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总是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傲新菡 2025-02-07 14:10:58

电影《天伦之旅》中,年迈的弗兰克逐一探访子女,却发现每个孩子都对自己撒了谎——大女儿的婚姻破裂、儿子的职业谎言、小女儿的性取向挣扎……这些“善意的谎言”并非虚构。

现实中,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52.0%的受访者坦言对父母“报喜不报忧”,尤其在健康、工作和财务状况上,隐瞒成为两代人之间的“潜规则”。

这种看似“懂事”的行为,实则是复杂心理机制的产物。它既可能是对爱的保护,也可能是亲密关系中的一道裂缝。

现象背后的“人际模式”

新概念心理专家荣新奇教授表示,“报喜不报忧”本质是一种人际防御策略,尤其在亲子关系中体现为以下三种模式:

1.单向保护型:子女或父母出于“不想让对方担心”的初衷,隐藏负面信息。例如,父母隐瞒重病,子女避谈失业,双方陷入“保护与愧疚”的循环。

2.控制与反抗型:在控制欲强的家庭中,子女担心暴露脆弱会招致父母的干涉或批评。例如,父母擅自联系子女的伴侣“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子女的隐瞒。

3.羞耻与疏离型:当家庭长期以“成就”衡量价值时,子女的失败会引发羞耻感。例如,有人因考砸或失业而自责:“父母一定会对我失望”。

荣教授强调——这些模式的核心,是关系中的权力失衡与情感表达受阻。

底层心理机制:为何我们选择“沉默”?

从心理学角度,“报喜不报忧”的根源可归纳为以下机制:

1.防御脆弱性:暴露脆弱意味着面对不确定性和情感风险。许多人害怕父母的反应(如过度焦虑或指责),宁愿选择“安全的信息”。

2.条件性爱的创伤:若父母的爱附加了“优秀”的条件,子女会将“报忧”等同于“失去认可”。例如,电影中的父亲对儿子说:“你会成为我的骄傲吗?”这种期待让孩子背负沉重的羞耻感。

3.代际情绪渗透:在控制型家庭中,情绪如同“一锅粥”,一方的焦虑会迅速传染。子女隐瞒压力,实则是避免引发父母的情绪崩溃。

催眠疗法:打破“沉默循环”的钥匙

荣教授表示,长期压抑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催眠疗法作为一种科学心理干预手段,能帮助个体:

1.重建安全感:通过引导进入深度放松状态,催眠疗法能绕过意识防御,挖掘被压抑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催眠中回溯与父母的互动模式,释放未被表达的委屈或愤怒。

2.重塑认知框架:治疗师通过暗示语言,帮助患者建立“即使不完美,也值得被爱”的信念,降低羞耻感。

3.增强情绪管理:结合音乐疗法、自由联想等技术,催眠能缓解焦虑,提升自我接纳能力,为直面亲子沟通提供心理能量。

也有研究表明——催眠疗法对改善家庭关系中的沟通障碍、缓解情绪压力具有显著效果,尤其适用于因长期“报喜不报忧”而陷入心理困境的人群。

“报喜不报忧”的背后,是两代人深沉的爱与无奈。但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允许脆弱的存在。

正如荣新奇教授所言:“真正的亲密,是能理解并包容对方的愤怒与悲伤。”

若你或家人正因“隐瞒”而疲惫,不妨尝试专业心理支持。“荣新奇心理工作室”基于催眠疗法,整合认知行为疗法和精神动力疗法等技术,致力制定个性化的疗愈解决方案。在这里,你将学会如何表达真实自我,让爱不再因“沉默”而疏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