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太后,有时候比皇帝还牛,主要有这三点原因

好哥聊历史 2024-01-12 10:31:49

我们看史书也好,影视剧也好,都会觉得皇帝这个位置很牛。古往今来,无数人为这个位置头破血流,争得你死我活,兄弟反目,皇帝掌握别人的生死,高高在上,俯视所有,众人皆围着皇帝转。

但是,后宫中有一种势力,有时候比皇帝还要牛,而且是任何皇帝都难以克服的,这就是太后。太后是封建社会帝王母亲的尊称,通常指皇帝的母亲。当然,也不一定是生母,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光绪皇帝的伯母。她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太后。那么太后为什么这么牛呢?

一、太后为何厉害

1、太后站在道德制高点

太后之所以很牛,其所依赖的,正是身为皇帝母亲的角色,而不是女性的角色。母亲的角色,属于一种道德伦理上的制高点,而掌握了这样一个制高点,便使得其对政事的参与显得名正言顺。古人特别推崇孝道,皇帝不得不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因此,皇帝对于太后的专政,很难做出反抗。即使反抗成功,也会违背孝道。而臣子们在这种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也只能赞颂专权的太后是“母仪天下”,不敢说三道四。更何况他们自己也常常面临孝道方面的压力,比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就曾被其他文官弹劾,说他没有尽守孝道,不配做首辅。

太后可以以皇帝忤逆、不孝还有恶行等理由来宣告皇帝不再具有作为皇帝的基本资格,从而达到废帝的目的。历史上很多权臣都是借太后的名字行废立!汉、宋、明都是号称以孝治天下,太后废皇帝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让大臣草拟个诏书就可以办到,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汉代上官太后下令废刘贺后立刘询为帝。

2、政治经验丰富

太后讲究出身,本身出身大多是官宦世家,幼年便对政治耳濡目染,加之嫁给皇帝之后,不仅要学会如何在后宫中生存,还得学会政治上的审时度势。太后经历过先帝时期的政治,治国经验是足够丰富的。而且一个女人能执掌后宫,从三千佳丽脱颖而出,必然有着过人的智慧和手段,很多大多数男人都赶不上。太后干预皇帝,在很多人看来仅仅是母亲给儿子的建议,外人不好说什么。

3、外戚势力大

三是,古代皇帝还怕一件事,那就是外戚专权。太后把持朝政或多或少会为自己娘家考虑,得罪太后,就等于得罪一众势力。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二、废立皇帝的太后

孝恭章皇后孙氏

明朝孝恭章皇后孙氏(? -1462年),邹平(今山东邹平)人。父邹忠,永城县主簿。孙氏幼有美色,方十余岁,成祖命太子妃育之,后宣宗即位封为贵妃。明朝规定,皇后有金册、金宝,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因贵妃受宠,特命赐予金宝,贵妃有宝自此始。

宣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祁镇继位,随即给祖母张氏上尊号为太皇太后,母后孙氏上尊号为皇太后。朱瞻基临终前虽然遗诏让张氏和孙氏一起辅政,但和辅佐了仁宗、宣宗两代帝王的张太皇太后相比,孙太后无论资历还是手腕都相差甚远,朝中文武大臣也只以太皇太后马首是瞻。然而谁都没有想到,发生在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那场巨变,却让孙太后成为明朝历史上唯一两度废立皇帝的皇太后。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大军兵分三路大举入寇。朱祁镇一直羡慕自己曾祖父太宗朱棣和父亲宣宗朱瞻基能够跃马疆场,这样的大好机会他自然不愿意错过。七月十五日,皇帝亲率大军御驾亲征,留下22岁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没想到明军主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张辅等数十位文武大臣殉国,朱祁镇本人则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兵败的消息传回京师后,引发了朝野震动。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八月二十日又传皇太后懿旨立朱祁镇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此时此刻,孙太后依然希望朱祁镇可以重回京师。然而这位历代先帝的不肖子孙,却觍着脸在大明境内四处叫门,给守城将士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九月初六日,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尊长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这便是孙太后第一次废立皇帝的经过。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郕王在于谦、石亨等文武大臣的帮助下,统率京师军民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十五日,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京师,随即被弟弟软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宫之中。

时间很快来到了景泰八年,司设监太监曹吉祥给孙太后带来一条秘密情报,武清侯石亨打算迎立太上皇帝复位,请太后支持。曹吉祥出自王振门下,参与过征讨兀良哈,镇压过福建邓茂七起义,但是现在却只能待在掌管卤簿仪仗的司设监,事情繁琐且无实权。至于石亨,虽然是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但由于和于谦不睦,现在也正郁郁不得志。其实包括孙太后在内,这批人都算得上的失意者联盟,所以一拍即合。孙太后不但表态同意迎立太上皇帝复位,还让哥哥会昌伯孙继宗带领孙家子侄四十余人一起参与这场夺门之变。

