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越国洗雪了会稽之耻后,范蠡就“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其在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陶地做货物贸易,主营贩盐,十九年中,其三次经商成为巨富,又三散家财,被尊为“商圣”。
而计然继续在吴越之地游学,其提出了“天道经济”的概念,核心是两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参天地四时之规律,预测什么时间需要什么产品,事先做好准备,谓之时断;第二个规律是悟市场经济之规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推断、控制价格涨跌,谓之智断。
比如,在商业层面,国家要确保各种资源、要素能充分流动,“息币则无利”;不能关门搞经济,要扩大开放程度,以“三江五湖”为核心区块向澎湖列岛、舟山群岛、南洋群岛延伸。
又过了数年,计然向北游学到了齐国,收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为徒弟,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就是在计然的弟子们推动下创办的。
再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计然的去向,后来考证其隐居于今湖州西南和东南的计岘山、计筹山,山下有计村,计族也繁盛。
计然的经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论及粮食安全问题尤其精彩,令人常读常新。下文节选于《史记·货殖列传》。
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大概意思是:发动战争应该预先准备作战物资,并且要及时了解商品价格的变化和供需状况。太岁在金时五谷丰收;太岁在水时便有水灾;太岁在木时就闹饥荒;太岁在火时会遇旱灾。旱灾年份应准备舟船,水灾年份应准备车辆,这是根据事物的规律性推断出来的。六年一个丰年,六年一个旱年,十二年一次大饥荒。粮价每斗二十钱,农民就困苦;每斗九十钱,商人就困苦。商人困苦流通就不畅,农民困苦就不会开垦荒地。粮价不超过每斗八十钱、不低过三十钱,则农民商人都有利可图;平价出售粮食,市场就不会缺乏供应,这是治国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