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叫作“周公之礼”,周公到底做了什么?

木艺人的历史 2024-11-12 16:02:52

古代夫妻同房,为何被叫作"周公之礼",周公到底做了什么?

世人皆知周公解梦,可谁又知道,在古代的婚姻礼仪中,夫妻同房竟也被称为"周公之礼"。为何堂堂一代圣人周公,会和夫妻闺房之事扯上关系?说起这位周朝开国功臣,他不仅是武王的得力助手、成王的托孤重臣,更是中华礼制的奠基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正是他首次将夫妻之道纳入礼制,为后世留下了完整的婚姻之礼。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典故?周公为何要将如此私密之事写入礼法?他老人家到底在婚姻大事上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

一、周公制礼的历史背景

商末周初,天下大乱。商纣王荒淫无度,宠信妲己,使得朝廷上下骄奢淫逸,民间风气日趋败坏。纣王在位期间,婚姻制度几近崩溃,贵族之家多蓄妾成群,甚至出现了兄弟共妻、父子混淆的乱象。商朝覆灭后,周武王建立新朝,却在三年后便驾崩,留下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姬诵继位。

公元前1042年,周公临朝摄政。他深知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首要之务便是整顿礼制。当时的社会现状令人堪忧:诸侯国之间时有争战,百姓怨声载道,尤其是婚姻制度的混乱更是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一些贵族之家仍保留着商朝的陋习,不仅纳妾无度,更有强占民女之事。平民百姓之间也是婚嫁无序,有的地方甚至还保留着类似"春秋配"的群婚陋习。

面对如此局面,周公决定从根本上改革婚姻制度。他召集各地史官,详细了解民间婚俗,同时考察商朝遗留下来的婚姻制度。经过深入调查,周公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缺乏统一的婚姻规范。

在周公看来,婚姻不仅关系到家庭和睦,更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他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婚礼仪制。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两年,期间周公多次召集大臣商议,反复修改完善。有一次,他甚至亲自去民间考察,目睹了一场普通百姓的婚礼。这场婚礼上新人互相赠送的礼物引发了他的思考,促使他将"六礼"改为"七礼",增加了"纳征"一礼。

为了让新的婚姻制度能够顺利推行,周公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他首先在王室和贵族中推行新的婚礼制度,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周公的侄子,也就是成王的一次婚礼,便是按照新制举行的。这场婚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很多贵族看到了新婚礼制度的庄重与美好。

随后,周公又派遣专人到各诸侯国宣讲新的婚礼制度。他规定,凡是王室宗亲、诸侯贵族的婚礼,都必须严格按照新制举行。对于平民百姓,则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方式,允许他们根据经济条件适当简化仪式,但基本的礼节不可废除。

此外,周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婚礼制度的执行情况。他命令各地方官员定期汇报婚俗改革的进展,对于遵守新制的给予表彰,对于违反者则予以惩戒。通过这些措施,新的婚礼制度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二、周公婚礼改革的核心内容

周公制定的"婚姻七礼",是在商朝"六礼"的基础上改良而成。这七个步骤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礼"敦伦",这也是后世称夫妻之事为"周公之礼"的由来。

在制定这套礼仪时,周公首创了许多新的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卺"之礼。这一仪式要求新人共饮交杯酒,用的器皿名为"卺",形如葫芦,一分为二。新郎新娘各执一半,互相交换饮用,象征二人从此结为夫妻,形影不离。这一创举被后世誉为"婚礼之冠",延续了数千年。

在周公的时代,他还特别重视婚礼中的细节规范。比如,他规定了迎亲队伍的人数、排列顺序,甚至连行进时的步伐节奏都有明确要求。迎亲队伍必须在日落前出发,日出前返回,这是为了避免扰民。队伍中的乐师要演奏特定的曲目,不得喧哗。

在婚礼仪式的场地布置上,周公也做出了具体规定。他要求在庭院中设置"同牢"之所,即新人共同用餐的地方。餐具的摆放、菜品的选择都有讲究。尤其是那套专门为新人准备的食具,上面还要刻有特定的图案,象征着美满姻缘。

