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共享单车又涨价了!工作日前10分钟1.5元

消费者导报 2024-08-02 15:02:48

近日,在成都、广州、武汉等城市,哈啰、青桔等品牌的共享单车将工作日的起步价从“前15分钟1.5元”调整为“前10分钟1.5元”。超过10分钟后,计费标准为每15分钟1元,调整后,1小时的骑行费用从4.5元上涨至5.5元。而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成都的节假日和周末起步价均为1.8元。南京、武汉、西安等地也采纳了类似的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计费策略。有用户表示,在成都骑哈啰单车,节假日前10分钟收费1.8元,后每15分钟1元,照此计算,1小时约5.8元,“比几年前贵了不少。对此,哈啰单车客服回应称,由于运营调整,当前车辆价格已经上调,调价前也进行了公告公示。“您在扫码确认开锁页面可看到当前定价规则,骑行结束后,也可通过订单页查看计费规则。”

用户对涨价看法不一

对于价格上涨,用户的态度呈现分歧。一些用户认为,共享单车提供了公交和地铁无法覆盖的便利性,即使价格上涨,仍然愿意为之买单。“共享单车对我来说还是有用的,尤其是上班赶时间,可以快速从地铁赶到公司”,一位上班族表示,尽管价格上涨,但在必要时刻,共享单车依然是首选。然而,也有网友质疑共享单车涨价后是否失去了经济实惠优势。“骑行11分钟,花费2.5元,坐公交不香吗!”一位用户对涨价后的单车性价比表示不满。更有网友表示,现在大多数地方油价8元多一升,如果骑一小时5块多元,相当于骑走了大半升油。但是骑车一小时的路程,不仅可能没有汽车半升油跑得远,而且还得靠自己脚蹬,更不提公交车定价均为2元,而地铁起步价也就4元。还有一些网友指出,共享单车的便利性受到停车限制的影响:“现在共享单车还限定了停车点,商业中心、居民小区附近停车点很少,有时为了停车还要走一段路,感觉并不太方便。”

涨价同时应更加注重服务质量

据了解,共享单车从出现至今,已走过10年。从前期混战到当下短暂的尘埃落定,共享单车已基本进入了黄色的美团单车、蓝色的哈啰单车、青色的青桔单车三巨头时代。回想野蛮生长时期,各家企业都做一件事,大量铺设单车。背后一大原因是畸形的押金制。过去,想用共享单车,用户要先付押金。“当时,每家企业只关心用户数,因为只要用户越多,收的押金越多,投资人也会看好。有了现金流,就投更多的单车,再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一个循环,越来越畸形。”一位资深共享单车界人士表示。“这几年,要说共享单车如何生存下来,首先应该是整个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变。”该人士说。2019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新业态用户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运营企业原则上不得收取用户押金。从过去的依靠收取押金盈利,到现在的免押金模式;从以前专注于现金流,到现在专注于保障骑行用户权益。“目前来看,共享单车的利润仍然微薄,能够生存下来,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位共享单车从业人员分析,简单算笔账,杭州用户在有月卡的情况下,每天骑行3~4次,如果按单次最大值1.5元算,4次就是6元,一辆车的成本是1200元,那么这辆车要200天才能回本,更何况单车行业还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在节假日的涨价行为有其合理之处。在面对人力和运维成本上涨的压力下,共享单车企业需要通过价格动态调整来维持运营,并确保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然而,企业也应当在涨价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以及公开透明地沟通涨价的原因和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在维护自身运营的同时,赢得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

共享单车又涨价是市场行为还是“价格刺客”?

犹记得共享单车刚刚落地时,各种优惠、补贴层出不穷。但如今似乎“变脸”了,开始频频涨价,很多人都觉得这是先培育市场、再割韭菜,称其“吃相难看”“离谱”。当然,这种看法可能有些情绪化。对于涨价行为,也有企业正面回应,给出了诸如假日人力成本、运维成本普遍上涨等理由,“共享骑行是重资产投入,算上折旧和人力费用,如不在部分城市进行价格动态调整,则很难维持运营”。企业的说法并非全是借口,事实上目前共享单车市场已经较为稳定,基本形成了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哈口罗单车三分天下。不过共享单车业务的盈利状况难言理想,共享单车大多被归在这些大厂的新业务模块,从公开的信息看,三家企业的新业务模块都在亏损。在这个背景下,涨价恐怕也是大势所趋。但从涨价引发的一片吐槽看,如今人们确实也离不开共享单车了。共享单车已经不只是个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一种交通基础设施,这种情况下,要不要涨价、涨多少都可能对“打工人”的出行带来影响。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达到10.8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日均骑行量达311.57万人次,同比2022年增长9.04%。《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共享单车/电单车骑行报告》也显示,在500公里以上轨道里程城市,“共享骑行+轨道”服务通勤出行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共享单车已经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成为无数人日常的必需品。所以,共享单车如果不断涨价,对日常生活的冲击也会比雪糕、充电宝等非必需品大得多——毕竟,人们备一个自家充电宝很容易,但人人自备自行车在当下的语境下有点难。对于企业来说,应当认识到自身同样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对涨价一事理当慎重,要做好充分的社会沟通。另外行业内部也不妨进行协调,引导企业公平竞争、合理定价,求得企业运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今年3月,在共享充电宝价格一路上涨、引发众多吐槽之际,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正式推出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对深圳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与细化,对规范市场起到了相当的作用。那么对于共享单车,也不妨采取这种行业公约的方式,尽可能统一各大企业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模式等,缓解涨价带来的冲击。另外,消费者对共享单车的喜爱和依赖,本质上就是对便捷公共交通的渴求。涨价引发了舆论动荡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也是个提醒,解决城市交通难题,如果只押宝于某一种交通形式是未必足够的,可能会导致某种“脆弱”——一旦某个交通工具突然涨价,就可能打乱许多人的生活节奏。所以共享单车的涨价难题,不只存在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也在城市和市民之间。如何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运用多元形式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通勤难题,也是这场涨价风波背后更需要直面的课题。

来源:华商报

0 阅读:2

消费者导报

简介:消费者导报 洞察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