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只写七绝4首,就有一首流传千古,其余3首也惊艳非凡,耐品

火云上有诗词 2024-08-05 20:29:47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抒发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尽管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深受后世喜爱。

王之涣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二十岁左右便能撰写出优秀的文章。

成年后,他凭借家族背景进入仕途,最初担任冀州衡水主簿。然而,由于遭受诬陷,他愤然离职,归隐乡间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大河南北的许多地方,这些经历无疑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开元末年,在亲友的劝说下,王之涣再次步入官场,担任文安郡文安县尉。然而,好景不长,他很快因病去世,结束了自己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凉州词二首 其一 盛唐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这首诗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同时透露出一种豪迈与豁达。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即展现出宏大的场景,黄河蜿蜒曲折,远远望去,似乎与天边的白云相接,既表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又营造出一种辽阔无垠的视觉效果,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笔锋一转,将视角拉近至边塞的一座孤城。这座城孤零零地矗立在万仞高山之间,显得格外渺小与孤独,暗喻了戍边将士们远离家乡、身处异域的孤寂与艰辛。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引出了边塞特有的乐器——羌笛,以及与之相关的“折杨柳”曲调。在古代,折杨柳常作为送别的象征,因此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调往往能勾起将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诗人却在这里反问:“羌笛啊,你何必吹奏那令人哀怨的折杨柳呢?”这既是对将士们思乡之情的理解,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劝慰,鼓励他们以更加豁达的心态面对边疆的艰苦生活。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进一步强调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位于大漠深处,春风难以到达。这里用“春风不度”来形容玉门关的偏远与荒凉,同时也隐含了戍边将士们难以得到朝廷的关怀与温暖之意。然而,尽管环境恶劣,将士们依然坚守岗位,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凉州词二首 其二 盛唐 · 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凉州词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另一首边塞诗,与前一首不同,这首诗更多地聚焦于边疆的军事活动和民族关系,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与自信。

首句“单于北望拂云堆”,开篇即点明了场景和人物。单于,作为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此处泛指边疆的敌对势力。他向北眺望,目光所及之处是高高耸立的拂云堆(一种高大的土堆或山丘),这一动作可能蕴含着对中原的窥视与挑战,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做了铺垫。

次句“杀马登坛祭几回”,进一步描述了边疆的军事仪式。在古代,杀马登坛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常与军事行动相关联。这里说“祭几回”,可能意味着这样的仪式已经进行过多次,暗示了边疆战事的频繁与紧张。同时,杀马登坛也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于战争的重视和对于神灵的敬畏。

第三句“汉家天子今神武”,笔锋一转,将视角从边疆转向中原,突出了盛唐时期国家的强盛与皇帝的英明神武。这里的“汉家”是泛指中原王朝,而“今神武”则是对当时皇帝的高度赞扬,表明在皇帝的英明领导下,国家繁荣昌盛,军队威武强大。

末句“不肯和亲归去来”,则直接表明了国家的立场和态度。在古代,和亲是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之间常见的一种政治联姻方式,旨在通过婚姻来巩固双方的关系。但在这里,诗人却说“不肯和亲归去来”,意味着盛唐时期国家实力强大,无需通过和亲来换取和平,而是坚持用武力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这种态度体现了盛唐时期国家的自信与豪迈。

宴词 盛唐 ·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首句“长堤春水绿悠悠”,以春日长堤为背景,描绘了春水碧绿悠长、悠然流淌的景象。这既是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也寓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春水悠悠,仿佛在低语,预示着离别的到来,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不舍的基调。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进一步将视线由长堤引向远方,描绘了田间小沟(畎)汇入漳河,两者一同流淌向前的情景。这里的“一道流”不仅描绘了水流的自然状态,也暗喻了离人即将踏上的征途,与友人分道扬镳,各自前行。

第三句“莫听声声催去棹”,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劝慰。这里的“声声催去棹”可能是指船工们催促开船的声音,也可能是诗人心中对离别时刻的紧迫感。但诗人却用“莫听”二字,表达了对这种催促的抗拒与不舍。他希望友人能够暂时忘却离别的烦恼,享受眼前的美好时光。

末句“桃溪浅处不胜舟”,则以景寓情,将离别的哀愁推向高潮。桃溪,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地方,但在这里,诗人却用它来形容水浅难以承载大船,暗喻了离别的艰难与无奈。浅浅的桃溪水,仿佛也在诉说着离人的心声,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情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对离别的无奈感慨。在春日的美丽景致中,诗人用诗的语言,将离别的哀愁化作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

九日送别 盛唐 · 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首句“蓟庭萧瑟故人稀”,以“蓟庭”(泛指北方边地)的萧瑟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同时,“故人稀”三字,直接点出了诗人身边友人的稀少,暗含了离别之际的孤独与不舍。在这样的背景下,重阳节的登高望远,似乎更添了几分凄凉与无奈。

次句“何处登高且送归”,承接上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面对离别时的迷茫与感慨。重阳节本有登高的习俗,但此时诗人却无心欣赏秋日的景色,只因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不确定。他不知该在何处登高,更不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

第三句“今日暂同芳菊酒”,笔锋一转,诗人试图以饮酒来暂时忘却离别的哀愁。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诗人与友人共饮芳菊酒,既是对传统节日的庆祝,也是对彼此情谊的珍视。然而,“暂同”二字,却透露出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无法长久地掩盖离别的悲伤。

末句“明朝应作断蓬飞”,以“断蓬”自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离别后的漂泊无依之感。断蓬,即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无依无靠。诗人以此自比,预示着自己与友人分别后,也将像断蓬一样四处漂泊,难以安定。这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无奈,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与复杂。

整首诗通过重阳节的背景与离别的主题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在佳节之际与友人分别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迷茫,也有对传统节日的庆祝与对彼此情谊的珍视。在诗人的笔下,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1 阅读:20

火云上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