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寇本想攻打南昌减轻压力,却在上高会战遭到迎头痛击

史海撷英 2025-04-09 09:37:49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日双方在上高地区爆发了一次激烈的会战,此次会战应该说是正面战场上少有的大胜。

这一次战役之后,指挥日军第11军的司令官园部和一郎被撤职,而换了装的苏械军也大展神威,这次战役之中,要说最惨的还是日本第33师团了。

在此之前,日军第33师团师团长大贺茂本身还想靠着这场战役能够“升官”,哪知道换来这么个结局,那么当年上高会战时候34师团打得被究竟有多惨呢?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27日,日军攻陷南昌,至此当时中国的又一个大城市落入日寇之手,西南部地区仅仅只有长沙还在顽强抵抗。

然而,此时日军虽然占领了南昌,可是他们也陷入了不愿意看到的“战略相持”的局面。

偌大的一个南昌城,日军在这驻守的兵力仅仅只有2个师团,而其他三面都被中国军队所包围,而且当时第九战区是国府的重中之重,驻扎在这的中国军队都是正面战场的主力。而且此时华北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也已经陷入了最白热化的时候,日军深感华北方面压力巨大,便想从其他战场抽调兵力前往救援,这对于33师团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大贺茂

于是当时34师团的师团长大贺茂就想趁着南昌的兵力还足够的情况下发动战役,先期打垮正面的第19集团军,这样至少在33师团撤走后能够缓解他的压力。他将这份计划上报给了园部和一郎,得到了园部和一郎的批准。

于是在这之后,南昌方面的日军倾巢而出,朝着第九方面军深入。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初,驻扎南昌的日军第33师团即将调往华北,日军在上海由第5师团改编成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则调驻南昌。为此,日军第11军决定在第33师团尚未调走,第20旅团刚好调来的时机,纠集3个师团,企图重创驻守南昌周边的国民党第70军主力,以确保将来在赣州的守军没有后顾之忧。上高会战由此爆发。

但令日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阴谋不仅破产,就连第34师团长大贺茂本人也遭到中国军队的悬赏,最后只能狼狈逃窜……

上高会战发生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历时26天。此役,中国参战部队为罗卓英率领的第19集团军,所辖第49军(军长刘多荃)、第70军(军长李觉)、第72军(军长韩全朴)、第74军(军长王耀武),江西保安纵队(司令熊滨),第19集团军第2挺进纵队(司令康景濂),实际参战兵力75000余人。日军参战部队为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所辖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独立混成第20旅团(旅团长池田直三),飞行第3团(团长远藤三郎)。

上高会战发生于抗战白热化阶段,彼时日军还没有大规模多线作战,其军队人数与斗志均处在巅峰。正因于此,参战的日军所采取的战术还是老一套的“三路突击,分进合击”战法,重点“扫荡”新建、高安、樟树、丰城、安义、靖安、奉新、上高、宜丰等十个县域,最终目的地为上高。

上高会战形势图

日军作战计划制定后,专门负责收集情报34师团参谋长樱井德太郎对此战比较忧心,师团长大贺茂则干劲十足。他不仅打算对当面中国军队给予一击,还决定将作战计划略作修改,率领全师团深入我19集团军腹地上高,并歼灭王耀武的第74军。

大战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15日爆发,大贺茂将第34师团主力全部调往我第九战区方向,日军第20混成旅团则前往我三、九两战区交叉位置。

日军的这一行进路线被中国军队提前获知,罗卓英会同手下一众军官,根据日军战术,制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即在上高地区围歼日军。

上高会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将日军引诱至在清江、高安一带。第二阶段属“围歼决战”,日军第33师团在北路、中路突进中遭到重创,于3月20日撤离战场。

或许是胜仗打多了,孤军深入的大贺茂非常地嚣张跋扈,大贺茂以为凭借这2万人就能够吃掉这支中国最精锐的王牌部队。

然而,34师团还没到高安就遇到了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这一路部队的行进非常不顺利,中国守军为了包围这股日军以悍不畏死的精神顽强阻击日军34师团,迎击34师团的107师悍不畏死地守在阵地上,在飞机、大炮、坦克的轰炸下,第一道防线的320团已经伤亡过半,可是阵地还在我们手里。

不过正是107师的顽强抵抗,为后方我军的包围圈获得了时间,而大贺茂终于有机会可以和74军一较高下了。

激战由此开始,74军和34师团在第一轮的交锋之中打得是难解难分,34师团疯狂地朝着74军的前沿阵地投掷炸弹以及各种火炮,在空中优势组成的火网下,最前面的部队伤亡也不小。

然而,很快34师团发现了不对劲,因为按照他的部署此时应该有一支部队朝着侧后穿插到74军后背两面夹击,可是打着打着另外两支部队居然不见了。34师团孤军深入被敌人我军的重兵集团围在了上高附近。

