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尝试过用方言唤醒你的车机语音?
在中国,城市化浪潮席卷之下,上海弄堂里的吴侬软语、川渝街头的“摆龙门阵”、广东茶楼的粤语喧闹,正逐渐被标准化的普通话稀释。据教育部2023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调查》显示:中国超过10亿人使用方言,2.5亿人日常几乎不说普通话。
当75岁的重庆老人对着车载屏幕喊“开空调”,系统却因识别不了重庆话而毫无反应时,车企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某些方言地区的用户因为语音识别失败,干脆放弃使用车载智能系统——这对押注“智能座舱”的车企来说,无异于商业命门被掐住。
于是,一场属于汽车行业的“方言保卫战”悄然打响。
方言,“智能座舱”语音交互的新焦点一段时间内,车机语音上的“方言模式”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

图源:理想汽车
2024年北京车展上,一位语言学教授用湖南益阳方言测试了12款新车,结果仅3款识别出“妹陀”(姑娘)的真实含义,其余车型要么沉默以对,要么识别错误。
四年前,小鹏G3因将广东阿婆的“落雨收衫”(下雨收衣服)识别成“打开座椅按摩”,沦为全网笑柄。
小鹏并不是个例,实际上,大部分车企宣称的“支持东北话”,充其量仅能识别沈阳城区口音,黑龙江用户说“波棱盖儿”(膝盖)仍会触发错误;而宣称的“支持陕西方言”,实际仅能识别西安城区口音,陕北用户吐槽:“我说‘熬咧’(饿了),车机回答‘正在打开氛围灯’。”
这暴露了新势力的尴尬困境:技术覆盖广度与文化保护深度难以兼得。
好在,不少车企、科技公司、甚至民间智慧正在填补这一技术鸿沟。在成都,一群极客车主自发开发出“川渝方言包”,让老款车型也能听懂四川话;广州的广汽研究院也开放了部分粤语接口。
车企们更是激进,理想车型在2023年推出了“方言自由说功能,包括粤语、四川话、重庆话、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天津话等家乡话。此后车机日均唤醒次数暴涨3倍。方言不再是技术演进的障碍,反而成了车企刺穿用户情感防线的利器。

图源:理想公众号
同时,一些车企还能根据GPS定位预判方言类型。当车辆从其他城市驶入北京,系统会默默调高“北京儿化音”的识别权重,让“走鸟巢儿”不再被误判为其他。
还有小鹏,4年前的那场耻辱已化为技术攻坚的动力,小鹏为采集纯正潮汕话样本,专门在汕头设立“方言数据工厂”,雇佣200位本地老人进行8小时接力录音。一位小鹏工程师透露:“有位阿公说‘雪柜’时带了假牙摩擦音,我们迭代了17个模型才解决。”
蔚来的声学团队则从苏州评弹中提取出21种吴语滑音特征,甚至为上海话“侬好呀”的句尾上扬音专门优化算法,使识别率从68%提升至93%。
在理想汽车的一份用户调研报告中,揭示了一个隐秘痛点:52%的50岁以上用户因“普通话不标准”而抗拒使用语音交互。因此,这场战争除了保护方言外,“用方言绑定用户生命周期”,也成了车企的营销手段之一。
当新势力车企把“方言识别”作为智能座舱的卖点时,他们瞄准的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一场代际关系的重塑:让操着方言的老人不再被智能时代拒之门外,让漂泊在北上广的年轻人找回童年的声音记忆。
推动“方言”上车,AI巨头在行动当然,跟智能驾驶领域一样,车企之所以能在车机上卷起“方言平权”,背后的智能语音科技公司也做出了不少贡献。
根据电车通统计,目前上汽、奇瑞、长安、长城、吉利、比亚迪、江淮、东风、北汽等车企的智能语音技术,背后的供应商都是科大讯飞,可以说是智能语音界的“鸿蒙智行”。
在2024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上,科大讯飞宣布语音识别首次实现全国地级市方言全覆盖,支持包括 288 个地市的 202 种方言,甚至收录了濒危的畲语。
而在去年6月27日,讯飞星火语音大模型也迎来新突破。星火语音大模型发布多语种多方言免切换语音识别能力,可支持37个语种、37种方言“自由对话”。其中,37个语种识别效果领先OpenAI whisper-V3,37个方言识别效果平均提升30%。

图源: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的“方言保护”确实不是说说而已,在讯飞听见和讯飞输入法上,小通惊讶地发现连潮汕话都可以识别,潮汕话共有八种音调,且土话掺杂的比较多,有道是“潮州九县,县县有语”,识别难度极高。

目前,科大讯飞已形成了包含语音唤醒、语音识别、车外语音交互、声学定位、车内外降噪等全栈智能交互技术。可以说,如今大多数车企能够在车内流畅使用智能语音功能,科大讯飞功不可没。

图源:科大讯飞
除了科大讯飞外,思必驰也联合高校对方言进行“声音考古”,在贵州山区,技术人员用便携设备录制80岁以上老人的发音,因为这些声音“可能是最后一代纯正口音”。苏州也联合思必驰推出“方言地图”项目,车载系统不仅识别方言,还会在导航经过历史街区时,用吴语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
中国电信在去年5月也推出了具备超多方言识别能力的星辰语音大模型,主打的就是多方言能力,不仅攻克了湛江话、宜宾话、洛阳话、烟台话等,还将方言种类从30种提升至40种。
不过,与汽车市场的竞争不同,科技公司的方言保卫战并不是想呈现赢家通吃的终局,真正的保护,或许藏在那些“非功利”的细节里。当湖南农村的孩子通过车载语音听到奶奶辈的俚语解释,当潮汕话和闽南语在车机系统里获得同等尊重,技术的意义才超越商业逻辑,成为文明传承的血管。
支持方言,是智能汽车下沉的关键一步搞定方言,才能搞定下沉市场。
2025年,下沉市场成为了车企们的必争之地,不管是比亚迪普及10万级别的智驾,还是小鹏蔚来等新势力推出低价车型,除了进一步扩大份额外,抢占下沉市场也是另一条主线。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达到近160辆,总保有量为超7000万辆。
从2020年启动至今,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已经推进了五年时间,参加的车企已经发布了近270款新车,促进新能源汽车累计售出超700万辆。据了解,《2024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目录》上榜的车型,相比2023年多出30款,消费者可选的实惠新能源车更丰富。
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乡镇用户选择新能源车。由此,一众新造车玩家开始认真思考「沉下去」。
而沉下去不止意味着推出一些物美价廉的“下沉市场”特供车型,对应的智能化也应该配套到位,如今下沉市场甚至细化到“村级战场”,而想在村级战场吸引消费者使用智能座舱,支持方言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三线以下城市中,60%以上人口日常交流以方言为主,其中30%的中老年人存在“普通话羞耻”(因口音不标准抗拒使用)。因此在下沉市场,智能语音不仅是科技感的象征,更是用户情感认同的桥梁,车子听不懂方言,再智能也像外来媳妇难贴心。
另外,方言的推广能更精准地覆盖特定区域用户。例如,在四川地区使用川渝方言的推广内容,或在广东使用粤语,可有效提升传播效率。
在接地气的地方,就该用接地气的方式来营销。
真正的“方言平权”,或许不在于车机能听懂多少种口音,而在于技术是否愿意俯身触摸那些笨拙的、破碎的、行将消失的声音。当技术不仅能"听懂"乡音,更能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时,这场由算法驱动的语言保卫战才能真正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语言学家周海中曾说:“每消失一种方言,就有一片星空熄灭。”车轮上的智能座舱或许留不住所有星空,但至少能载着这些星火,驶向更远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