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多次遭叔父项伯坑骗,刘邦称帝封项伯为射阳侯

平民历史 2024-03-21 01:53:42

汉五年(即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刘邦定陶即位称帝。刘邦对项氏一门不仅没有灭族,反而封侯赐姓,“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氏”。其中,司马迁尤为强调“乃封项伯为射阳侯”。

项伯是谁呢?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是令尹之佐,楚国令尹相当于丞相。根据司马迁的介绍得知:项伯,名缠字伯,乃项羽的叔父。至于,项伯与项梁的关系则就比较模糊了。

作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不仅没有被诛杀,反而荣登高祖功臣侯榜。在《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中以赞誉为主:“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郤(嫌隙)于鸿门宴,项伯缠解难(化解危险),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在起兵反秦时,项伯与各路义军共同讨伐秦朝,受任命为楚国左丞相;化解了刘邦与项羽在鸿门宴仇怨,从而解救了刘邦;在打败项羽之后,项伯因为曾经有功于刘邦,所以被封为射阳侯。

项伯对刘邦有功,这岂不是说对项羽是背叛?从司马迁在《史记》中堆积的零散信息判断,项伯是项羽军中最大的叛徒:泄露项羽情报给张良,鸿门宴以身庇护刘邦,解救被质押的刘邦家眷……如果不是姓项,他其实只是个小人物,虽位居相位却并无任何政绩。

救张良泄露军机

刘邦于前206年十月带军率先打进咸阳,随后派兵驻守函谷关。项羽巨鹿之战后,又挥军西进攻占秦地,却被阻挡在函谷关。

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企图称王关中。”上将军项羽听闻后大为光火,“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明天打败刘三之后犒赏将士。言外之意,项羽准备第二天动手收拾刘邦。

项伯知道了信息,“乃夜驰之沛公军”——连夜骑快马跑到了刘邦军营。司马迁用“夜驰”二字表明:形势危急,项伯心情迫切,完全不顾个人安危。“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与新丰(今陕西临潼东)鸿门,这表示楚与汉相距不远;楚汉实力悬殊,此时项羽灭掉刘邦不费吹灰之力。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项伯私下约见张良,详细透露了事情原委,想叫他一起离开远离危险。根据司马迁记录,此时项伯并非要告密,更不是向刘邦出卖项羽,只是为了解救张良。

司马迁又进一步对项伯与张良的关系做了注解:“素善留侯张良”——项伯与张良平常交情不错。“项伯常(尝)杀人,从良匿”,项伯曾经杀人躲避追捕,张良庇护过他。

楚军极其重要的军事行动,项伯竟然泄露给了张良。张良是汉军军师,张良获知信息就等于刘邦也知晓了。诚然,项伯泄露军机救张良说明重义气,却暴露了他在军事上仁弱和政治上短视。这为后续多次出卖项羽埋下伏笔。

刘邦知道了军事情报就完全有准备躲过危险,要么逃跑投降,要么筹划对策,总之不能坐以待毙。当然,刘邦最终选择了“斗智”,让张良给出主意。

滴水之恩尚且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项伯出于义气向张良泄露军机是为报恩,这无可厚非。而此后被张良、刘邦拉拢并一起商讨对策则是背叛了。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我替韩王护送刘邦,如今形势危急,我自己逃跑那就太不守信义了。张良以“义”为由劝说项伯,这事不能不告诉刘邦。

挺刘邦商讨对策

刘邦听后大为吃惊,张良建议让项伯捎话给项羽,“请往谓项伯,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但是,刘邦却另有打算,了解两人的交往以及年龄大小等。确定信息之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您把项伯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招待他。

“项伯即入见沛公”,项伯应邀立马进入刘邦营帐。司马迁用了“即”字,作副词,解释为立即。这表示项伯没有丝毫犹豫,也没有考虑自己的立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亲自端起酒杯祝福项伯,并定下儿女亲家。气氛搞热烈了,情谊也就拉近了,于是刘邦诉苦,“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库府,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刘邦话里话外表示忠诚:入关之后,财物不取、登记吏民、封闭钱库,只为了等待项将军。把守函谷关,则是防备盗贼和意外变故。

其实,刘邦睁着眼说瞎话。“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司马迁明确刘邦进入秦王宫被眼前的富丽堂皇诱惑了。经过张良、樊哙极力劝谏,刘邦才清醒过来,回到霸上军营住宿。而且《留侯世家》还提到,“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将领进入秦王宫就大肆抢夺金银财宝。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刘邦这句话估计是张良教的!天天盼望着项羽进入咸阳,怎么敢造反呢?希望项伯在项羽面前多说好话,刘邦并非忘恩负义之辈。

