。

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孝定皇后,出生于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原名李彩凤。据《明史·李孝定太后传》记载,李氏早年在裕王府任职。当时,明穆宗朱载垕还是皇子。直到隆庆元年穆宗即位,才封李氏为贵妃,从此,李氏的史料才逐渐丰富起来。但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没有提及李氏少女时期的经历以及她如何来到裕王府等重要情况。

这很有趣。难道太后年轻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吗?《明史》是张廷玉等清朝人士编撰的。如果说李太后年轻时有一段黑历史,清廷肯定不会掩盖,所以张廷玉等人也不知道的李太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明史》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记载,大概的意思是说,万历迟迟不册立长子朱常洛(即后来明光宗)为太子,李太后知道了很不高兴。一天,万历过来伺候老妈,李太后问万历不立太子是何缘故。万历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老大是宫女之子,身份低微。”李太后闻言大怒,怒道:“你也是宫女的儿子!”万历大惊,赶紧跪在地上请罪,不久后,朱常洛得封东宫,就此定下名分。这条史料主要是讲李太后在朱常洛被册封太子一事上的态度和作为,然而其中却有一句话对追查李氏来历极为关键,就是李太后在骂万历时自称宫女出身。这足以证明她初进裕王府时其实只是一名宫女而已,连侍妾都谈不上 。宫女出身确实不高,但明朝皇太后中出身低微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也不是什么需要隐瞒的事,那么史书上不便明言的,一定是她成为宫女前的那些事。

而这个谜题最终能得以解开,还多亏了朝鲜。 国内史书慑于「为尊者讳」,对李太后早期经历语焉不详,不过朝鲜却没有这个顾忌,因此在朝鲜的《李朝实录》中,李太后的小秘密被揭得一干二净:

慈圣皇后李氏,少贫贱,其父卖与陈家,两后相与亲爱,作为兄妹。……李氏既贵之后,爱敬陈氏,无异前日,常立侍不敢坐。及尊崇太后之后,始得傍坐,两宫和好无间。在这段史料里,李氏来历被讲得清清楚楚,在少女时,她就被卖入了陈家为奴!

那这个‘陈家’是谁?

买下李氏的陈家,是明穆宗皇帝正妻陈皇后的出身家族。

也就是说,当时李夫人来到裕王府的时候,她的身份其实只是陈家娶女儿时给裕王府的嫁妆而已,也就是个陪嫁丫头。

在陈家的时候,李夫人大概是陈小姐(后来的陈皇后)的贴身丫鬟。进入裕王府后,李夫人自然就进入了“通房丫鬟”的角色。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史书才遮掩了过去。由此可见,李太后确实是小家出身,年纪轻轻就被卖为宫女,好在入宫后侍奉穆宗,直到穆宗即位才登基,,成为贵妃。

古代有将军奴隶,李氏从宫女到太后,也是升职范本了

这只是李太后的前半生。穆宗死后,联手张居正,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不管她和张居正有没有关系,唯有这中兴的成就,才让她无愧于太后这个责任。

无论如何,李太后在历史上有着良好的声誉,所以说她私自拿走舍利似乎有些荒唐,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那?

"历史书上的李太后自然是贤德无比,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其实还有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李氏对佛教事务极其痴迷,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 。。

据明代《帝都风光》记载,万历十四年,紫禁城内发生了一件怪事。相传当年重修慈宁宫,一日祥云聚集,池中吉祥荷花盛开。太后见状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她又说,她昨天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菩萨来开悟,递给她一本叫做《九莲经》的经书,然后李太后就念经。李太后念完经文后,中外大臣纷纷前来称赞,称赞李太后是“九莲菩萨”的转世。这件事并没有载入正史,但事情发生后,时任首席辅政的沈时行甚至专门写了《瑞莲赋》和《后瑞莲赋》两首诗,疯狂地向李太后和万历谄媚。于是后世史家就得出了李太后称号‘九莲菩萨’的由来。

其次,万历年轻时,李太后对张居正很顺从,无论张先生说什么对,她都听从,但有一点连张居正也忍不住。据《明史·李孝定皇后传》记载,李太后因信仰佛教,在各地修建寺院,耗费巨资。张居正见她如此奢侈,便劝她住手,但一向听话的太后不听,继续我行我素。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李太后对佛事的痴迷程度,如果她真的对舍利子有什么想法,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常理的。

从以上分析来看,舍利的丢失极有可能是李太后所为,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她真的将第三件舍利藏起来,她会藏在哪里?她虽然是权倾天下的太后,但她个人的行动也受到这个职位的极大限制,事实上除了紫禁城她哪儿也去不了,所以她最多藏在两个地方。

一是把文物藏在紫禁城里,日夜守护;

二是李太后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极有可能将舍利子偷偷存放在京师的一座寺庙里。

不可能是藏在皇宫里的,不然清朝时期就被发现了。

毕竟舍利子是佛教的一等珍宝,无论是后来的雍正还是慈禧老佛爷,都不能就这么放过。

因此,舍利最有可能的藏匿地点就是京城的某座寺庙。

但北京的寺庙那么多,到底是哪一座呢?

学者们很快发现,万历二十年,李太后下令在北京建寺,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西城区长春寺。

可以说,他对这座寺庙非常重视,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九莲菩萨“金身”,甚至还安排了替代万历皇帝在这座寺庙里修行。可见长春寺对于李太后来说是特别重要的,那么失踪的舍利难道就藏在这座长春寺里吗?

可惜所所有的线索仅限于此。"然而,专家们并没有放弃,很快发现,李太后和万历皇帝去世后(两人相隔6年去世),长春寺里出现了一件奇物——

据史料记载,此器铸造于万历四十八年,即万历皇帝驾崩时,材质为铜、铅、锌、金、银等金属。它高约5米,重达数吨,比金、铁还要坚固,这座塔极其坚固。

万历皇帝为何在临终前下令铸造这样一座铜塔,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然而,如果学者们结合失落的舍利子,他们就有了预感:万历为了防止母亲的恶行窃取天下,可能已经将舍利子封印在了塔内。他允许舍利继续供奉在寺庙里。他还可以隐瞒李太后的所作所为。

当然,这些只是历史学家的猜测,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无人知晓。

如今,这座渗金多宝佛铜塔保存在海淀县万寿寺。它也是一个具有巨大价值的重要文化古迹,由于不能把它敲开。因此,第三件舍利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

1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