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贫穷状况并不限于200年,实际上是在整个清朝晚期都面临着财政困难和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赋税制度的问题,明朝的赋税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明朝初期,税收相对较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杂税“摊派”不断增加,这使得百姓负担沉重。到了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官僚地主阶级手上,导致朝廷农业税收减少。而商税方面,由于地主商人阶级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廷做官,逐渐垄断了政策制定和话语权,工商税也就一降再降,偷税漏税也蔚然成风,有些官员甚至煽动百姓聚众抗税。
皇帝的治国策略:明朝的皇帝几乎每个人都埋了一个雷,最后在明末引爆。明朝的皇帝在治国策略上存在一些失误。例如,朱元璋因臣子说不可与民争利就没有收商税,这导致后面皇帝要收商税时受到阻碍。此外,朱棣削藩削弱藩王权力,结果藩王一个个母朱下崽,明朝后期朝廷本来就穷,还得养朱,藩王直接吃空了朝廷。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导致大明武将集团断层,导致大明文强武弱。
冗员现象:在明朝末年,冗员现象严重,尤其是官僚和宦官的权力斗争,极大地消耗了朝廷的财力。在明朝末年,冗员现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官僚们利用自己的权势,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各级政府机构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这些冗员们往往没有真才实学,却靠着关系和贿赂得以升迁,他们不仅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且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宦官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这些宦官往往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靠着巴结权贵和勾结外敌得以晋升高位。他们与官僚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冗员现象和宦官的权力斗争严重消耗了朝廷的财力。这些冗员们不仅享受着高额的俸禄,而且不断进行贪污受贿。他们的不作为和浪费使得国家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同时,为了打压异己和维持自己的权力,他们还花费大量金钱培养亲信和收买官员,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财政负担。他们的不作为和贪污行为严重消耗了国家的财力,使得国家无法应对外部威胁和人民的疾苦。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国家治理的失败。
军费开支爆增:明朝后期的财政危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军费增长。明朝的税收设计中是没有军费支出的,军人种田养活自己。在朱元璋时代因为是军户制每年的军费支出不到财政收入的1%,到了嘉靖年间改成募兵制达到了30%。万历晚年达到50%,到了崇祯年间因为连年战争80%的财政全用于军费了,募兵制改革导致军费开支爆增但税收制度却没有改革,明朝要保持募兵制下的财政平衡每年的税收至少要增加一倍才行,不然就是再节省也无济于事。明朝在明初的时候,由于是开国时期,战事频繁,军队数量保持在100万左右。到了燕王朱棣上位后,为了平定北方和南方,军队数量增加到150万左右。此时明朝的军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强盛,四方无有敢犯者,军队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明朝中期,由于国家强盛日久,军队数量减少至70万左右。这个数量一直维持到明朝末期。明朝的军队数量并不固定,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增减。例如,在土木堡之变后,明军人数达到历史最低,全国兵力大约30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后期军队建设有所加强,万历中期兵力达到90万左右。这个数量相比于明朝中期的70万有所增加,但相比于明初的100万左右仍然有所减少。军队数量增加:明朝后期军队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国家需要更多的军队来应对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战争频发:明朝后期战争频发,如与蒙古、女真等民族的战争,以及内部的农民起义等,导致军费开支大幅增加。募兵制改革:明朝后期实行募兵制,与原先的军户制不同,募兵制下的士兵需要自己负担军饷和衣食等费用,这导致了军队开支的大幅增加。官员腐败:明朝后期官员腐败严重,许多官员贪污挪用军费,导致实际用于军事行动的经费不足,加剧了军费开支的困难。税收制度没有改革:明朝作为农业社会,以农税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活动逐渐增加,但明朝的税收制度并没有随之调整,导致商业税收入不足。同时,明朝还存在一些官员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加剧了财政困难。
自然灾害:明朝后期频繁的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等,导致农作物收成减少,国家财政收入也随之减少。明朝时期建立了惠民药局和养济院等机构来帮助看不起病的穷人和流浪者。人口暴增数倍,一旦遇到天灾,流离失所者众多,养济院的作用变得有限。地方官员为追求政绩而故意瞒报灾情,导致许多灾民无法得到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