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非洲大陆,埃塞俄比亚与埃及围绕青尼罗河上复兴大坝的纷争,被视作三战潜在导火索。复兴大坝规模比三峡大坝更为庞大,其建设过程牵动着地区局势的敏感神经。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地势最高区域,境内的青尼罗河与苏丹的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交汇,共同构成了流经埃及的尼罗河,其中青尼罗河的水量占尼罗河总水量的70%。
对于将尼罗河奉为生命之河的埃及而言,复兴大坝的建设让其忧心忡忡,而处于中间位置的苏丹同样顾虑重重。

埃及和苏丹均为阿拉伯联盟22个成员国,两国多次向埃塞俄比亚施压,要求其停止大坝建设。阿拉伯联盟内部也频繁开会讨论,其中17个国家明确表达了对修建复兴大坝的反对态度。

埃塞俄比亚为何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修建复兴大坝呢?
埃塞俄比亚作为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历史悠久且文明古老,尽管未曾遭受殖民统治,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却极为落后。

在2011年复兴大坝动工之前,全国仅有17%的人口能够用上电。而复兴大坝建成后,发电量将达到埃塞俄比亚现有发电量的5倍,这对急需能源驱动发展的埃塞俄比亚来说,无疑是改变国家命运的关键之举。
修建复兴大坝需要巨额资金,经测算约需50亿美元,这对贫穷的埃塞俄比亚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此时中国伸出了援手。中国进出口银行出资10亿美元,用于大坝的涡轮机和电气设备采购。长期以来,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保持着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由于埃塞俄比亚经济落后,欧盟、美国对其出口商品实行零关税政策,埃塞俄比亚也加入了东南非共同市场、非洲 - 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组织。

借此契机,大量中国企业前往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涵盖纺织、皮鞋、咖啡种植等多个领域,其中仅纺织企业就有华芳集团、江苏联发、广东惠达、阳光集团、无锡金茂等20余家。
此外,中国企业的投资还广泛涉及房地产、基建、酒店、旅游、通信、教育、采矿等行业,为埃塞俄比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助力其创汇,有力推动了埃塞俄比亚GDP长达20年的高速增长。

在复兴大坝的建设过程中,众多中国企业深度参与。
中国电网负责完成输变电工程,为电力输送搭建起关键通道;中国电建承担大坝的金属结构安装制作,以精湛工艺确保工程质量;葛洲坝集团则主持了大坝的调试工作,保障大坝能顺利投入使用。

复兴大坝的总包方是意大利最大建筑公司Vebuild,中国企业分标段完成各自任务。中国企业与意大利的Vebuild在埃塞俄比亚合作愉快,双方不仅携手打造复兴大坝,还共同参与了梅莱斯大坝、泰克泽大坝等共计4个水电站项目。
中国企业凭借基建质量好、速度快、成本低、垫资能力强等优势,备受意大利公司青睐。自2022年大坝首次发电起,埃塞俄比亚已从缺电国转变为电力出口国。
从历史渊源来看,尼罗河全长6670公里,流经非洲10个国家。早年,尼罗河流域国家在水资源分配上依据的是几十年前的旧协议。
比如,埃及与苏丹在1959年签订的用水协议中,埃及每年可使用尼罗河水量555亿立方米,苏丹为185亿立方米,两国合计拥有尼罗水资源的90%,这样的分配显然难以让其他尼罗河沿岸国家接受。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尼罗河流域国家就合理分配河水资源问题展开一系列磋商,并在2010年推出重新分配尼罗河水资源的框架协议,但埃及与苏丹拒绝加入。
2015年,埃塞俄比亚、埃及以及苏丹签署原则宣言,承诺相互尊重他国在水资源上的利益,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围绕复兴大坝的蓄水时间、运营规则等细节问题,三国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埃及希望埃塞俄比亚能缓慢蓄水,最好用至少7年时间,以减轻埃及境内因尼罗河径流减少造成的供水短缺问题;而埃塞俄比亚则希望在3年左右完成蓄水,尽快满足自身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双方分歧巨大,致使多轮谈判失败。

如今复兴大坝的建成对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坝彻底建成后,埃及在控制苏伊士运河这一世界重要航运枢纽时,会因顾忌水资源问题而有所掣肘。
同时大坝的存在为中国在埃及的基建投资提供了更多保障。最近正值中国埃塞俄比亚建交55周年庆典,我们秉持着深化合作,共绘发展蓝图的目标前进。

埃塞俄比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中国的大力支持紧密相连,而复兴大坝也成为中非合作的又一标志性成果,见证着中非友谊在互利共赢中不断深化 。
文本来源@钱说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