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吃是头等大事,不仅要当下能吃饱,也要做好长久的打算。在我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中,人们早已逐渐形成了“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习惯,这是顺应自然的选择,也是人们的生活习惯。一年辛苦劳作之后,终于在秋天获得收获,想要在冬日乃至来年都有得吃,“冬藏”也就成了冬日里的重要内容。腊月初十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形成的一个节日——冬舂米。“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这是南宋《冬舂行》中的诗句,其所描述的正是“冬春米”的场景。由此可见这一习俗至少在南宋时已经流行起来。
所谓舂米,即取水舂米,迈入仓中,其中所舂的是“隔年粮”。蕴含着补救农业丰收,年年吃隔年粮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年年有余,这是生活能够长久继续的前提,也蕴含着居安思危的智慧。无论什么时候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作为一个古来的节日,在腊月初十这一天自然也有一些对应的讲究与饮食,牢记:2不做,吃3样,寓意年年有余不愁吃,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2不做
不让米缸空空
冬舂米这一节日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及早囤粮,为来年做准备。所以与之相应的,我们也要将米缸装得满满的,来象征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俗话说“家有余粮不愁吃”,无论什么时候,都有必要在家中储存些粮食,人们的心里才踏实。当然米缸满满的,也蕴含着人们对来年的祈祷,盼望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丰收。当然从现实意义来看,腊月里人们都团圆在家,吃吃喝喝少不了,自然也要多囤些粮食。
不浪费食物
冬舂米的目的是将米再囤一次,以确保来年有粮吃,其中体现的正是粮食的可贵,所以我们要时刻珍惜。虽然现在农业生产的技术已经大大提高了,粮食供应充足,但是我们依然要谨记珍惜粮食的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食物。这是对粮食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毕竟每一餐都是我们自己的努力所得。
吃3样
吃糯米饭
既然是冬春米,自然少不了要吃相应的谷物来应景。糯米是腊月里的常客,其是糍粑,年糕,汤圆的主要原料。腊月初十我们也可以以糯米来蒸饭,烹香可口,寓意五谷丰登不愁吃。当然天冷吃些糯米,也有助于滋补驱寒,补益气力,增强体质等。
1、圆粒糯米半碗左右,洗净之后,在宽水中浸泡至粒粒膨胀。干香菇洗掉浮土,继而泡软待用。
2、贝贝瓜一个,清理干净之后,将内部的杂质掏出待用。
3、锅底淋些油热透,先在其中加些配菜,香菇也一起下锅,反复炒一会儿,继而将糯米捞出同其一起炒匀。
4、以南瓜为炖盅,装入糯米混合物,顶部记得盖回。大火蒸四十分钟,待其熟透后即可。
吃豆腐
做豆腐也是腊月里的一件重要大事,还记得小时候经常跟着老爸去隔壁的豆腐坊做豆腐,一做就是几十斤,从腊月一直吃到正月。其象征着富足,多福,同时豆子为高产的作物,又代表着丰收,所以在腊月初十吃上一些也非常的吉祥。
1、新鲜的豆腐切成小方块,置于盘中,适当小一些,更便于入味。
2、一点新鲜的猪肉,切成颗粒的状态。加一点生抽,油调匀腌制。
3、首先在锅中多加些水煮沸,豆腐块倒进去,一小勺盐撒里边,搅匀煮两分钟后捞起。
4、锅底放油,充分烧热时加入鲜肉快炒变色后,加葱花,生抽蚝油继续炒匀。放入一些玉米,青豆粒扒拉匀。
5、其中补些热水,并将汤汁的咸度调好,豆腐放进去,轻轻炒匀,焖三五分钟,以待入味后关火盛出。
吃鱼
鱼是逢年过节的常客,其代表着年年有余, 腊月初十这样的日子吃最合适。而且腊月里天冷,人们的忙碌,身体消耗大,吃鱼也非常滋补,既应节气,也应季节。
1、一斤半的新鲜鲈鱼,处理干净,尤其是腹部内部最不能马虎,继而剪成小块。
2、其中加葱姜,料酒,酱油,盐,先拌匀,继而加点玉米粉,再次抓匀后腌半个钟头以上。
3、另外准备砂锅一只,一点油淋到其中烧热,继而多放些料头炒香。
4、鱼块一一夹到里边摆匀,料汁也淋进去,继而盖住焖十五分钟,待全部熟透后撒些葱花,立即关火上桌。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记原创,码字不易,严禁不良自媒体抄袭、搬运。如果您喜欢我的分享,欢迎大家点赞,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