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纪检监督对基层一线来说是新“负担”

铸就论趣事 2024-07-02 12:59:07

这些年,纪委风华正茂,组织庞大,人员众多,监督触角既长又常,可谓无所不在。

用时髦的话说,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

各级领导也喜欢用这把“利剑”去推动工作,但也有部分领导动不动就拿这个“吓唬”干部——“谁干不好,就问责谁”。

这搞得干事创业的基层一线干部无不战战兢兢,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怎么干好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

因此,纪委的同志也应该听听被监督对象尤其基层一线干部的心声了,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开展工作。

客观说,纪检监督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既切实推动了决策落地工作落实,也防止了工作方向跑偏,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了腐败,这是主要方面。

但不可忽视的且应该正视的是,监督效果未必都是好的,其负作用已不容小觑。换言之,有的不仅没有切实推动工作,反而起了反作用。

这些对被监督对象(基层一线的干部)来说,就是当面不敢言私下抱怨说的“添乱”——“纪委动动嘴,我们累断腿”。

其一,监督随意性大,时机不合时宜。

不按套路出牌,想一出是一出。

有时,工作还没干,监督就来了;有时,工作还在干,监督又来了;有时,工作干得好了,监督还来;有时,三五天监督一番,十天半月检查一轮。

总之,有时监督频次太高,跟得太近太紧,被监督对象不堪其扰,压得喘不过气。就像是被监控摄像头监视着一举一动,让人不免感觉到浑身不自在,感觉到不被信任。

尤其在基层一线的干部看来,本来处理具体工作就已经疲于应付,但纪委的同志要来监督了……

于是,又不得不从分身乏术的紧张人手中抽出人员“对接”,等于无形中又增加了一项不容推脱的工作任务。

比如现在有的地方正值汛期,人员力量都冲在了防汛第一线,那是忙得没日没夜没早没晚的,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打个盹,但纪委的监督又来了……

人家忙得不可开交,你跑过去“贴脸”监督,也不管人家受得了受不了,“似乎”显得那么不近人情。

其二,监督水平堪忧,外行监督内行。

有的监督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一般,对被监督对象的工作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

他们径行拿着一成不变的纸面规定,犯着本本主义的错误,去武断地对照评价一线灵活多变的工作内容。

又仗着纪委领导的身份颐指气使“瞎指挥”,不只“外行指点内行”,有时甚至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

如此,搞得被监督对象哭笑不得、不知所措却又无可奈何,对指出的“问题”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整改。

一整套流程下来,干部又得累脱一层皮。

其三,监督走马观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凸显。

有的监督就像是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除了敲一下警钟,听个响,别的啥作用也不起。

而手段里外里就“三板斧”,听汇报、看材料、翻台账;多一点的,无外乎增加了实地查看和拍照打卡这两项——没什么新意。

有的一项工作被不同层级纪委先后检查了好几遍,材料都翻烂了,也没监督出个所以然。

有的让把一大堆材料全都搬过来,随便翻了翻,就又让搬回去,好一顿折腾!

这些“隔靴搔痒”式的重复监督和“蜻蜓点水”式的低效监督,不仅深层次的大问题发现不了,不痛不痒的小问题也找不到几个,还把基层一线“折腾”得不成样子:

你纪委过来拍照打卡的监督工作完成了,一拍屁股走人了,我被监督单位的基层一线干部又不得不为你检查出的皮毛问题大费周章。

以上种种,不一而足。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随着监督工作的常态化全面铺开,其负作用也在日积月累地叠加。

而被监督对象囿于纪委的“强势”和“权威”,不好不便不敢质疑和挑战,更导致负作用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逐渐显现,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燎原之势。

是以,也到了审视和消除这些负作用的时候了。

须知,监督之目的是推进工作而非“添堵”,更需要监督与被监督的双向奔赴。

它并不需要时时都在、次次都在,应该考虑被监督对象的工作节奏,然后予以合理安排;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有重点方向和重点内容。

那些“乱弹琴”的“不着调”型监督实乃本末倒置,又往往衍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它不仅给被监督对象的正常工作“添乱”,给基层一线干部“添堵”,而且大大降低监督工作质效,更损害纪委自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须知,监督的至高境界在于,既要让担当作为的被监督对象感觉不到监督的存在,又要让动歪心思的不法分子感觉到纪法的红线无处不在。

这其中的平衡尺度,需要纪委自身精准把握,才能取得被监督对象的积极支持,进而减少负作用提升正作用。END



15 阅读:2319

铸就论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