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家政策导向
2023年以来,在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指引下,国家各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通过指导装机规模、持续加强行业规范引导、加强行业统筹谋划、制定行业标准、提供财政补贴与政策优惠、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等举措,优化产业发展,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太阳能电池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太阳能电池行业总体情况
(一)太阳能电池供给情况
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于2005年左右受欧洲市场需求拉动起步,在市场和政策的驱动下,太阳能电池的技术要求不断提升,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已成为全球光伏电池的主要生产国,自2011年以来太阳能电池产量在全球所占份额持续保持在60%以上。进入2024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5月,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3778.0万千瓦,同比增长22.8%,较2023年同期回落30.8个百分点。
图1 2018年-2024年5月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情况
(二)太阳能电池出口情况
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光伏主材出口出现“量增价减”现象,主要是因为全球范围内的光伏产品出现了一波持续时间颇长的“降价潮”。2024年1-5月,太阳能电池出口量达29.0亿个,同比增长22.8%,较2023年同期回落25.4个百分点;出口金额达1047.5亿元,同比下滑30.9%,较2023年同期回落54.5个百分点。
二、企业一体化发展情况
2023年,多家千亿市值光伏龙头宣布产能扩张计划,强调通过优化各环节产能布局与配比,来提高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进而提升整体盈利能力的目标。目前,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三家厂商的产业链布局围绕硅片、电池、组件三个环节,并参股上游硅料厂,另一家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则布局了硅料到组件的四个主要环节。新势力厂商代表弘元绿能布局了多个环节,在光伏设备和硅片业务的基础上,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其业务已经覆盖设备、工业硅、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和电站等环节,成为光伏行业链条最长的光伏企业之一。
通威股份主要布局硅料、电池、组件三个环节,但也有关联密切的硅片代工厂。依托自身在硅料和电池片环节的领先地位,持续向上下游拓展。工业硅为多晶硅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为进一步提高原材料保供能力,通威股份在包头市达茂旗和广元市苍溪县分别规划建设30万吨和40万吨工业硅项目;硅片方面,除和天合合作的硅片产能外,通威股份拟在乐山市五通桥区和乐山市峨眉山市各投资建设16GW拉棒切片项目等,公司包括通合新能源在内的硅片产能及规划产能将达到47GW,将和多晶硅产能形成一致配套,进一步扩大垂直一体化产业范围。
三、行业内重点企业技术情况
近年来,通威股份坚持TOPCon、HJT、XBC和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在内的先进电池技术路线发展的多线并举,对光伏行业内主流的TOPCon和HJT、XBC技术,乃至代表“未来技术”的钙钛矿等路线都进行了研发与测试。目前,通威股份拥有两个产品路线,一是HJT组件,命名为THC。另一个是TNC,即TOPCon系列组件。
TOPCon电池技术因制备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LPCVD、PECVD、PVD等细分路线,目前产业化方向主要以PECVD和LPCVD为主。2021年,通威成功开发出行业首条大尺寸PECVD Poly沉积技术路线,创新填补了行业管式PE-Tox&Poly技术空白。通威参与主导的管式PECVD技术也两次荣登PIP(Progress in Photovoltaics)杂志封面文章,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认可与转载。与此同时,该公司率先于2022年在行业内实现了该路线的规模量产。2023年,通威同时自主研发首个针对TOPCon量产的PECVD poly路线和行业首条大尺寸铜互联(THL)技术,并建设了新型电池、组件行业主流技术中试线等。
2024年5月29日,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表示,通威自主研发的HJT、TNC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再度刷新世界纪录。其中,THC210高效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65.18瓦,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4.63%;通威自主研发的TNC210高效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到743.2瓦,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3.93%。通威股份是目前TOPCon和HJT组件功率全球纪录的创造者,产线效率、良率、非硅成本等指标全面领先。
从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评选的《2023年度光伏行业创新成果推介目录》来看,通威股份“高效硅钝化接触太阳电池(TNC)技术“以行业首创性与技术领先性成功入选,并成为行业内唯一入选的TOPCon电池技术。
四、行业面临的国际形势
(一)欧洲全力支持本土太阳能制造业发展 减少对华依赖
2024年4月15日,欧盟委员会、23个成员国和欧洲太阳能制造委员会等签署《欧洲太阳能宪章》,全力支持欧洲本土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业。2024年5月27日,欧盟理事会正式通过《净零工业法案》(NZIA),欧盟希望加强其清洁能源制造业。《净零工业法案》是欧盟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关键部分,旨在确保到2030年欧盟至少40%的包括风力涡轮机、电池、热泵、太阳能电池板、可再生氢等在内的清洁技术需求在欧洲本土制造,以帮助欧洲相关设备的制造业能够更有效地与美国和中国厂商开展竞争。
欧盟能源总司数据显示,太阳能光伏是欧盟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领域,2023年安装量达到56GW。然而,目前欧盟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中有97%来自中国。《欧洲太阳能宪章》及《净零工业法案》的实施,预示着欧盟将采取措施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通过支持本土制造业和采用非价格标准来促进高质量产品的市场发展。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统计,2023年欧洲是中国光伏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42%。若欧洲本土制造比例提升至40%,中国太阳能电池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净零工业法案》的通过或将改变欧洲可再生能源项目招投标主要依据价格的局面,引入非价格指标作为评估标准,中国光伏产品将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
