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成都市恐艾中心的恐友,有一部分是发生过高危行为的恐友,有一部分是没有发生高危行为的恐友,如果说发生高危行为的恐友有恐惧还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生高危行为的恐友也会恐惧呢?很多看似生活中平常的生活事件,平常的行为方式都会引起他们的焦虑害怕呢?
明知并未发生高危行为,但止不住的焦虑担心害怕
在和恐友的日常沟通交流中会发现不少人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性行为而开始出现担心,焦虑,继而在网络的搜寻中出现恐惧。在了解学习了艾滋病知识之后,还是无法从恐惧中摆脱出来。有人带了套的,会担心安全套是否脱离,是否破裂;有人安全套完整的,又会担心过程中,手是否接触体液;接吻的又感觉自己有口腔炎症、出血溃疡等等,总之找到各种理由似乎要证明对方不确定的艾滋病病毒总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自己体内。还有很多恐友经过检测阴性还是不放心,不停地在网上询问,但是结果就是越问越恐惧。
缺少专业指导,反复问询,纠结于自己的行为
对于这一类恐友,内心深处常常是此类性行为背后暗含的某些想法,为什么在与配偶、女友发生性关系的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有恐惧焦虑的情绪出现呢?为什么恐友常常都会是在会所、约炮、婚外情的时候开始出现的恐惧呢?因为在这一类的关系当中,双方是缺乏了解和信任的,而从事性工作者的人群因为会频繁的与各种人发生性关系,得病的几率更大。现代社会对于这类的交友形式和性关系更开放和简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是缺乏基本的了解和信任,之后的焦虑担心和恐惧也是非常容易出现的。
减少和非固定性伴侣的性关系,坚持使用安全套
不少恐友都在网上学习了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于如何感染,感染方式都很清楚,有的甚至还学习了更为专业的知识,但是最为重要的关于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却不太重视,减少和非固定性伴侣的性关系,坚持使用安全套尤为重要,国际上提出的预防艾滋病的ABC方法即A(abstinence)-节欲、B(be faithful)-忠诚性伴侣、C(condom)-安全套,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手段。
成都市恐艾干预中心郭老师在这里提示,尽管现代社会对于婚前、婚外性行为、约炮、一夜情等性行为已经变得更加宽容,没有了更多的道德评判和谴责,但是作为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有自身的成长经历和价值标准,有个人的人格特质,如果个体做出了是与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不符的行为,就会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羞耻感,这样的感受加之不准确的艾滋病知识,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更难于消除,个性特质中本来就易焦虑的人,会因此而陷入无法摆脱的恐惧中,因为躯体的疾病是容易检查和治疗的,但内心的挣扎与愧疚,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却不容易被察觉和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