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曾是国外多发大癌,如今却“销声匿迹”,这6招,值得借鉴

伍科普 2025-04-20 11:18:4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胃癌好像是“东方人的癌症”。不少人可能从小耳濡目染:隔壁的大爷刚查出来胃癌没几个月人就走了,亲戚家谁谁谁突然胃痛,结果一查,晚期。

好像胃癌总是悄无声息地潜伏在身边,一旦现身,就是致命的结局。但让人意外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病率却在悄悄下降,甚至在过去几十年中,从高发肿瘤榜单中“销声匿迹”。

而我们这边,依然是高发区,甚至有年轻化的趋势。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回顾历史,胃癌在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同样高发。尤其是像日本、韩国、智利这些国家,曾经也是胃癌发病率全球领先的国家。

但奇妙的是,他们通过一系列公共卫生政策、生活饮食结构的调整、医疗筛查制度的优化,硬生生把胃癌从“国民杀手”变成了“可控疾病”。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给自己和家人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先来看看一个真实的数据。根据《全球癌症统计2020》报告,东亚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日本、韩国占据了全球胃癌病例的大头。

而在欧美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加拿大,胃癌的发病率在过去50年里下降了超过60%。这种差距,是经济差距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和公共健康策略上的差异。

胃癌不是命中注定,它是可以预防的。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来就诊时已经是胃癌晚期,常常伴随食欲不振、体重骤减、黑便甚至呕血。而在问诊过程中发现,他们早在几年前就出现了反复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却始终没有重视,认为“就是老胃病”。

这种对早期信号的忽视,正是胃癌高死亡率的关键原因之一。

胃癌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的形成路径是一个典型的“慢性演变”。从慢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再到肠化生、异型增生,最终才发展为胃癌,这个过程可能长达10年甚至20年。

只要我们在中间环节进行干预,完全有机会将胃癌扼杀在摇篮里。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那个意识去做这件事?

西方国家之所以能让胃癌“销声匿迹”,首先要归功于一个“隐形杀手”的识别——幽门螺杆菌。这个小小的细菌,几乎是胃癌的“合伙人”。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罹患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到6倍。欧美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普及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根除治疗,大大降低了胃癌的发生基础。

而在我国,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成年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

在门诊,有不少患者听说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会第一反应问:“这东西严重吗?”幽门螺杆菌就像是种子,它本身不一定会导致癌变,但如果长期存在,加上饮食不当、抽烟、酗酒等“肥沃土壤”,那就容易开出胃癌这朵“毒花”。

及早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第一道防线。

除了细菌,饮食结构也是胃癌发病的重要推手。

回头看看我们的餐桌:咸鱼、腊肉、泡菜、老坛酸菜,还有各种腌制、熏制的重口味食品,这些都是胃癌的“好朋友”。研究已经证实,食用高盐分、烟熏、腌制食品的人群,胃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而欧美国家在减少胃癌发病的过程中,做了一个关键动作:推动全社会减少高盐饮食,推广冷藏保鲜技术,减少食物防腐需求,从而降低了人群食用腌制食品的频率。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冰箱在胃癌防控上的作用有多大。二十世纪初期,冰箱在欧美国家普及之后,家庭对食物的保存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以前依赖腌制、烟熏来防腐,后来直接用冷藏,避免了亚硝胺等致癌物的摄入。这一生活方式的变化,对胃癌的下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比之下,在我国一些农村和老年人群体中,腌制食品仍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风险自然居高不下。

另一个值得学习的点,是胃癌筛查的制度化。

比如日本,已经将胃镜检查纳入了全民体检计划。40岁以上的民众每两年可以免费做一次胃镜,发现早期病变就能立马处理。

数据表明,日本目前胃癌患者中,超过60%是在早期被发现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而在我国,很多人对胃镜抱着极大的恐惧感,一提到“胃镜”就说“太难受了”,于是错过了最佳检查时机。

在医院,我们看到的很多病例,都是等到症状明显才来做胃镜,结果一查就是晚期,几乎无力回天。

除了医疗系统的努力,公众的健康意识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欧美国家在健康教育上投入巨大,从小学就开始普及饮食健康、疾病预防的知识。而在我们这边,很多人对胃癌的了解还停留在“吃坏了肚子”这种朴素的认识。

这种差距,才是最根本的鸿沟。

我们再来谈谈情绪和压力。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吃饭不规律、情绪紧张,这些都会影响胃的健康。

研究发现,长期精神紧张会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防御能力下降,进而诱发胃炎甚至胃癌。一个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一位40岁的中层主管,长期加班应酬、情绪压抑,胃痛两年没当回事,等到检查时已经是胃体部溃疡癌。

这种“情绪胃病”越来越常见,情绪管理,其实也是一种防癌手段。

再说说吸烟和饮酒。

很多人都知道抽烟对肺不好,但其实胃也是“受害者”。烟草中的致癌物质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风险。

饮酒尤其是烈酒,则会刺激胃部,长期饮用也会显著提高胃癌的发生率。国外在控烟限酒方面做得更早也更彻底,公共场所全面禁烟、酒精广告受限,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少胃癌的诱因。

而我们在这方面依旧任重道远。

说到底,预防胃癌并不神秘,它是每一顿饭、每一次检查、每一个生活细节的总和。科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藏在你是否愿意放下泡菜,是否愿意做一次胃镜,是否愿意戒掉那根烟的选择里。

别等到胃开始“发飙”了,才想起它曾默默为你工作了几十年。

总结一下,如果我们也希望胃癌“销声匿迹”,或许可以从这6个方面着手:

一是全面开展幽门螺杆菌的筛查和根除治疗;

二是减少高盐、腌制食品的摄入,改变饮食结构;

三是普及胃镜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

四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防癌意识;

五是控制烟酒,改变生活方式;

六是重视情绪管理,避免“压力型胃病”发展成癌。

每一个改变都不容易,但每一个改变都值得。别再说“胃癌太可怕”,更别等到癌症找上门才后悔不已。

我们可以做的,比想象得多。

参考文献:

1. 《全球癌症统计2020》,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

2.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年版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2022年版)

10 阅读:2257
评论列表
  • 2025-04-21 22:24

    最主要第一条:全国范围内,国家层面筛查和治疗,全民防幽,不然一聚会就被感染了[并不简单][并不简单][并不简单][抠鼻][抠鼻][抠鼻][抠鼻][抠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