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鲁南军区二分区处于津浦铁路沿线,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战略要地。这一年年初,我军通过峄枣战役收复了这片土地。然而好景不长,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使该地区再次沦为敌人的交通要道。在敌军大举进犯下,二分区的处境极其艰难:敌人烧杀抢掠,还乡团肆意报复,百姓流离失所;我军则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连部队的马匹都因找不到钉马掌的工匠而无法正常行军。但二分区将士始终不离不弃,以滕县枣庄山区为依托,持续与敌周旋。最终,随着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二分区军民用顽强的意志迎来了光明的曙光。
鲁南二分区的抗争史与民心向背鲁南军区二分区位于津浦路沿线,管辖着滕县、枣庄、尧山和峄县等地区。这片土地早在1935年就有地下党活动,是一片革命的热土。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就在这片土地上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他们打击日寇、惩办汉奸,让日本侵略者寝食难安。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足迹。陈毅、肖华、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奔赴延安,都是从这个地区护送过去的。
这片土地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成为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日本投降后,我军一度解放了这片区域。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占领了这里,直到1947年1月,我军在峄枣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的快速纵队和整编26师51师,才重新夺回这片土地的控制权。
为了加强这个地区的工作,新成立的地委由张劲夫担任书记兼分区政委。武装力量虽然只有一个团,但战士们斗志昂扬。
由于地区特殊性,军区领导派遣军区保卫部部长刘少傥到二分区帮助工作。在这片土地上,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展开。
这个时期的二分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敌人大批军队从这里经过,重要城镇和交通要道都布满了敌军。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在土改时期逃走的地主恶霸,现在跟随国民党军队卷土重来,组成还乡团,准备对人民展开疯狂报复。
蒋军还乡团烧杀劫掠之殇在这片曾经的老解放区,国民党军队和还乡团的暴行让百姓遭受了深重灾难。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村庄附近的房屋被焚毁,就连草堆、牛栏、猪舍也未能幸免。大片即将成熟的麦子被抢割作马草,剩下的也被糟蹋得七零八落。
百姓四处逃散,许多村庄变成无人之地。树木果树遭到砍伐,被敌人用来筑工事、做鹿砦。
还乡团的暴行更是令人发指。这些土改时期逃亡的地主恶霸,怀着强烈的报复心重返故土。
他们重新建立保甲制度,限制八路军和共产党的活动。对我方干部群众和家属的迫害手段极其残忍。
被还乡团抓获的群众,大多被残酷杀害。在夏镇城西,二十多名无辜群众被活埋。
四区运河各村被杀害十六余人,运河北更是有四十多人遇害。从五岁的儿童到七十八岁的老人,都未能幸免。
夏镇刘德功家的悲剧令人心碎。他年仅五岁的孩子眼见母亲被活埋,刚喊出一声"娘",就被匪徒用刺刀捅死,丢进坑里。
我军每到一地,都会遇到群众前来控诉蒋军的暴行。老百姓家中仅有的口粮,也被他们抢掠一空。
滕县辛庄的魏更生同志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当我主力部队某部向东转移时,在辛庄埋藏了部分粮食和物资。
这个消息不幸被还乡团知晓,他们立即带人前来搜查。魏更生被抓后遭受酷刑,但他始终坚守秘密。
敌人对他实施吊打、鞭笞、灌辣椒水等酷刑。即便被打得鼻口流血,他依然只有一句话:"不知道。"
魏更生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这批关系重大的军用物资。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正是革命胜利的基石。
绝境求生艰难转战山乡路在滕枣山区内,二分区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正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斗争。敌军大部分驻扎在峄枣滕铁路线上,且控制了铁路以西的大片区域。
我军以滕县枣庄山区为依托,不断对敌人的交通运输和轴重部队发起袭击。在特别紧张的时候,部队会暂时转移,待情况好转后又立即返回。
部队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山芋糊糊。后勤部门被迫撤到滕费公路以北,导致供应更加困难。
战士们的鞋子磨破了无法更换,仅有的一双支前布鞋早已露出脚底。部队只能用"前头卖生姜,后头卖鸭蛋"的玩笑话来形容这种窘状。
到了五月,天气逐渐变热,但战士们身上依然只有棉衣可穿。白天行军时热得难以忍受,他们不得不把棉衣里的棉花取出来当夹衣穿。
敌人的封锁让部队的马匹陷入了困境。他们知道我方的马需要定期更换马掌,便把镇上所有钉马掌的工匠都抓到了敌占区。
马匹在崎岖的山路上长期行军,铁掌逐渐磨损。没有了工匠钉掌,马匹只能靠着脆弱的蹄子行走,很快就出现了跌跌撞撞的状况。
保卫部有一匹马因为实在走不动,不得不寻找隐蔽的地方安置。红岭村的陈大爷主动请缨照看这匹马。
陈大爷年近六旬,有两个儿子都在八路军服役。大儿子曾是铁道游击队的成员,现在在八纵当干部;二儿子则在十七团服役。
为了保护这匹珍贵的军马,陈大爷把它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一次雨天去山洞喂马时,他不慎跌伤了脚,却始终没有放弃照顾军马的责任。
在山区行军格外困难,战士们每晚要翻越几座山头。有的同志因为体力不支,需要其他战友拉扯才能爬上山顶。
刘少傥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除了在延安整风时留下的日记本、笔记本和手抄歌本,其他物品都被迫付之一炬。这样的牺牲,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普遍的选择。
这支队伍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因为他们深知这里是山东解放区的南大门。在这里坚持战斗,就能牵制更多敌军,为我野战军主力创造更多歼敌的机会。
军民齐心孟良崮战役写辉煌麦收时节,二分区部队和机关的同志正在协助地方干部组织群众抢收抢种。刘少傥突然接到鲁南军区的一份急电,要他立即返回天宝山两泉庄。
任务很明确:协助余参谋将藏在臼子峪山洞里的黄色炸药和手榴弹运回军区。这批武器将用于配合新四军六纵队的作战任务。
六纵队在打完莱芜战役后,从泗水县插入鲁南地区。鲁南军区随即组织力量,准备配合六纵队攻打城前之敌。
城前是通向天宝山根据地最前沿的据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敌人在这一带部署了三个旅的兵力,从滕县到梁邱白彦线上设有十七个大小据点。
战斗在夜色中打响,我军的夜战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惧。敌军在阵地上燃起大片篝火,探照灯和照明弹不停地扫射夜空。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城前及周边据点被全部拿下。我军歼敌三十余人,缴获大量马匹和弹药,敌军一个旅长仅带着几名卫兵仓皇逃往马家桥据点。
马家桥据点位于沙河西岸,是一处战略要地。一座大石板桥连接河的东西两岸,形成了一个对我方活动极为不利的钉子。
六纵本计划以一个主力团配合地方武装拔除这个据点。然而形势突变,他们接到了一道十万火急的命令。
命令要求部队在二十四小时内赶到垛庄,截断国民党七十四师的退路。从城前到垛庄有一百二十华里,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鲁南军区除了让分区的十五团、十六团继续攻打马家桥据点外,还抽调了特务团部分力量,由张光中司令率领,随六纵队奔赴孟良崮战场。
这场战役打得异常精彩,我华东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歼灭了国民党最精锐的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从师长张灵甫到普通士兵,共计三万两千余人被全歼。
战役的胜利离不开鲁中鲁南两个地区人民的鼎力支持。支前指挥部动员了五十多万民兵民工参与战役保障工作。
其中七万民兵随军行动,二十五万人负责火线抢救伤员,另有二十五万临时民工负责运送伤员和弹药给养。正是这支浩大的民间力量,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