周公还特别关注夫妻之道的规范。他制定了详细的夫妻相处之道,包括言谈举止、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例如,他规定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说话要温和有礼。即便是在私密场合,也要保持适当的礼节。这些规定虽然在今天看来似乎过于拘谨,但在当时却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周公在制定这些礼仪时,充分考虑了不同阶层的实际情况。对于王公贵族,要求执行完整的七礼;而对于普通百姓,则可以适当简化。但不论是简繁,都必须保持礼仪的庄重性。这种灵活性使得婚礼制度能够广泛推行。

为了确保这些礼仪能够代代相传,周公还命人将其详细记载下来。他派专人编撰了《婚礼仪范》,详细记录了每个仪式的具体步骤和要求。这部著作后来成为历代婚礼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执行层面,周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他在各地设立礼官,专门负责指导和监督婚礼的举行。这些礼官不仅要熟知礼仪规范,还要了解礼仪背后的意义。如有违礼之处,礼官有权制止并要求改正。

通过这些细致的规定和严格的执行,周公建立的婚姻礼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这不仅规范了婚姻行为,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夫妻之间应有的道德准则,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三、鲜为人知的婚礼革新

在周公的婚礼改革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但影响深远的创新之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设立专门的婚礼司礼官制度。这些司礼官不同于一般的礼官,他们专门负责婚礼事务,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据记载,第一批婚礼司礼官共有二十人,他们都是从各地选拔而来的知礼之士。

这些司礼官除了要精通婚礼礼仪外,还必须掌握天文历法知识。因为在古代,婚礼的日期选择极为讲究,需要根据天象和历法来确定良辰吉日。周公规定,婚礼司礼官要在每年年初就制定出全年的宜婚日历,供王公贵族参考。这份日历不仅标注了适合举行婚礼的日子,还详细说明了每个时辰适合举行哪些仪式。

另一项重要的革新是创制婚礼乐章。周公命人创作了《关雎》这首专门用于婚礼的乐曲,这首曲子后来被收录在《诗经》中。《关雎》的创作有着独特的渊源:据传周公在巡视民间时,听到河边有人吹奏芦笛,曲调优美动人。经过询问得知,这是当地青年男女相互倾慕时常用的调子。周公随即命人将这段民间曲调加以改编,配上歌词,制成了正式的婚礼乐章。

除了乐曲本身,周公还规定了婚礼上使用乐器的具体要求。比如,迎亲时要用编钟和编磬,正式仪式时要用琴瑟合奏,送亲时则要用笙笛。这些乐器的搭配不仅考虑到了声音的和谐,更寓含着对新婚夫妻的美好祝愿。

最为创新的是建立婚姻登记制度。周公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记录婚姻信息。每对新人成婚后,都要将双方的姓名、年龄、生辰八字等信息记录在册。这些记录不仅用于防止重婚,还能避免近亲通婚。在当时,这种做法可谓开创先河。

为了方便记录,周公还制定了统一的婚书格式。婚书分为上、中、下三联,上联由官府保存,中联由男方家庭收藏,下联则归女方家庭所有。婚书上不仅记载了基本信息,还要写明结婚的日期、地点,以及主持婚礼的司礼官姓名。

这套登记制度最初只在京畿地区实行,后来逐渐推广到各诸侯国。为了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周公规定,凡是没有进行登记的婚姻一律不被承认,相关人员还要受到处罚。这一规定促使人们重视婚姻的法律效力,也为后世的婚姻登记制度奠定了基础。

有意思的是,周公还在婚书中增加了对新人的祝福语,这些祝福语大多采用优美的四言体,既庄重又富有诗意。这一创举被后世继承,发展成为婚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古老的祝福语中,有许多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华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周公之礼的深远影响

周公制定的婚礼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礼仪形式上,更深入到了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周公制定的婚礼制度仍然在各诸侯国中得到基本的遵守。据《左传》记载,鲁国在举行公室婚礼时,必定要请出周公时期留下的婚礼典册,严格按照其中的规定执行。

秦朝统一后,虽然推行法家思想,但在婚姻制度方面仍然保留了周公制定的基本框架。秦始皇在统一婚姻法令时,就采纳了周公时期的婚书制度,并将其进一步完善。每个县衙都设立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婚姻登记事务。这些官员手中都备有一本源自周公时期的《婚礼仪范》抄本。

