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就要来了。8月26日,“中秋放假需要调休”冲上热搜第一。与此同时,#今年中秋国庆的假期好像很复杂#这一话题也上了热搜。网友表示:上6休3上3休2上5休1上2休7,最后再上5休1,竟有5周调休。有网友直言“看花眼”。分析人士建议改进调休“凑假”模式。
对上班族而言,即将迎来放飞心灵的时间——中秋短假和国庆长假。显然向往假期是很多“打工人”的共同心愿。然而,面对调休“凑假”现象,公众却持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完整休息休假,但有人认为“凑假”太复杂,调休上班更辛苦。而调休“凑假”所引发的众口难调,已经多次出现。
对于这种争议,有关方面也看在眼里并作出解释。去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指出,调休是放假安排中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是否调休以及如何调休,目前社会公众的观点差异比较大。针对众口难调,该文章的结论是,总体而言,调休比不调休好,而且是不得不调。即调休是优选也是无奈。
简单来说,调休就是在节假日总量固定的前提下,为避免节假日“碎片化”所做出的有效政策安排。但这样的理由仍然未能平息坊间争议。比如此次“5周调休”,有人认为复杂到“看花眼”的程度,但有人表示,“有啥复杂的,不就是三周双休变单休吗”。是否复杂和太累,每个人主要从自身出发。
专业分析人士的看法是,调休“凑假”不是为了让公众真正“休息”,而是为了集中假期、方便拉动消费经济。前半句有失偏颇,因为调休“凑假”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公众有完整的休息;而后半句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公众集中休假休息后,更有利于集中出游、聚餐、购物,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会更大。
鉴于“5周调休”复杂性引发更大争议,建议改进调休“凑假”模式的声音也增多,笔者认为,双模式并行或许是消除争议的最好办法之一。也就是说,凡是涉及调休的法定假日,同时推出两种放假模式,一种是调休“凑假”模式,为喜欢该模式的用人单位和职工提供选择,一种是不调休不凑假模式。
当公众和用人单位享有法定假日放假选择权,兼顾了不同需求者的利益,自然不会再围绕调休“凑假”争论不休。同时,这两种放假模式如果并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并不会降低,因为法定放假天数是不变的,公众该怎么消费还会怎么消费。从某种程度而言,这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增加消费额度。
另外,双模式放假还有利于减轻有关方面安排假期的压力。由于部分法定假日是按照农历来确定的,如春节、中秋节,部分法定假日是根据公历来确定的,如劳动节、国庆节,这就增加了有关方面安排节日放假的难度和压力。若推出两套放假方案供用人单位和公众自行选择,就不会因为争议而有压力。
可能有人会认为,即便推出双模式放假安排,只能解决两种需求,还会有某些争议。但只要消除了主要矛盾和争议,获得绝大多数人支持和认同,这种休假制度改革就是很大进步。我们还要看到,公众之所以对调休“凑假”争论不休,还在于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理想,矛盾就集中在法定假期安排上面。
所以,进一步推进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地生根,也是消除法定假日放假安排争议的有效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