(二)美国对华太阳能电池进口关税征收翻倍 筑高成本壁垒
2024年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发布301调查4周年审查报告,并发布对中国301关税行动声明,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加征关税,将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的关税税率从25%提高到50%。对光伏电池大幅加征关税的措施将于8月1日生效。希望能通过制造成本壁垒,来削弱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我国光伏企业需重点关注美国针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双反“调查。受”双反“影响,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主要通过东南亚基地产能。2022年3月,美国商务部开启对东南亚光伏的“反规避调查”。不过3个月后,即6月6日,美国白宫宣布对从东南亚四国,包括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采购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的进口关税豁免,豁免条款包括使用非中国硅片或至少四种中国境外产太阳能部件(银浆、铝边框、玻璃、背板、EVA板、接线盒)。2024年4月24日,包括First Solar、Meyer Burger、REC Silicon等在内的美国光伏制造商向USITC和商务部提交申请,对东南亚四国光伏电池组件进行双反调查。按照规定,USITC应在45天以内(6月8日)做出损害裁决。至2024年6月6日,东南亚四国的反规避豁免期即将结束,若USITC确认有损害事实将启动新一轮针对东南亚的“双反”调查。对我国太阳能电池美国板块业务带来较大影响。
第三节 光伏发电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光伏发电行业总体情况
(一)太阳能发电量情况
在双碳目标下,政策、产业、企业等多方合力,我国太阳能发电领域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2024年,太阳能发电增速保持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太阳能发电累计完成发电量达149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3%,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9.6个百分点。从占发电量比重来看,2024年1-5月,全国太阳能发电量占发电量的比重为4.1%,增速较2023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太阳能发电装机情况
近年来,全球天然气、原油、动力煤等化石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不断显现,在应对能源危机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双重驱动下,能源结构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光伏产业由于其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等优势,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此外,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光伏产品的量产技术逐渐进步和成熟,光伏产品性能稳步提升、生产成本不断下降,持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不断提升光伏发电的竞争力,为光伏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光伏发电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1-5月,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69098.0万千瓦,同比增长52.2%。
2018年,受“531光伏政策”影响,国内光伏新增装机上升势头停滞,并迎来两年低谷期。2019年年度补贴政策出台时间较晚,不少项目年底前无法并网,再加上补贴拖欠导致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下降等原因,致使最终并网量大幅缩水。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全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提升。当中国在2020年度明确提出“双碳”目标之后,光伏产业作为主力军之一将直接受益于政策推动,其需求端也进入新一轮的强周期。2022年以来,全国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2023年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超过2亿千瓦,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2024年以来,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1-5月光伏新增装机7915万千瓦,同比增长29.3%。
二、行业重点区域分析
(一)山东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山东省充分利用潍坊、滨州、东营等市盐碱滩涂地和济宁、泰安、菏泽、枣庄等市采煤沉陷区,重点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千万千瓦级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2024年,山东省光伏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24年5月,山东省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242万千瓦。
从光伏装机构成情况来看,以2019年为分界线,2019年之前,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装机容量差距较小。从2019年开始山东省分布式光伏装机超越集中式光伏,成为山东光伏装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3月,山东省集中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为1669.1万千瓦,较2023年末增加75.4万千瓦,较2023年同期增加435.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4346.4万千瓦,较2023年末增加247.6万千瓦,较2023年同期增加1877.0万千瓦。从当前装机水平来看,山东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光伏发展大省。
(二)山东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趋势
2024年5月1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通知》。其中,《要素保障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两个计划涉及到山东新能源发展计划、政策相关规定。
《要素保障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5年)》指出,要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量指标统筹配给政策。对光伏发电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项目,建成投用后形成的能源增量全部留给所在市,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各市能耗双控考核范围。优化海上光伏储能配置,2025年年底前建成并网的海上光伏项目,免于配置储能设施。
