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茶山,绿染新芽。位于福鼎市点头镇的江美村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里,层层叠叠的茶树连绵起伏、错落有致。头戴竹笠的茶农身挎茶篓,指尖在茶垄间灵巧翻飞,共同绘就一幅绿美“春收图”。
眼前这幅生机勃勃的美景,在过去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以前,有些茶农环保意识薄弱,经常喷洒农药,导致茶园土壤板结、水质污染等问题。”江美村党支部书记缪起笋谈起昔日茶山,面露难色。
变化,与“包片联户”机制的推行密不可分。2021年,江美村党支部率先探索推行“包片联户”机制,由党员带头认领责任片区,定期开展绿色防控宣传、巡逻管护、“以虫治虫”技术指导等,开设生态茶园建设“红黑榜”,引导茶农转变思想。

茶企向茶农收购茶青。福鼎市委组织部供图
党建赋能,绿叶变“金叶”,一片片茶园催生了众多茶企,茶产业遍布17个乡镇(街道)。然而,茶产业“小、散、杂”等问题日益凸显。从何处破题?福鼎市以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链主部门,吸纳13家重点涉茶部门、10家龙头茶企、6个行业协会、8个重点产茶镇以及所辖村党组织,成立茶产业链党建联合体(以下简称“党建联合体”)。党建联合体推行组织联建、质量联控、人才联育、服务联抓、治理联动“五联”共建模式,建立双月分析会、分级跟踪调度、专班走访服务等机制,推进茶产业共建共富共享。
“之前座谈会上反映了部分商贩收青不规范、茶农不配合、信息不完善等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有了党建联合体的助力,我们企业发展信心更足。”谈起加入党建联合体的切身感受,福建顺茗道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传惠竖起拇指。
产业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截至目前,福鼎市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区域联建等模式,带动茶产业链上组建党支部40多个,覆盖茶企、合作社、协会等120多家单位。同时,注重把党的组织嵌入茶企治理结构,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福鼎市70%的茶企党组织书记由企业主或主要管理人担任,近500家涉茶两新组织将党的建设写入公司章程。
有了党建引领,如何发挥组织优势,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势能?
走进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全国首条LED光源白茶萎凋自动生产线正高效运行。“我们与福建农林大学技术团队共同研发了这条自动生产线,洁净度比传统工艺生产提高了35%。”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邵克平说。
人才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要素。福鼎市坚持外引一批、内育一批、下沉一批,以党建链赋能创新链,着力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资源。“我们不断深化校地共建活动,与11所院校开展课题合作30多个,柔性引进20名茶界知名专家,为白茶产业发展攻克了不少瓶颈难题。”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说道。
此外,福鼎市持续加大茶产业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双培双推”机制,注重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打造“三茶统筹”学习实践基地、六妙白茶博物馆等链上共享学习基地;依托“一对多、全覆盖”模式,选派274名党建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等进企进村,组建茶产业服务队,为链上发展护航;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比作为”活动,实施党员技能比武、认领攻关项目等,引导党员在产业链上走前头、作表率,评选挂牌“党员示范店”59家……据统计,3年来,茶产业链党建联合体新发展党员达200多名。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乡村振兴“春意正浓”。福鼎市结合“百万村财、千万乡财”行动,组织茶企和产茶村双方党组织结对共建,采取茶园(厂)出租、土地流转、广告宣传、管理服务等合作方式,帮助193个产茶村平均增收15.23万元。
树一面旗帜,兴一方产业。近年来,福鼎市深化“产业链上党旗红”行动,调整组建白茶产业链党委,引导链上主体探索更多元化抱团发展模式,推动福鼎白茶从“一片叶”到“一片业”。2024年,福鼎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约155.18亿元,同比增长3.4%。福鼎白茶以70.66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四,连续15年进入十强。(闽东日报记者 朱灵塬 通讯员 王婷婷 赖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