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该怎么紧密联系?精通预防医学与熟悉人工智能的两方面人才,怎么才能更好合作?既能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又能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应该如何梳理?这一系列的难题,将在专业人才的手里逐一破解。2022年12月31日,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第四届换届大会如期举行。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该学会成立了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医工融合转化专委会今后将为百姓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作出巨大贡献。
与会人员有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会长刘运杰、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尚晓梅,中关村认同应用技术跨界联盟副理事长赵震声,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姜卫剑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仇汉诚教授等300余位领导、专家。
朝阳区预防医学会是较早成立的专业性学术团体,集聚了大批首都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预防医学领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疾病诊治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近三年的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近年来,区科协联合朝阳区预防医学会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健康技能的培训、创建“健康示范户”等方式对区域内各街乡的居民开展了多项健康科普进社区活动,充分发挥了医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赵震声副理事长在致辞中说,全球范围内对医工融合的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医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进并实现了医学科学、医疗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预示着医工融合迎来了一个更大的发展机遇,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
仇汉诚教授介绍了专委会成立的背景、将要实现的目标、筹备工作的开展等方面。从国内情况看,科研成果鉴定会就把项目画上了句点,很多成果鉴定完就被束之高阁,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才会有人问津,激活这些火山不仅能够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获益,也能推动医疗产业快速向前发展。医工融合转化专委会的成立,将是国内在医工融合转化上的一次重要的破局之举,借助这个平台把创新端到应用端的全链条打通,带动医疗创新技术的落地,走出一条更有力的医工融合转化道路。
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刘运杰会长宣读了《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关于同意成立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的批复》。会议选举产生了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姜卫剑教授当选名誉主任委员;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曾现伟教授当选顾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仇汉诚教授当选主任委员。
主任委员仇汉诚教授对专委会未来的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专委会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始终把医工融合置于工作的第一重心,始终把建设综合性服务平台作为第一要务,发挥社会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团结更多的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到医工融合转化的事业中来。
名誉主任委员姜卫剑教授表示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北京市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希望专委会能够合力解决医工融合转化痛点问题,促进医工融合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全面促进医工融合产业创新发展。
最后,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郭领波进行会议总结。他说,医工融合转化专委会是医转工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机融合,核心任务是以医工交叉成果转换为主线,围绕着大健康产业链的上下游,左右岸,各方资源要素进行深度链接,服务新时代人民健康,为新时代社会经济贡献我们医工融合的强大力量。
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医工融合转化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充分发挥创新端到应用端的纽带作用,带动医疗创新技术的落地,打造出实用可行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使科研成果转换提速增效、创产能、稳发展,释放健康产业新机遇。
同时,相信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能够将学会建设成为政府公共卫生决策的智库,行业人员学术交流的平台,本地区广大民众健康教育的基地,广大会员的温馨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