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制度是中华文化一种古老的制度,远在商代就有了完整的庙号规则,商朝之后,因为周朝的建立,庙号知道废弃了将近千年,一直到汉朝时期,庙号才正式成为一直基本制度。
即使这样,在汉朝时候,庙号制度非常严格,整个汉朝只有几个皇帝才配有庙号,三国时期,曹魏开始把庙号制度玩坏,直接导致贬值,只要在位之君正常逝世或者退位,都能获得一个庙号。
甚至,没有做过皇帝的人一样可以被追尊为皇帝,顺便送入太庙来祭祀,导致的结果就是庙号含金量直线下跌,进入唐朝之后,谥号开始泛滥,庙号反而成为帝王死后的代号。
自从三国开始,一曹魏到西晋,庙号直接都是上祖,不管本人德行、功绩如何,死后都能有个祖庙,甚至魏明帝曹叡生前就给自己定了庙号。而西晋开始的几个帝王,都是祖,这成为后世批评家的功绩点。
还有另外一点,有的人本人生前是皇帝,但是死于非命,死后甚至生前就被废除帝位,死的时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其他身份,这时候他最多获得一个帝王谥号,根本不会有庙号,因为么有后世朝代给前代帝王立庙的事。
但是呢,有的时候,后一个朝代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出于利用关系往往给前朝帝王送一个名不副实的庙号,或者他的遗臣出于尊重,给他一个庙号,这样的庙号除了滑稽之外没有别的用处。往往名不副实,除了毫无意义的溢美之外没啥参考价值。一下烈几个例子。
汉仁宗刘禅。西晋八王之乱导致国力消耗严重,北部五胡乘乱兴起,其中匈奴人刘渊,因为世代和汉朝通婚,冒姓刘,自称刘氏外甥,乘着西晋衰弱,起兵以汉朝后裔自居,建立汉政权。
为了拉拢人心,他先是把自汉高祖一下诸多有功绩的帝王抬入太庙祭祀,随后又把蜀汉后主刘禅也抬上神坛,不仅如此,给他一个仁宗的庙号,这时有史以来第一个仁宗庙号,比宋仁宗的早几百年,另外给他谥号汉怀帝。
不过,匈奴人的汉国很快恢复匈奴的制度,改国号为赵,汉朝的庙号也一并被弃之不理,而刘禅的也一样成了一场闹剧。
众所周知,刘禅虽然不算多昏弱,但是远不够仁这个字来评判,他的功绩和政绩都配不上仁宗这个超级溢美的庙号。
明昭宗朱由榔。明朝经过李自成叛军和清军的双重打击之下,崇祯自杀,而后南方的明朝官民拥立好几个皇帝,但是都是支撑不了多久就被满清消灭,福王和唐王都是两年时间。
到了朱由榔时期,清军已经窃取大半国土,基本上已经失去复明的希望,这时候朱由榔开始联合张献忠的农民军一起抗清,因为这次整合,反而成为最久的一个皇帝,不过,因为时局天平已经偏离,朱由榔一样最后节节失败。
在吴三桂的打击之下,他不得不退入缅甸,而后又被缅甸出卖,吴三桂把他杀死在都匀,死后,郑经给他庙号明昭宗。明朝自此皇统断绝。这个庙号也就是追念意义,毫无含金量。
清圣祖[得瑟][得瑟][得瑟]何来勇气称祖
汉仁宗刘禅,哈哈哈哈,,,
宋神宗 辽圣宗 明神宗 清圣主 都是神 不能再神了
庙号谥号自魏晋南北朝就已经败坏了,反倒是年号却越来越正规
没有隋世祖?
人还活着就先被上谥号的,大概是刘备开的头吧。
西汉庙号就开始泛滥了,只不过被光武帝刘秀筛了一遍,很多被剔除资格。西汉灭亡前,基本都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