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曾用30名宫女做人痘实验,不久后死了4人,却称实验成功了
世人皆知康熙是位勤政爱民的明君,却鲜有人知他曾做过一场惊人的人体实验。在人权意识淡薄的封建时代,30名宫女被选中参与了一场生死未卜的实验。最终4人命丧黄泉,但这场实验却被认定为"成功"。康熙为何要进行如此残酷的人体试验?为何死了4个人还能被称为成功?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康熙的童年阴影
顺治十五年春,紫禁城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病,让年仅两岁的小玄烨陷入了生死边缘。那一年的早春,天气乍暖还寒,董鄂妃因染上天花卧病在床,小玄烨天天往母妃的寝宫里跑。宫人们都说,小阿哥孝顺,可谁也没想到,这份孝心却让他也染上了这致命的疾病。
"皇上,小阿哥发高烧了!"这一声惊呼,让整个乾清宫慌作一团。当时的御医们手忙脚乱,却束手无策。天花这种病症,在当时可是十个得病九个死,连御医们也只能用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聊以安慰。
孝庄太后闻讯后,立即搬到了乾清宫照看小玄烨。"快请苏麻喇姑来!"孝庄太后深知苏麻喇姑医术高明,曾在她生病时妙手回春。苏麻喇姑赶来后,日日守在小玄烨榻前,用各种偏方秘药为其医治。
可怜的董鄂妃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她在染病后不到十天就撒手人寰。临终前,她还在念叨着:"阿哥可好了些?"宫人们不忍心告诉她,小玄烨的情况也很不乐观。
整整一个月,小玄烨在生死线上挣扎。高烧、脓疮、剧痛,这些折磨让年仅两岁的孩子日夜啼哭。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轮流守护,用温热的毛巾为他擦拭身上的脓疮,用温水一点点喂他喝下汤药。
宫里的人都说,是菩萨显灵,让小阿哥死里逃生。但其实是孝庄太后和苏麻喇姑的精心照料,加上玄烨本身体质不错,这才捡回一条命来。痊愈后的玄烨,脸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麻子印,这些印记一直伴随他到老。
顺治帝见儿子大难不死,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更加坚定了立玄烨为太子的决心。但谁能想到,这场病痛给年幼的玄烨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每当他看到身边的人染上天花,那种无助和恐惧就会重新涌上心头。
更让玄烨难过的是,在他登基后不久,就得知自己的亲生母亲董鄂妃就是因为天花而离世的。皇宫里的老宫女告诉他,母妃临终前还在惦记着他。这让少年天子心中充满了愧疚和遗憾,同时也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治疗天花的方法,不让更多的人经历这样的痛苦。
这段经历,成为了康熙日后决定冒险进行人痘实验的重要原因。每当他看到皇子们或者大臣们的孩子染上天花,那种揪心的感觉就会重新浮现。尤其是在发现自己的几个皇子也有感染天花的迹象时,这位年轻的皇帝终于下定决心,要为解决这个困扰皇室和百姓多年的顽疾做些什么。
二、天花肆虐的宫廷困境
康熙十年(1671年),紫禁城内再次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天花疫情。这已经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疫情,即便是戒备森严的皇宫也难以幸免。当时,康熙的三皇子刚满月,就被确诊染上天花。紧接着,照顾三皇子的两名奶妈也相继发病。短短一周之内,乾清宫西侧院的十几名宫女和太监也都出现了类似症状。
为了控制疫情蔓延,康熙下令将infected区域完全封锁。染病的人被集中安置在偏僻的宫殿里,由专门的太医轮流诊治。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疫情仍在皇宫内不断蔓延。三皇子最终不治身亡,这让康熙异常震怒。
康熙召集太医院院判等人问话:"为何连皇宫都守不住,竟让天花肆虐至此?"太医们跪地解释,说天花传染极快,一人染病,全家必染。即便是最严格的隔离,也很难完全阻断传播。
这时,康熙想起了在京城传教的几位西洋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不仅精通天文历算,据说在医术上也颇有建树。康熙立即派人将他们宣进宫中,询问西方是否有治疗天花的良方。
南怀仁告诉康熙,欧洲各国同样深受天花之害,迄今也没有特效药可治。不过他提到,土耳其那边流传着一种预防天花的方法,但具体如何实施他并不清楚。康熙随即派人四处搜集相关信息,并命人翻译了几本外国医书,但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
康熙十五年春,皇宫内又发生了一起令人揪心的病例。康熙最宠爱的皇子、年仅四岁的允礽染上天花。这次康熙格外着急,他深知天花的厉害,生怕重蹈三皇子的覆辙。他调集了京城最好的太医,甚至派人到各地请来民间名医,但收效仍然不大。
