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脚下,是连接东北与华北、辐射东北亚的重要节点城市。随着沈白高铁(沈阳至长白山高速铁路)的全面推进,这座历史悠久的“山城”正迎来交通格局的深刻变革。通化高铁的核心站点——通化西站,最终选址于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长流村。

通化市地处长白山西麓,是东北东部铁路网的重要交汇点。历史上,通化老站(1937年启用)作为梅集线、浑白线、通灌线等6条铁路的交汇枢纽,承担着吉林省东南部11个市县的客货运任务。然而,随着公路交通的兴起与普速铁路的局限性,传统铁路网已难以满足现代需求。新高铁站选址长流村,既延续了通化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又通过北移8公里的空间调整,避开了老城区用地紧张、改造难度大的问题,为未来扩展预留了充足空间。

长流村位于通化市东昌区北部,邻近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新城规划区。高铁站的落地将直接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形成以交通为核心的“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例如,通化惠通生态新城发展集团主导的“通化西站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达4.1万平方米,涵盖南北广场、高架桥及智能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旨在打造集交通、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长流村地处浑江与哈尼河交汇处,地质条件稳定且远离生态敏感区。相较于其他候选方案(如二密河镇),该选址既减少了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潜在影响,又降低了施工难度。沈白高铁通化段桥梁与隧道占比达67%,其中穿越龙岗山脉的隧道群是工程难点,而长流村的平坦地形为站点建设提供了天然便利。

自2018年沈白高铁规划获批以来,通化高铁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其推进速度与技术创新成为区域基建的标杆。截至2025年2月,通化段土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5亿元,桥梁、隧道、无砟轨道铺设等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计划于2025年5月启动静态验收,6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通化西站主体结构、金属屋面及装饰装修完成度超过90%,4.3万平方米的站房设计融合长白山冰雪元素与现代流线造型,预计2025年4月全面竣工。站前西路桥与市政管网同步施工,引入智能停车系统与实时客流监测技术,未来可实现旅客“零换乘”体验。
沈白高铁开通后,北京至长白山的通行时间将从17小时缩短至4小时,通化作为中途枢纽,将成为“长白山旅游经济带”的门户。据预测,新通化站年旅客发送量将从51万人次跃升至200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餐饮、滑雪场等产业的连锁反应。例如,通化万峰滑雪场已规划高铁接驳专线,瞄准京津冀高端客群。

通化素有“中国医药城”之称,拥有修正、万通等知名药企。高铁的物流提速将助力医药产品24小时内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同时吸引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落户。此外,通化山葡萄、人参等特色农产品可通过冷链专列直供长三角与珠三角市场,推动“农业+电商”模式升级。
通化西站作为沈白高铁与规划中四白高铁(四平至白河)的交汇点,将形成“十字型”铁路网,强化通化在东北东部城市群中的枢纽地位。据测算,高铁开通后,通化与沈阳、长春的“1小时经济圈”效应可拉动GDP年均增长1.5%-2%。

1937年建成的通化老站,在88年的运营中承载了1.1亿人次的乡愁与梦想。2025年春运成为其“最后一班岗”,候车厅内设置的“通化记忆”照片墙与打卡点,通过泛黄的老照片与旅客留言,将历史瞬间转化为公共文化遗产。未来,老站可能改造为铁路博物馆,延续其文化功能。
通化西站的设计融入长白山雪花与中医药元素,例如候车大厅的“百草屏风”与外墙的冰雪纹理装饰,既彰显地域特色,又传递“生态宜居”的城市理念。此外,站内规划的非遗展示区将定期举办松花石雕刻、朝鲜族农乐舞等文化活动,实现“交通枢纽”向“文化窗口”的转型。

依托高铁枢纽的数据流量优势,通化可建设“城市大脑”平台,整合交通、医疗、政务等数据,推广5G远程诊疗、智能物流等应用,打造东北智慧城市样板。作为中朝边境城市,通化可通过高铁网络对接丹东、珲春等口岸,开通至平壤、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国际班列,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