正月十七日,朱祁镇在一干文武大臣的协助下夺门成功。由于景泰帝毕竟做了八年皇帝,朱祁镇最初只是将他送回西内软禁起来。但在诛杀了于谦、王文,废黜了大批景泰重臣之后,孙太后、朱祁镇这对母子终于露出了獠牙。二月初一日,孙太后下旨废去朱祁钰的皇帝尊号,让他以郕王的封号在西内静养。这便是孙太后第二次废立皇帝的经过。

上官皇后

上官氏6岁嫁给汉昭帝刘弗陵,汉昭帝21岁去世,15岁的上官皇后没能怀孕。汉昭帝去世之后,霍光找了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并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

才过了27天,刘贺就因为行事实在太荒唐,被霍光废黜。不过,霍光名义上是臣子,是没有权力废黜皇帝的,全天下有权力废帝的人,只有太后。于是,上官太后在霍光的授意下,下诏废了刘贺,后来又立为卫太子的孙子刘询为新皇帝,也就是汉宣帝。

虽然上官太后只有15岁,年纪比汉宣帝还小,但是汉宣帝是汉武帝的曾孙,按照辈分,汉宣帝是上官太后的孙子辈了。上官太后,一下子就由太后晋升为太皇太后。

汉宣帝登基之后,上官太后居住在长乐宫。无论是汉宣帝,还是皇后许平君,都对上官太后非常尊敬。她比汉宣帝活得还久,在汉宣帝去世之后,又活了11年,在52岁那年去世,和汉昭帝合葬在平陵。在汉朝,这个年纪算是寿终正寝、安享晚年了。

三、历史上几个太后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冯氏出身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

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五十岁,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邓太后即东汉和熹皇后邓绥,新野人,云台二十八宿之首高密候邓禹之孙女,东汉和帝皇后,史称邓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皇后。

邓太后

邓绥在15岁时入宫,16岁封为贵人。因她身材修长,姿容秀美,处事谨慎,善待下人,在后宫很有威信,也因此深受和帝喜爱。后来因遭阴皇后嫉妒,被诬陷而险些被废,但最终凭借智慧逃过一劫。阴皇后因巫蛊诅咒被废后,邓绥被封为皇后。

公元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但她知道后宫生有两个儿子寄养在民间。一个年龄大些,但体弱多病,不能继位;一个是新生婴儿,刚满百日。后来这个新生婴儿被立为皇帝,即汉殇帝。邓太后自己抚养这个婴儿。

元兴元年(105年),和帝驾崩,时年27岁。邓皇后自己没有儿子,在汉安帝即位后,她依然把持朝政。汉安帝当时已经13岁了,可以亲政了,但邓太后却一直不肯归政给汉安帝。直到她去世后,汉安帝才得以亲政。

此外,邓太后在位期间重视教育,亲自考核学生;她还关注民生,每次有灾害发生时,都会减免赋税,并命令有司组织赈灾活动;她还亲自审问囚犯,对于冤假错案一律不放过。然而,邓太后也因长期独揽大权而饱受争议。她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有灾祸发生,如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但邓太后凭借其治理天下的本事,带领汉朝挺过了这些困难时期。

刘蛾

刘蛾(970年~1033年),益州华阳人,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是北宋章献明肃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她机敏聪慧、通晓史书,颇具政治才干,为真宗所倚重。1020年,真宗病重,朝政多由刘蛾裁决。宋真宗病逝时,遗命刘蛾为皇太后,权同听政,辅佐仁宗。

仁宗即位时,年龄幼小,刘蛾垂帘听政。听政期间,听从王曾和吕夷简等人建议,把天书随同真宗一起葬入永定陵,下令禁止兴建宫观,废除宫观使。设置谏院以了解下情,严惩贪污以澄清吏治,重视水利以发展农业,发行官交子以通天下之有无。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二十九日崩,享年六十四岁。刘蛾终结了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存在十年之久的“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只有男人能够掌握朝政大权吗?其实有些女性比男性还要出彩,能够登上权力之巅指点江山,成为那个时代中盖过男性的存在。成为女皇的毕竟凤毛麟角,大部分女性成功的天花板就是太后位置,你认同吗?

0 阅读:163
评论列表
  • 2024-01-12 20:31

    北宋刘蛾、曹太向、高太后、向太向,孟皇后(宋太后)-条龙连续五位太后称制。影响巨大的是刘蛾、高后、宋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