到了汉代,周公之礼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汉武帝时期,朝廷专门设立了"典婚"官职,负责解释和推广周公婚礼制度。当时的一位名叫董仲舒的学者,还根据周公的婚礼制度编写了《婚礼详解》,对原有的礼仪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和阐释。这本书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士大夫阶层举办婚礼的重要参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周公婚礼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在江南地区,许多世家大族仍然保持着周公时期的婚礼传统。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建立政权后,就下令恢复了周公时期的婚礼司礼官制度,并命人重新整理了婚礼典册。

隋唐时期,随着制度的完善,周公婚礼被进一步规范化。唐太宗在制定婚姻法规时,就多次提到要遵循周公的礼制精神。开元年间,著名的礼学家张说编撰了《大唐开元礼》,其中婚礼部分就大量引用了周公时期的制度。比如,"同牢"之礼就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唐代婚礼中的重要环节。

宋代理学兴起后,周公婚礼更受到了儒家学者的推崇。朱熹在《家礼》中详细阐述了婚礼仪式,其中很多内容都源自周公之制。宋代的士大夫阶层在举行婚礼时,往往会特意强调自己是在遵循周公之礼,以此显示其文化修养。

元明清三代,虽然统治者更迭,但周公婚礼的基本精神始终得到保持。明代的《大明会典》和清代的《大清会典》中,都保留了大量源自周公时期的婚礼规范。即使是在民间,许多婚礼习俗也能追溯到周公时期。比如,现今仍在使用的"合卺"仪式,就是周公首创的。

有趣的是,周公婚礼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境内,还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在朝鲜半岛,传统的婚礼仪式就明显受到周公礼制的影响。日本奈良时期编撰的《养老令》中的婚礼规定,也多处采用了周公的制度。越南李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同样能看到周公礼制的痕迹。

五、周公婚礼制度的现代价值

周公婚礼制度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在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上,刻有大量与婚礼相关的铭文。这些铭文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婚礼场景,其中许多仪式与现代婚礼仍有相通之处。例如,在一件名为"毛公鼎"的青铜器上,就记载了完整的婚礼仪式过程。

在现代婚礼中,"六礼"仪式虽然简化,但核心内容依然保留。以"纳采"为例,现代的订婚仪式就是从这一传统演变而来。在北方一些地区,直到今天仍保留着下聘礼的习俗,聘礼的品类虽然改变,但其所代表的礼节和诚意与周代完全一致。

婚礼音乐方面,周公创制的乐章虽然原始版本已经失传,但其基本理念仍在影响现代婚礼。当代许多婚礼音乐创作者在编排婚礼曲目时,都会参考古代婚礼音乐的结构。比如,现代婚礼常用的《婚礼进行曲》,其庄重肃穆的风格就与周代婚礼乐章的特点相符。

在婚姻登记制度方面,周公的创举更是为现代婚姻制度奠定了基础。目前各国通行的婚姻登记制度,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则与周公时期相似。婚姻登记需要双方自愿,需要有证人在场,需要官方机构确认,这些都能在周公的制度中找到源头。

就连现代婚礼的场地布置,也能看到周公礼制的影响。例如,婚礼现场的主次座位安排,来宾的站位顺序,都与周代的规范有着密切联系。特别是在一些传统色彩浓厚的地区,婚礼布置还会特意参考古礼,比如在新人座位两侧摆放"同心"图案的装饰。

婚礼服饰方面,周代的一些理念也被现代传承。周公规定婚服要庄重得体,这一原则至今仍被遵守。现代中式婚礼中,新娘常穿的凤冠霞帔,就是对周代婚服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即使是现代西式婚纱,其基本设计理念也与周代婚服追求的典雅庄重相吻合。

在婚礼誓词方面,周代"相敬如宾"的思想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婚礼中新人互换戒指时所说的誓词,虽然形式有所改变,但表达的忠贞不渝之意与周代完全一致。一些新人还会特意在婚礼上加入古代的祝词,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婚宴礼仪更是保留了许多周代的传统。比如,新人敬茶的习俗,就源自周代"同牢"之礼。现代婚宴中长辈先吃,新人最后用餐的规矩,也是对周代礼制的延续。甚至连婚宴菜品的选择,都还保留着一些周代的讲究,如必须有象征吉祥的福禄寿喜等菜品。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新人开始重新重视传统婚礼元素。他们在现代婚礼中加入古礼环节,既保持了传统的庄重,又增添了现代的活力。比如,有的新人会在婚礼上特意安排"合卺"仪式,将古老的传统与现代婚礼完美结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