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玉惜
编辑丨玉惜
前言
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旅游的人也多了,而一些旅游景点抓住了商机,用各种办法从游客口袋里赚钱。
从80元一杯的“天价矿泉水”到999元的“开光祈福套餐”,某些5A景区早已把游客当成了韭菜,割得又快又狠。
这些景区并不是个别,有很多景区都有着类似的套路,希望大家看了之后可以避坑,更好的享受旅游生活。
门票刺客和捆绑消费
一般许多名山的景区都不缺游客,这些自然景区为了方便管理,于是开始了收门票,各种活动项目都收费。
比如有一景区大名鼎鼎,景色宜人,是不少游客的必游之地。但那里的门票简直是旅游圈的“刺客”。
门票120元“只是起步价”,你没听错,120元!但如果你想坐缆车或者走那条所谓的“玻璃栈道”,额外的费用就接踵而来。
缆车票150元,玻璃栈道再收80元,听起来像是要带你“飞”了,但实际上是带你飞进了消费陷阱。
有游客一边气喘吁吁爬山,一边心疼钱包。大家都知道,爬山可不简单,尤其是山路崎岖不平,爬到半山腰,突然就被告知“环保车票必须买”。
景区还给你安上了一个“保护生态”的美名,好像如果你不买,整个山头都会被你踩塌似的。
于是你只能乖乖掏钱。就这样,钱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瘦身”,你以为是登山,结果是“登费用”。
下山更搞笑。路过的“特产超市”简直是景区的“必经之地”,你不想进去也不行。试吃一口牛肉干,下一秒就被热情的大妈围住,要你扫码付款。
更离谱的是,你买了这些东西,还被要求给个“好评”,不然连走都是个大麻烦,这不就是明目张胆的“消费套路”吗?
你可能觉得这些消费已经够多了,但根据某OTA平台的数据显示,该景区的差评中,68%的差评都指向“隐形消费”。
网友们纷纷表示:“爬山是假,爬收费台阶是真!”你爬得了山,但钱包早就被收费台阶给掏空了。确实,景区的“连环套路”真是够呛。
古镇变商镇
说到江南水乡的古镇,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应该是清澈的河流、古老的拱桥、温婉的灯光和悠扬的丝竹乐声。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某江南水乡古镇,早已变得“商业化”得几乎面目全非。
古镇的河道两边,早已没有了悠扬的古乐,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推销大鱿鱼和网红奶茶的摊位,连臭豆腐的味道都盖过了古镇原本的香气。
游客络绎不绝,却在这些摊位之间穿梭,仿佛进入了一个“街头集市”。
而最令人心痛的是,这里早已不见原住民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他们的口音不再是水乡的柔和,而是北方那种浓重的“东北口音”。
说到住宿,那些看似充满古意的民宿,也不过是利用了“古镇”这个标签做些小生意而已。
某位游客曾经住进了名为“临水客栈”的地方,结果窗外竟然是一片臭水沟,隔音差得连隔壁情侣的分手吵架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问问自己,你到底住进了“古镇”还是“现代垃圾场”?更讽刺的是,房间价格依然贵得离谱,588元住着臭水沟,隔壁还闹着分手,这是什么“江南水乡”的体验?
当然,最坑的还是门票。白天80元的票,看到的也不过是游客如织的人头,想体验夜晚的“古镇灯光”吗?
晚上再来一场100元的“夜游”。某网友戏称:“白天是古镇,晚上是大型乡村迪厅”,这几乎成了他们的“特色玩法”。
可惜,这些“特色”并不符合游客的期待,反而让人觉得古镇变得越来越商业化、越来越离谱。
这些年许多古镇,景区,都因为利益,变成了商业街,那种纯天然的美少了许多。
一些古镇的牌匾还是古色古香的,但是门口却放了一堆现代化的东西,实在是让人有些串戏。
还有一些古代楼阁,里面也装了各种现代的设施,甚至有的还摆起了摊子,想要看到那种实实在在的,没有被商业侵扰的古镇,太难了。
尤其是受欢迎的地方,很多人都想到这里来发财,赚游客的钱,人一多,自然很多东西就变味了。
拜佛先拜扫码机
现在的人都讲究修心,尤其是很多人觉得现实比较苦,所以把内心寄托在了一些佛祖菩萨身上。
这也导致一些寺庙变得人多了起来,但是即使是“佛门重地”,居然有时候也逃不了被割韭菜。
有人来到了某千年古寺,你以为能静心体验一下佛教文化,寻找内心的宁静。
然而,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在这里,拜佛似乎早已不再是为了修行,而是为了让你掏出口袋里的钱。
在这座寺庙里,烧香早已不再是“平安祈福”的简单仪式,反而变成了“烧钱”的方式。游客想求个平安香,最低99元。
想求个“状元香”?那得花999元。更离谱的是,功德箱里不再是现金,而是一个POS机,和尚递给你POS机的熟练度,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进了一个“4S店”。
而且,寺庙中的“大师”们更是接连上演着“算命加卖货一条龙”的戏码。当然了,也有些人是冒充“大师”,只是想借此赚你的钱罢了。
而一些寺庙也会卖一些开光的玉佩或者串珠,有些寺庙倒是价格合适,但是有些寺庙标价却十分吓人。
这不禁让人发问:“这到底是不是佛门”佛教文化不应该是宁静与悟道吗?怎么成了这么“世俗”的“消费主义”场所?
要不说有人的地方,往往就充斥着利益,这些景区不正是如此,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后,反而变味了,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当然了我也会给大家一些避坑的方式,比如提前查清景区是否含有摆渡车、保险等“套餐刺客”,别让收费陷阱悄悄来。
遇到推销“大师”或“老乡”的时候,牢记:我是穷鬼,别被“祈福”和“开光”诱惑。
遭遇过度消费时,直接拍视频留证据,随时拨打12301旅游热线,赶紧开怼!
有时候也要学会合理运用上网,比如事先查一查攻略,很多亲自去过的人,可能会给你一些避雷的建议。
结语
当5A景区变成“5A级收费站”,当文化底蕴变成了宰客剧本,我们还要为这些“旅游刺客”买单多久?
与其抱怨,不如用脚投票,毕竟游客的每一分钱,都该为真正的“诗和远方”付费!
大家是否也经历过相同的被坑事件,可以和大家交流交流。
乱七八糟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