刘邦既聪明又狡黠,与张良三言两语得知项伯重情义,所以动之以情,晓之以利,一杯称兄道弟酒加结为儿女亲家击中了项伯心中柔软处。

“项伯许诺”——项伯满口答应了。然而,并未到此为止,“旦日不可不蚤(早)来谢项王”——明天一定要早来向项羽谢罪求饶。项伯这分明是给刘邦出主意,而且也意味着项伯会作内应。

所以说,项伯从踏入刘邦大帐那一刻,就背叛了项羽。如果说向张良泄露军机是出于报恩,那么跟刘邦商量策略则是背叛了,儿女姻亲就是欲望的饵钩。

鸿门宴以身保护

项伯连夜“酒驾”返回楚军大营,一方面继续探知消息,别让其他人拱火项羽;另一方面则是“汇报”工作,向项羽详细转达刘邦的意图。当然“汇报”免不了添油加醋,毕竟是儿女亲家嘛。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如果不是刘邦抢先智取咸阳,咱们楚军敢进驻咸阳吗?看似疑问,实则不问已答。这便是项伯添加的一勺“醋”,降解项羽心中怒火。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如今人家立了天大的功劳反而要攻打他,这是不道义的。还不如趁机善待于他。这则是项伯劝说项羽起到关键作用的“润滑油”了。

“项王许诺。”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项伯了解大侄子项羽,所以靠“义”对项羽进行施压。项伯此时略带酒意,又是明显替刘邦“站台”说话,项羽竟然丝毫不起疑,满口答应了。

司马迁在此暴露了项氏走向帝王之路的致命缺点:其一,耳朵根子软,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好话、软话;其二,比较重义气,项伯因此泄露情报,而项羽则因此改变了主意;其三,缺乏长远眼光,用现在流行词说格局太小了,为了义气舍弃江山。

在第二天的鸿门宴上,范增私下给项庄指令,在宴会上舞剑助兴,趁机除掉刘邦。这便是世人熟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项庄舞剑助兴,项伯也跟着提剑上场,经常用自己的身体像翅膀一样保护着刘邦。司马迁用“亦”字表明项伯主动上场,且紧随项庄之后。

所以,“庄不得击”——项庄根本没机会下手,如此项伯又帮助刘邦逃过了一劫。

难怪宋人徐钧说,“霸上孤军势莫支,鸿门一剑事尤危。射阳不与留侯旧,楚汉兴亡未可知。”射阳是指项伯,留侯则是张良。这首诗便是说项伯的重要性,要不是鸿门宴上帮助刘邦,楚汉争霸或许就不会上演了。

有句话说:历史固然是由大人物推动着向前发展,然而有时候小人物却左右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项伯就是偶然出现的小人物。

为刘邦请汉中地

前206年(即汉元年)正月,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同时,还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

然而,“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受封诸侯认为项羽主宰的分封并不公平。“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好地封给了亲信,坏地则给了曾经了诸侯王。

于刘邦来讲,对项羽分封也颇多怨言:其一,“负约”,没有遵守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誓约,而将关中三分封赏了秦朝降将;其二,将刘邦分封到了偏远地区,“为汉王,王巴蜀。”

项羽如此分封估计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打发远远的,避免争夺天下。可惜,这个局面又被项伯打破了。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白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史记·留侯世家》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项伯接受了张良的贿赂,再度破坏了项羽的分封。汉王刘邦受封只负责统治巴、蜀一带。于是,刘邦厚赏张良,张良将赏赐全部给了项伯。言外之意,张良建议刘邦贿赂项伯,请求增加汉中。

所以,刘邦趁机让张良厚赠项伯,让项伯代为请求封赏汉中地区。项羽应允了项伯的请求,刘邦于是得到了汉中地区。如此,刘邦得以“王(统治)巴、蜀、汉中,都南郑”。

刘邦到封地去,“良送至褒中(今陕西褒城),遣良归韩”。当时张良并不想跟着刘邦继续混,祖上曾是韩国旧相,他最大理想是复家复国,辅佐韩王。此处“遣”字表明,刘邦不得不与张良分手,主动劝张良回归韩王。

项羽因为张良曾经跟过刘邦,所以并未放韩王成回封地就任,而是一起捎回了彭城,随后又杀掉了韩王成。项羽防备张良,实则是对刘邦存有戒心。然而,韩王成之死却导致张良无处可去,最终彻底归顺刘邦,“良亡,间行归汉王”。

汉中对刘邦意义不得而知,或者可以斩断项羽的猜忌,或者休养生息厉兵秣马,或者对还定三秦占据优势。总之,刘邦此次请封又受益于项伯,而项伯帮助仅仅为了金银贿赂。

斩家眷逼降黥布

刘邦遭遇彭城之败,驻扎荥阳休整。前204年,项羽加紧攻击荥阳,导致刘邦缺粮少兵,原先降服的诸侯又背叛脱离。从《留侯世家》来看,“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削弱)楚权”——刘邦忧心忡忡,与郦食其商量如何削弱楚军。郦食其建议“复立六国后世”,遭到张良强烈反对。

