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的箭与毒:为何毒箭并不常见?

兜兜爱读书 2025-01-30 21:31:03

Hello,大家好,我是兜兜,开始阅读前点点“关注”,我会持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奇葩故事,感谢支持!

在小说或演义里,我们常常看到一种场景:主角被一支毒箭射中,即便箭并未直接射中要害,但毒性一发作,主角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这种手段,往往被描绘为一种阴险狡诈、为正义人士所不齿的招数。然而,在真实的历史战场上,这种看似效果极佳的手段却并不常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金属打造的箭头,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一个不小的创口。如果这个创口切割到了动脉,那基本上就是瞬间致命;即便没那么幸运,刺穿了心、肝、脾、肺、肾等重要器官,也可能导致内出血,很快死亡。就算一时半会儿没死,箭头上的大量细菌也会让伤口迅速恶化,化脓感染,最终夺去生命。

有人或许会想:“那我赶紧把箭头拔出来,不就没事了吗?”没错,取出箭头确实是保住性命的关键一步。但问题在于,如果箭头射中了躯干部位,那拔出来可就是件极其危险的事儿了。拔箭的时候,很可能会对伤口造成更大的二次损伤,让创口变得又宽又复杂,而且短时间内出血会更加严重。

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在走钢丝,稍微一不留神,就可能当场血溅五步。所以,在古代军队里,拔箭这种活儿都是交给心理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老兵来干的。因为要是你手一抖,那血能喷出好几丈远,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

好了,即便你成功把箭头从伤口里取出来了,也别以为就万事大吉了。拔箭头的过程难免会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这点大家都清楚。古人虽然不晓得无菌这回事儿,但他们也知道得给伤口消消毒。不过,他们的消毒手法跟咱们现在可差远了。

他们通常就是抹点金疮药,或者找块烧红的铁块往伤口上一烙,看到血不流了就算完事儿。然后随便包扎一下,接下来就只能看老天爷的意思了。要是伤者体格健壮、抵抗力强,再加上营养跟得上,那兴许还能挺过去;可要是不行,那就只能听天由命,等着命运的安排了。

看完这些,你就能明白,一旦被箭射入躯干,致死率是多么的高。所以,上不上毒,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有人可能会说:“那我非要用毒药呢?”好吧,那我们再来分析分析。

慢性毒药我们就不说了,那威力还没箭本身大呢。我们来说说立即就能见效的致命毒药。在古代,这种毒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矿物毒药,比如魏晋时期的五石散;另一种就是毒物的毒液,比如蛇毒。

先聊聊矿物毒药。这种毒药,采集和运输起来都相当费劲。要是用它来作战,还得先磨成粉,射箭前得撒一把在箭头上。可万一这时候来阵大风,吹你一脸毒粉,那可就糟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我把毒粉兑水煮一大锅,把箭头扔里面泡着不就行了?”话是这么说,但有些毒物的挥发性可强了,一不小心就可能飘散到整个部队里。再说了,射个箭还得跑来跑去的,多费劲儿啊!

再来说说蛇毒。打个比方说吧,一支2000人的弓箭手部队,要装备20000发带蛇毒的箭。这需要干掉多少条毒蛇?又要用多少人工、耗费多少个工时才能提取出来足够的蛇毒?这简直就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当然,古人并不是时刻都保持着箭头的干净整洁,他们也有一些小妙招来增强箭头的杀伤力。比如,英国的长弓手在摆好阵型后,喜欢把箭插在地上,这样既方便随时取用,又能让箭头沾上地上的泥土、沙尘等,变得“脏”一些,也就更致命了。

因为这些杂质会增加箭头的杀伤力。而蒙古人则有个习惯,就是把箭头和燃烧后的马粪、牛粪放在一起。这些箭头通常都是已经使用过的,可能沾了血或者生了锈。在古代,箭可不是一次性用品,他们非常珍惜每一支箭。这些处理过的箭头,只有等到有空的时候才会被重新安装到箭杆上,战时再拿出来使用。

其实,古人之所以不用毒药箭,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战争的成本和效益。制作毒箭需要额外的材料、人工和时间成本。

而在古代战争中,资源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你花费大量的资源去制作毒箭,可能还不如多造一些普通的箭来得实惠。因为普通的箭就已经足够致命了,再加上毒药的加成,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必要。

另外,使用毒箭还可能引发一些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在古代社会中,战争虽然残酷,但也有着一定的规则和道德约束。使用毒箭这种阴险狡诈的手段,很可能会被对方视为不道德、不正义的行为。从而引发更激烈的报复和冲突。这对于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不愿意看到的。

综上所述,古代弓箭部队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使用毒药箭。他们明白,箭本身的威力已经足够强大,足以致命,因此再添加毒药并无太大必要。

此外,制作毒箭不仅需要额外的花费,还会耗费更多时间,甚至可能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因此,他们选择了更为实用、经济的方式来运用弓箭这一武器。这充分展现了古人在战争中的智慧与策略。

看完文章的您有何感想呢?

快到评论区来分享吧!

期待在评论区看到您的精彩留言!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