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古代,就连一件破棉袄、旧皮袍,也能被典当出银子来?

访风聊历史 2025-02-04 04:02:38

和很多现代人的认知不一样,在古代的时候,衣服其实一件很珍贵的东西。

比如说在《水浒传》当中,李逵和鲁智深这帮人打仗的时候,往往会先把衣服脱下来,然后再打架。这其中,确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衣服比较宽大。如果穿着衣服,可能不利于他们发挥。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衣服比较贵。如果穿着衣服,把衣服给打坏了,他们会很心疼的。

这还只是普通的单衣,或者普通的粗布麻衣。

而如果是那种御寒的棉衣,那价格就更贵了!对于古人来说,就算是一件破棉袄,那也是家里的一个大件。古人看待一件棉袄或者皮衣的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看待身上羽绒服的感觉。而是像我们今天看待手里那个几千块的手机,或者身边用来代步的那辆车!

就比如说《水浒传》的另一本衍生小说《金瓶梅》当中,有一个叫李瓶儿的角色,她有一件皮衣。这件皮衣,价值六十两银子。而在当时的市场上,这个价格,能卖超过十个普通小丫鬟!

至于说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为啥古代皮衣和棉衣这么贵?这就要说到古代纺织和御寒技术的发展史了。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在元朝之前,中原地区没有太过成熟的棉纺织技术。这直接导致人们御寒的成本,高的出奇!

从几千年以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养蚕缫丝,纺织成布。在纺织领域,我们的老祖宗,起步其实还挺早的。

但可惜的是,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一直没能搞定棉纺织技术。

这还真不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不努力,而是因为中原地区的棉属类植物,纤维长度普遍不够。

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

简单来说,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几乎所有棉花类植物,都是属于锦葵科棉属植物。在这个生物属下面,又有不同的生物种。

而不同的棉花生物种,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可能并不大,但是结出来的棉花纤维长度,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纤维长度比较长,那就很容易能纺织成线,然后在制作成棉衣。但如果纤维过短,那就没有办法纺织成线。唯一的用途,就只能是用作填充物。

不巧的是,中原地区的棉属类植物,纤维长度恰好都不太长,很难纺织成棉线。纤维长度比较长的棉花,很多都长在印度和阿拉伯地区那边了。

因为没有棉纺织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祖先根本没法制作棉衣。而普通的麻布,缝隙太大,里面根本没法填充一般的填充物,没法制作类似于现代羽绒服一样的东西。

所以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穿兽皮之类的天然保暖服装,要么用蜀锦之类东西,制作衣服,然后在内部加上填充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再布帛上面刷上油脂,降低空隙大小,以此来制作保暖的衣物。

但这些衣服的制作成本,每一种都很高,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搞定的。

直到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第一次改变了这个情况。

这个人,叫黄道婆。

在黄道婆那个时代,棉花已经逐渐传入中原。再加上黄道婆运用自己的智慧,搞定了棉纺织技术。直到这个时候,中原百姓才第一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穿上所谓的‘棉衣’。

不过,在黄道婆之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棉衣依然是奢侈品。

因为当时种棉花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

而棉花第一次大规模普及种植,其实要感谢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时期,第一次大规模推广棉花的种植,将棉花的种植区域,推到了黄河流域。直到这个时候,棉花产量大幅提升,普通百姓才真正能接触到棉衣。

但即便如此,在明朝的时候,棉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依然是一个大件。普通家庭买一件棉衣的概念,大概就像我们现代一个小康之家,买一辆十几万的车。

这样一来,即便是一件破棉袄,价值依然还是不低。甚至明清时期有些穷苦人家,一件衣服穿几代人,作为传家宝传上一百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说每年都穿新的棉衣,在明清时期,估计只有中上层的地主老财,才能享受这种生活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