日军第34师团在师团长大贺茂的率领下,孤军深入到泗溪、官桥一带,被中国军队团团包围,在官桥一带,双方展开激战。

战役开始之前,34师团将其麾下的20旅团划分出去多路进军,目的就是想穿插到74军背后,哪知道被74军派出去的51师死死挡住,导致寸步不前,而另一支配合作战的33师团在和70军短暂交手之后就撤回了南昌。这样一来,原本3路并进的日军就变成了34师团孤军冒进。

打了七天之后,34师团的师团长大贺茂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自己原本是想包围74军,没想到被74军反包围,此时四周都是中国的精锐部队。

这支孤军深入的日军此刻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大祸临头了,于是立即向当时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求救,此刻园部和一郎才知道前线烂成什么样子了,于是下令33师团回去救援34师团。

3月25日,日军第11军命令第33师团重返战场增援,并从九江调3000余人的增援部队投入战斗。3月27日,日军在官桥作战地区投入大量毒气弹,导致中国军队74军58师173团官兵中毒。3月28日,遭到重创的日军第34师团,在日军增援部队和飞机掩护下,从上高的野市、官桥突围败退。

第三阶段作为战斗的最后阶段,败退的日军第33师团、第34师团、独立混成20旅团从北、中、南三个方向撤出战斗,逃窜回南昌。

至此,经过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以日军仓皇败退,我军取得会战胜利而结束。

战后,中国军队公布伤亡情况。我军共伤亡20533人,其中阵亡9682人(包括军官252人,团职5人),失踪2800余人;日军伤亡15700余人。

虽说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还要超过日军,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中国军民所面临的压力,上高会战的胜利能极大程度提振全国抗战的士气。

正是这些舍生忘死的抗日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日寇顽强战斗,确保了上高会战的最后胜利。

在会战发起前后,《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等权威媒体进行不间断报道,称颂:上高会战为空前战捷媲美台儿庄胜利的赣北大捷,开胜利之年胜利之先河!

那位在战前曾放下豪言,歼灭中国精锐部队的日军第34师团长大贺茂,最终下落如何呢?

据中国战史记载,日军第34师团主力到了上高后,在北城一带与中国军队展开交手,双方损失非常惨重,尤其是3月22日,敌我双方单日死伤在4000人以上,日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罗卓英将身边最后一支队伍,即第19集团军特务营派往上高,归王耀武指挥。

此时已领教到中国军队厉害的大贺茂听从步兵团长岩永汪建议,决定修改作战计划,把攻下第19集团军根据地的目标改为“炮击上高”,将所有炮弹倾泻进上高县城后准备撤退。但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身后已经围上了许多中国军队。

大贺茂的第34师团总人数不低于1.8万,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年)3月23日,只剩下3000部属。

为了拯救残部,大贺茂向武汉的第11军发出救援电。第11军紧急派遣参谋长木下勇携部下飞往南昌部署守城,同时命令刚刚返回的第33师团马上赶回救援第34师团。

由于周围的中国军队全部调往上高围剿第34师团,日军第33师团一路未遇抵抗,兵分三路,分别向第34师团驻地南茶罗和官桥进发。

此时,中国方面由70军副军长兼师长张言传指挥的预备第9师将第34师团围住,准备全歼剩下的3000人。但预9师无法吃掉第34师团,前往上高新15师还未赶到,为避免夜长梦多,张言传决定撤退。不仅如此,他还命令在泗水以北的第19师一起撤退。第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还不知道此事,张言传后来解释“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只能先行撤退”。

无论如何,两个师的撤退,最终导致阵地有了一个缺口。使得日军第33师团轻易地与第34师团会合。

更糟糕的是,3月27日,刚刚到达上高水口的我新15师遭遇日军213联队和215联队两个联队的攻击,伤亡不小。第45团上校团长张雅韵和副团长宋文华战死沙场。

日军第33师团与第34师团会合后,因死伤人员太多,无法马上撤退,休整一日后,于3月28日撤离上高。

围歼战就此打成了“追击战”,罗卓英部署了第二轮合围,派四个师前往追击。在龙团圩一带,前往接应日军第34师团的第20旅104大队与我105师进行了激烈战斗,最终拼死将大贺茂的第34师团接应到高安,后返回南昌。

殿后的日军第33师团在中家山和村前一带,遭遇了我19师和预备第9师的顽强阻击。第214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横田战死,第33师团包括师团长最后侥幸逃脱。

这一切都是罗卓英根据战后清点时得知的细节,3月26日晚(一说27日),19集团军为彻底歼灭日军第34师团,活捉大贺茂,下达命令到各部队。其中有这么一条是:俘敌师团长(大贺茂),赏大洋五万元,旅团长二万元,联队长一万元,大队长五千元,中队长三千元,小队长以下军官一千元,士兵三百元,联队旗一万元,完整大炮一门一万元。

上高会战形势图

然而,中国军队心心念念的大贺茂已于28日成功撤离。

不过这次战役还是对这两个师团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为此次战役损失过大,33师团在这之后暂时在南昌修整。

此次会战可以说是国府正面战场以来最大的胜利,各方报纸争相报道,而此次战役的指挥官大贺茂被撤职,园部和一郎因为屡战屡败被调回国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