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的大司马诅咒是怎么回事?魏国的大司马,到底有多危险?

访风聊历史 2025-02-03 04:04:33

在魏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特别神奇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任大司马,没一个能平安落地,顺利善终的!

要么是战败之后,羞愧而死;要么是政斗失败之后,被人杀了全家;要么是好不容易撑了几年,但却连累满城皆死!

在三国所有岗位当中,魏国的大司马,堪称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个岗位。

魏国的第一位大司马,就是那位跟着曹操打了一辈子仗的曹仁。

作为曹魏集团的创业元老,曹仁被后世戏称是‘打仗没赢过,守城没输过’。这个说法肯定是不太准确,但是也能从侧面证明,曹仁到底有多重要。

曹仁这辈子,确实打了好几次关键战役,直接决定了魏国的国运。

官渡之战,曹仁带兵抄了袁绍的运粮车;江陵围城,曹仁死守江陵一年,为曹操争取到了赤壁之战以后的缓冲时间;襄樊之战,如果不是曹仁死守樊城不退,那么关二爷可能就不是‘威震华夏’,而是一口气直接打到许昌!

而等到曹操去世,曹丕登基之后。随着魏国老一辈将领纷纷去世,曹仁已经是老辈人物当中的头面人物了。于是后来,曹仁就升任大司马,成了当时魏国军界的第一人!

但接下来,就在曹仁刚刚升任大司马之后不久,曹丕就开始倾力伐吴。在这期间,曹仁负责带兵主攻濡须口。

结果在这一战当中,曹仁派自己的儿子强攻濡须城,最终大败而回。麾下将领常雕的五千人,更是被杀的全军覆没。

估计是这一战败的太狠,导致曹仁受到了严重精神打击。所以在这之后,没过多久,曹仁就直接因病去世。

再往后,估计是曹丕觉得,大司马这个官职的兵权太大。所以,一直到曹丕去世,魏国都没有再设置新的大司马。

直到曹丕去世之后,曹叡登基,这才任命了第二个大司马。

第二个大司马,是曹休。

作为当年八虎骑之一的‘千里驹’曹休,人家这辈子的战绩,也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而且,他之前还是曹丕的铁杆支持者。在曹丕去世后,他更是曹丕留下的头号辅政大臣。

结果,这样的曹休,刚刚当上大司马,就遭遇了那场石亭之战。

最终,这一战,曹休同样惨败而回,差点就全军覆没了。

尽管在战后,曹叡非但没有怪罪,反倒是以重礼赏赐安抚。但对于这一战的失败,曹休自己心里却很过不去。所以,惨败之后,曹休连回去都没来得及,直接就疽病发作而死了。

在曹休死后,下一个接任大司马的人,是曹休的同代名将曹真。

公元230年,也就是在曹休去世一年多以后,曹真回朝,升迁为大司马,正式成为魏国的军界一把手。在此之前,曹真刚刚击退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此时又成了魏国的军界一把手。所谓意气风发,不过如此。

结果,曹真刚刚上任,就准备出兵攻伐蜀汉。

而这次出兵,曹真连蜀军的边都没摸着。因为天气原因,曹真带着军队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最终只能撤退。

这次撤退,对曹真的心气打击极大。在撤兵之后不久,曹真就一病不起,随后去世了。

从曹真升任大司马,到曹真去世,这中间总共只隔了不到一年。

在曹真之后,下一位魏国的大司马有点特殊。这个人,名叫公孙渊

简单来说,公孙家是一个长时间盘踞在辽东的割据势力。在曹真去世后不久,东吴派人联络公孙渊,希望一起夹击曹魏。而当时曹叡为了安抚公孙家,就封公孙渊为大司马。

当然,这个大司马,显然只是一个虚弦。

在曹魏的历代大司马当中,公孙渊是担任大司马之位最长的一个,他做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结果四年之后,公孙渊自立为王,然后就等来了司马懿。

最终,公孙渊父子全部被杀,全家被灭。同时,司马炎还在辽东大开杀戒,城内十五岁以上男子,近乎被直接杀绝,尸首更是被堆成了一座巨大的‘京观’。

大概是因为前四位大司马,结局都不太好。接下来,总算有一个人,侥幸逃过了这个‘大司马诅咒’。

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曹叡去世之后,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当时曹爽担任大将军,司马懿担任太尉。后来,曹爽为了夺权,就想通过给司马懿加官进爵,剥夺他的实权。当时的曹爽,就提出让司马懿升任大司马。

结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估计是知道之前几位大司马的故事,坚决不肯接受。所以最终,曹爽只能将他供起来做了一个太傅。

至于后来高平陵之变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所以最后,司马懿也就算是侥幸逃过了这个诅咒。

所以,在魏国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上,有幸做过大司马的几个人,最后下场确实都不太好。于是后来,才有了这个‘大司马诅咒’。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