允礽的病情每况愈下,面部和身体都长满了密密麻麻的脓包,高烧不退。康熙日日守在允礽床前,看着儿子受苦,却无能为力。所幸最后允礽挺了过来,但这次经历让康熙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对付天花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位年迈的太医透露,他年轻时曾在江南一带见过一种叫"种痘"的偏方,据说可以预防天花。虽然这种方法有一定风险,但效果似乎不错。康熙立即派人秘密调查此事,终于在民间找到了这种古老的预防方法的详细记载。这个发现,为后来的人痘实验埋下了伏笔。
同时,康熙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染过天花而痊愈的人,往往不会再次得病。这让他意识到,如果能找到一种可控的方法,让人产生对天花的抵抗力,或许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想法,最终促使他做出了那个惊人的决定。
三、大胆的人痘实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初春,太医院收到一道密旨,命令挑选身体强健的宫女三十名,准备进行一项特殊的医疗实验。这道密旨在太医院内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人体试验。
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太医院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入选的宫女年龄都在16至25岁之间,体格健壮,从未染过天花。这些宫女被安置在皇宫偏僻处的一座小院中,由专人看管,严禁与外界接触。
实验采用的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种痘法"。太医们先在染天花的病人身上取得新鲜的痘痂,将其研磨成粉,然后用特制的银针蘸取痘粉,在宫女们的鼻腔内轻轻划破几道小口子。这种方法被认为比直接接触天花病人更为安全可控。
第一批接受实验的是十名宫女。为了记录实验过程,康熙命人专门设立了"种痘档案",详细记载每个人的反应。头三天,这些宫女们都没有明显异常。到第四天,有几个人开始发烧,出现轻微的不适症状。
第五天,情况急转直下。其中两名宫女高烧不退,全身开始出现红疹。太医们日夜轮班守候,但收效甚微。第七天,一名宫女因发烧过高死亡。这个消息传到康熙耳中,他非但没有叫停实验,反而命令继续进行。
第二批十名宫女在第一批实验开始后的第五天被种痘。太医们吸取了第一批的教训,减少了痘粉的用量。这一次,虽然宫女们也出现了发烧症状,但程度明显较轻。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第八天,又有两名宫女因并发症去世。
最后一批十名宫女的实验在第十天开始。这时太医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经验,既调整了痘粉的剂量,也改进了施种方法。这批宫女的反应相对温和,虽然也出现了发烧和红疹,但症状都在可控范围内。但即便如此,仍有一名宫女因抵抗力太差,未能挺过考验。
整个实验持续了一个月。最终,在三十名宫女中,有二十六人成功产生了对天花的免疫力,四人不幸身亡。太医院向康熙呈递的实验报告中写道:"此法可行,惟需严格把控用量,避免重症发生。"
这份实验报告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争论。有大臣认为,为了医学实验而牺牲人命,有违人伦。但更多的人认为,相比天花肆虐造成的大规模死亡,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康熙则表示,这些宫女的牺牲换来了治疗天花的希望,她们的功劳应当被记住。
为了纪念这些宫女,康熙下令在实验地点附近修建了一座小祠,每年定期祭拜。同时,他还赏赐了存活下来的宫女们,给予她们优厚的待遇。这些宫女后来都被安置在宫中要职,其中几位甚至被封为答应。
四、实验成功后的推广
人痘实验取得初步成功后,康熙立即着手在皇室内部推广这项技术。首先接受种痘的是几位年幼的皇子。康熙二十四年冬,太子允礽及其他三位皇子在精心挑选的吉日进行了种痘。这次种痘吸取了之前实验的经验,采用了最为温和的方案。
为确保万无一失,康熙特意从实验中存活的宫女里挑选了四人,让她们全程照料这些皇子。这些宫女不仅经历过整个种痘过程,更重要的是她们已经获得了免疫力,不会被感染或传播病毒。在她们的精心照料下,四位皇子都顺利度过了种痘期。
看到皇子们的种痘效果良好,宫中的妃嫔们也开始主动请求为自己的孩子种痘。康熙二十五年春,又有十多位皇子公主接受了种痘。这一次,太医们更加熟练,无一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种痘在皇室内部的成功,为向民间推广奠定了基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朝廷开始在京城范围内推广种痘技术。第一批接受种痘的是八旗子弟的孩子。为了打消人们的顾虑,康熙特意让参与过皇室种痘的太医到各旗去指导。他们不仅带去了详细的操作方法,还将皇室种痘的成功案例告诉大家。
随着种痘在八旗中的推广,效果逐渐显现。据统计,接受种痘的人群中,重症率大大降低,死亡率更是比自然感染天花低了十倍以上。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京城,不少汉族官员也开始为家中子弟请求种痘。
