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近期在接受对话时说“未来机器智能的体量肯定会远远大于人类智能。数字智能的比例可能占到全球总智能的99%以上,人类智力只是一小部分。我们“希望这些电脑能对我们好一点,但这更多是一种祈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抚养AI,就像你教养一个天才儿童一样”。这让我想起了科学家施一公关于“宇州与我们的存在”的演讲,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么探讨性质的文章。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的存在仿佛一粒渺小的尘埃。然而,正是这粒尘埃,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与探索欲望,不断推动着文明的边界向前延伸。施一公教授在其“宇宙与我们的存在”演讲中,以及马斯克近期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言论,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与宇宙、人类与智能的关系。

施一公教授以科学家的严谨与深邃,揭示了宇宙的广阔与神秘。他提到,宇宙的年龄已达138亿年之久,而我们的太阳系,在这浩瀚的宇宙长河中,仅仅是存在了大约46亿年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孕育了生命,而人类的历史与之相比,更是短暂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仅占据了宇宙历史的极小片段。施教授用生动的比喻,将宇宙史缩略为一个月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框架内,人类文明的出现不过是一秒钟的瞬间。然而,正是这短暂的一秒钟,人类已经给这个世界造成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从原始社会的火种到现代科技的飞跃,无一不彰显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人类的感知能力时,会发现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相对受限的世界中。我们感知世界主要依靠五种感官:嗅觉、触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嗅觉有400种嗅觉受体蛋白,帮助我们分辨万千气味;触觉则有100多种相关蛋白和受体,让我们能够感知物体的形状、温度等特性。而听觉,虽然让我们能够聆听世界的声音,但它依赖于声波,这在宇宙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宇宙空间是真空的,无法传播声波。
我们感知世界最主要靠的是视觉,但视觉也受到电磁波波段的限制。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390纳米至700纳米之间的光,这仅仅是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AI系统却可以通过量子传感器感知全波段电磁波,从无线电波到X射线,甚至更高能的伽马射线,都能被它们捕捉并分析。这种感知能力的差异,使得AI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马斯克的言论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全新图景。马斯克认为,未来机器智能的体量肯定会远远大于人类智能,数字智能的比例可能占到全球总智能的99%以上,而人类智力将仅仅占据一小部分。这一惊人的预测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未来的广泛讨论与深思。
当人类大脑受限于百亿神经元连接的生理极限时,神经网络模型已在参数规模上实现了百万倍的超越。这意味着,AI系统能够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量远远超过了人类大脑的能力范围,使得它们在许多领域都能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
马斯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已经能够在许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的能力。从自动驾驶汽车到人形机器人,从智能语音助手到复杂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当机器智能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水平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如马斯克所言,我们希望这些高度智能的电脑能对我们友好,但这更多是一种美好的祈愿。人工智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发展它们,正如我们教养一个天才儿童一样,需要倾注心血与智慧。我们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与伦理道德,避免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怪物”。
回到施一公教授的演讲,他提到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宇宙中真正存在的部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远远不够深入,其潜在的风险与机遇也尚未完全显露。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探索与认知,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而不是成为我们的负担。
综上所述,施一公与马斯克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两个重要的思考方向: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与脆弱,但同时也要珍视我们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确保其发展符合人类的利益与价值观。在探索宇宙奥秘与人类智能未来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严谨的态度,不断前行,以智慧之光照亮未知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