“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其实,项羽杀害韩王成,逼迫张良重新归顺刘邦。刘邦曾问捐弃函谷关以东作封赏,谁可以一起建功立业。

“即欲捐之,捐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张良推荐了黥布、彭越、韩信三人。“汉王乃遣随何说九江王布”——刘邦于是派遣随何前往淮南劝降黥布。

再从《黥布列传》来看,经随何再三劝说,“阴许叛楚与汉,未敢泄也”——黥布暗自答应叛变,却不敢大肆声张。这意味着此时黥布仍犹豫不决。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在《留侯世家》中,张良透露黥布与项羽存在矛盾。在《黥布列传》中则解释矛盾由来:项羽向黥布征兵攻打田荣,黥布仅派了数千士兵;刘邦攻打彭城,黥布谎称生病又未派兵援助。

项羽虽心生怨恨,但迫于形势并未撕破脸。楚汉对峙荥阳,项羽又派人督促黥布出兵。岂料,随何斩杀了楚军使者,逼迫着黥布叛变。

项羽派项声、龙且带兵平叛,大败黥布。黥布原打算带兵投降刘邦,但害怕被项羽截杀,所以只身跟随何秘密地前往汉军。

刘邦大喜过望,“于是乃使人入九江”——派人到九江接受黥布军。然而,“楚已使项伯收九江兵”——项羽已经派项伯前往九江接收黥布军。

从时间上判断,项伯到九江不只是接收黥布军。毕竟项伯是在项声、龙且平叛之后而来,接收军队两位将军完全可以做到。项伯此行还负责劝回黥布,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黥布“再度转换码头”未尝不可。

但是,项伯扑了空,于是一气之下“尽杀布妻子”——将黥布妻儿老小斩尽杀绝。这也彻底斩断了黥布的回头路,让他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可以说,项伯再一次帮助了刘邦。

保太公劝阻勿杀

“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黥布到达汉军大营,刘邦正坐着洗脚,黥布进来看到如此情景,十分恼怒,后悔前来。这意味着即使黥布到达汉军仍有回旋余地,但凡项伯携带黥布家眷回到楚军,黥布再度叛汉也未尝不可。

因此,有人说项伯杀黥布妻儿是愚蠢之举,这是站在项羽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刘邦的立场呢?

再看项伯又是如何保护刘邦家眷,其中包括刘太公以及吕雉。彭城失败后,刘太公以及吕雉被楚军俘虏了。

到前203年,楚汉两军广武涧对峙相持。当时,彭越采取游击战术,屡次在背后骚扰楚军,“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项羽粮草断绝迫切想速战速决,于是专门制作了高脚案板,架锅烧水,将刘太公放在案板上,以烹煮刘太公要挟刘邦投降。

刘邦对项羽威胁无可奈何,于是耍起无赖,“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我爹就是你爹,非要煮你爹,那就请分我一杯汤喝。

刘邦与项羽曾在楚怀王面前结为异姓兄弟,所以这个说法无不当之处。论斗嘴皮子耍无赖,刘邦不曾输过,所以“项王怒,欲杀之”——项羽被气炸了,吹胡子瞪眼,当场就要砍了刘太公。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史记·项羽本纪》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项伯站出来劝阻项羽。“天下事还不可预料,况且争天下的人是不顾家人的。即使杀了刘太公也于事无补,只是增加祸患而已!”

杀刘太公能增加什么祸患呢?项伯没有说。但是,项羽却再次被说服了,“项王从之”。刘太公因此被项伯解救。

再梳理项伯所说,“天下事未可知”,既是对项羽争夺天下失去了信心,又证明项伯背叛项羽押宝刘邦为自己赌未来。“为天下者不顾家”,为了争夺天下可以舍弃家人亲情,这既是说帝王之路的残酷,又何尝不是说自己呢?

当然,项伯此次政治上的清醒,看清了项羽大势已去,留下刘太公为投靠刘邦增加砝码。此举对项羽灭亡后,刘邦没有灭族项氏一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项伯押赌正确,被刘邦封了射阳侯。然而,曾许诺儿女亲家一事却未予兑现,鲁元公主最终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

但是,从以上分析可见项伯对刘邦的功劳不一般。在关键时候,总是出卖项羽而相助刘邦,项伯就像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王牌间谍”。

如果项伯不是项羽的叔父,或许根本不会做到左令尹,甚至历史上都未必留名。毕竟,自始至终没有一点儿战功或政绩。既不像萧何之于刘邦稳定后方,提供粮草,补给兵源;也不像范增之于项羽,出谋划策,果断干预。

项羽失败,可以说与项伯干系莫大!三番五次地替刘邦说话,项羽不仅不怀疑,而且还都照办。项羽至死不悟,依然稀里糊涂,“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既不怪自己糊涂,也不怪项伯站错队,却怪罪苍天不公。

难得啊,太糊涂了。

0 阅读:0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