康熙二十七年,太医院成立了专门的种痘司,负责推广和规范种痘技术。他们编写了详细的种痘手册,对取痘、存痘、施种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具体规定。同时,还培训了一批专门的种痘医生。这些医生除了要熟练掌握技术外,还必须有成功的实践案例才能获得行医资格。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康熙下令将种痘方法刻印成书,向各省发放。书中不仅有详细的操作步骤,还记录了大量案例,包括如何处理各种意外情况。各地官员接到这些书籍后,都要组织当地医生学习,并向民间推广。
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种痘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一些地方官员甚至设立了专门的种痘局,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种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京城地区,每年接受种痘的人数就超过万人。
种痘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天花在中国的流行状况。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天花的爆发频率明显降低。一些地方的记载显示,接受种痘的人群中,即便后来接触到天花病人,也很少再次染病。这证实了种痘的预防效果确实显著。
随着时间推移,种痘技术不断完善。太医们发现,选择适当的季节进行种痘,可以大大提高成功率。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最为适宜,而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则要尽量避免。这些经验被总结下来,进一步提高了种痘的安全性。
五、种痘术的东传日本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艘来自长崎的商船靠岸天津港。船上除了常规的贸易物资,还携带了一封来自日本医生杉田玄白的信件。信中诚恳地询问有关中国种痘术的详细情况。这封信辗转递到了朝廷,康熙随即命人将种痘方法整理成册,准备传授给日本。
当时日本正处于江户时代,天花疫情频繁爆发。据记载,仅江户城每年就有数千人死于天花。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一旦有人染病,往往会迅速蔓延至整个街区。这种状况引起了日本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康熙三十六年春,随着中日贸易船队返回长崎,第一批种痘技术资料抵达日本。这批资料包括详细的操作手册、案例记录,以及一些制作工具的图样。同时,康熙还派遣了两名精通种痘的太医,随船前往日本传授技术。
这两名太医在长崎停留了三个月,期间为当地医生演示了完整的种痘流程。他们特别强调了痘苗的选取和保存方法,以及如何判断受种者的体质是否适合种痘。日本医生对这种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详细记录了每个操作步骤。
种痘术传入日本后,首先在长崎地区进行试验。当地官府选择了二十名身体健康的青年进行尝试。这次实验完全按照中国太医的方法进行,结果十分成功。二十人中有十八人顺利产生免疫力,仅有两人出现较重的反应,但最终都康复了。
这个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江户。幕府医官专门派人到长崎考察,带回了详细的报告。江户的医学界随即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些保守派医生认为这种方法过于冒险,但更多人认为这是控制天花的有效手段。
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种痘术已在日本各大城市广泛推广。日本医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技术,例如他们发现在种痘前让病人保持充足睡眠和清淡饮食,可以提高成功率。这些经验被整理成书,成为日后种痘实践的重要参考。
种痘术的推广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它大大降低了天花的死亡率。据统计,接受种痘的人群中,死亡率仅为自然感染者的十分之一。其次,这项技术的成功增强了日本医生对中医的信心,促进了两国医学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接受这项技术的同时,也做出了创新。他们改进了工具,发明了更精确的施种器具。同时,他们还系统记录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反应差异,为后续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到康熙晚期,种痘已经成为日本预防天花的主要手段。甚至一些大名家族也开始为家中子弟施行种痘。这项来自中国的技术,最终在日本扎根发展,成为东亚医学交流的重要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