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读高职”没有必要过度解读

微拓评教育 2023-10-31 16:29:14
不出所料,每一年的开学季,媒体都会将目光转向 “高分读高职”现象。 实际上,所谓的“高分读高职”,其实就是部分考生以超过本科线的分数入读高职。从媒体的视角来看,有考生放着本科不读去读高职,这就是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在增强的信号。于是,在媒体的这种渲染下,职教人仿佛都感觉精神一振,“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但是,“职业教育的春天”年年都来,好像也有些不对劲。职业教育缺少的,并不是这种来自外部的“安慰剂”,而是来自职教人自己的持续性的自我激励与专业深耕。因此,对于“高分读高职”,职教人需要保持淡定,需要有自己的解读方式。 一方面,高分读高职毕竟属于少数,绝大多数入读高职的考生,其入校分数还是在国家划定的分数线内,有什么分数读什么书,还是属于社会层面的高考志愿填报通识;另一方面,这些高分读高职的考生,其放弃本科而转向高职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比如,有的是因为其所能报考的本科独立学院的学习成本过高,家庭无力承担;有的是因为能够选择的本科专业不够满意,想通过专升本渠道来达到“曲线救国”的目的等等。 从这个角度上说,媒体关注“高分读高职”和技能大赛奖项获得者,其实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现象的折射。社会心理学上,“幸存者偏差”是指对已经幸存下来的现象加以研究,从而得到的结论可能忽视了那些已经消失的现象或群体。 具体而言,“高分读高职”和技能大赛获奖的当事人,都是庞大的职业教育学习者群体的寥寥者,属于极小概率现象。从教育研究的立场来说,其标本意义并非不像社会认为的那样高,不值得津津乐道。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目光都聚焦到这些很小众的成功者身上,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样本,忽视了剩下的大批默默无闻者,以普通的分数进入职业院校,并平平常常地完成学业的学习者群体,这是有失公平的。 因此,对于“高分读高职”,无论是媒体还是职教人自己,都没有必要过度解读,因为这不是主流,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高职学生群体。如果沉浸于对于这种非主流的渲染,不仅会歪曲当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即在生源质量上不尽如人意的客观事实,还会让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产生非理性的期望,“既然职业教育不缺高分考生,人才培养的规格应该不会太差了”。这样的错误认识,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阻滞。 客观分析,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所缺乏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既不能一味地讽刺打压“棒杀”,也不能盲目拔高“捧杀”,要给予职教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踏踏实实地做好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培养好,保障他们顺利进入社会就业,这就是好的职业教育。 什么时候,“高分读高职”不再被人提起了,职业教育的“春天”就真正来到了。 本文作者:朱小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章为作者投稿,已获授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仅供参考之用。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3-10-31 20:40

    骗蠢人和穷人的把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