《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集散并举发展光伏。以海上光伏、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大型基地为重点,加快探索海上光伏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鲁北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国家第三批风光基地项目建成并网。推广德州齐河、临沂沂水、潍坊诸城等一批试点县的成熟开发模式,持续推动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2024年,光伏装机达到6400万千瓦左右,2025年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此次计划重点指出集散并举发展光伏,未来山东省光伏发展重点逐步向集中式发展,但对于中东部省份来说,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发展受土地制约明显,所以山东省正积极探索海上光伏项目的发展。此次文件明确也进一步提出了优化海上光伏储能配置的政策,未来山东光伏市场将迎来持续扩容。
第四节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平价应用趋势愈发明显
近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已与当地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相当,实现“平价上网”,但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相比传统能源供电稳定性更弱,容易对电网形成冲击,需配备储能系统、提升电网灵活性来解决新能源消纳压力,而这也间接提升了新能源电源应用成本。对此,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消纳问题,通过加快顶层政策设计、加大地方电网投资、实施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措施,逐步构建、完善符合我国未来所需的新型电力系统及新能源电力现货交易市场。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加快,叠加光储产业链不断技术突破、内驱降本,光伏平价应用有望加速实现,进而持续刺激终端潜在装机需求。
二、新技术研发探索仍将贯穿行业发展始终
2023年,光伏产业链进入了以N型电池技术为核心的产能扩张周期,其中TOPCon技术路线依靠更高的性价比、成熟的产业链配套等优势,率先进入规模量产元年。据InfoLinkConsulting预计,2024年TOPCon市占率将达到70%,TOPCon技术已成为市场主流。但同时也应注意到,2023年HJT、XBC技术也各自在成本及工艺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能规模也有可观增长,并凭借差异化竞争优势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前沿技术如钙钛矿及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纪录也不断刷新。立足光伏产业持续降低度电成本的本质追求,新技术研发探索仍将贯穿行业发展始终。
三、产业链各环节或将逐步进入新一轮供需平衡
自2022年底以来,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在供给集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显著下行,光伏组件中标价格2023年底较年初下降超过40%,跌破1元/W,产业链各环节已开始有部分企业暂停或放缓新项目投资。面对行业投资过热、盲目扩张、消纳不力、利用率低等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明确“2024年全行业首要任务是确保光伏产业稳定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则判断“2024年产业大概率将继续深化调整态势,部分落后产能和竞争力不足的产品或将逐渐淘汰,具有技术优势的产能将更具竞争优势”,光伏行业或将逐步进入新一轮供需平衡。随着行业分化开启,优胜劣汰将加速进行,落后产能面临逐步出清,而头部企业凭借多年来对光伏产业周期的深刻理解、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已在供应链管理、现金流管理、成本管控、研发储备、品牌建设、市场渠道和客户服务等诸多方面建立了综合竞争优势,有望在在本轮行业洗牌后进一步扩大经营优势,巩固市场份额。
第五节 行业风险分析
一、价格下跌风险
碳中和背景下,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在2022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维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产业链价格的快速下跌使得产业链普遍面临一定程度的盈利压力。2024年4月,分布式项目组件价格、集中式电站组件招投标价格均出现松动,在4月12日华电集团光伏组件项目集采开标中,最低报价已低至0.76元/瓦,再次创下新低,也对市场均价形成冲击。此外,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大厂也在4月中旬纷纷下调了产品价格,降幅在1-2分/W。目前组件一线厂家仍坚守0.88元人民币的底线交付水平,中后段则仍有低于成本线的交付价格。预计5月的价格较难维持原先价位水平,部分组件厂家规划减产五月份排产来控制价格跌势。光伏产业再次出现全链降价,对光伏制造企业经营形成极大压力。
二、政策风险
对于我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来说,印度、土耳其都是重要目的地,是我国电池片出口第一、二大国。3月以来,土耳其、印度这两个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国均作出加征关税决议,进一步筑高贸易壁垒。3月14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通报,决定继续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用EVA胶膜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其中涉案生产商常州斯威克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征税标准为590美元/公吨,中国其他生产商为897美元/公吨,该通报自公报之日起即生效。土耳其贸易部则于3月19日发布公告,裁定对原产于中国并经由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克罗地亚及约旦五国出口至土耳其的光伏电池组件和太阳能电池板均征收25美元/平方米反倾销税。按该公告“自发布之日起七日后生效”的规定,这一关税措施目前已生效。我国光伏行业企业面临一定的贸易风险。
三、项目建设不达预期风险
光伏项目从立项到谈判、签约,再到购地、建厂房、购买设备,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在宏观经济下行,跨界企业业绩承压,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光伏企业项目延期与终止频发。2024年3月19日,聆达股份与海源复材两家上市企业发布公告,终止其规划的光伏电池项目。聆达股份的项目投资金额高达91.5亿元,海源复材的投资规模也达到80.23亿元。在此之前,山煤国际、向日葵、沐邦高科等企业纷纷宣布终止其签订的光伏制造项目。2023年至今,已经有21家企业,26个项目延期、终止,涉及投资金额1398.78亿元。行业企业面临一定的项目建设不达预期风险。
第六节 银行授信策略
2024年以来,我国光伏行业在高基数背景下整体增速放缓,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扩产周期后,硅料产能阶段性过剩局面显现,产业链进入价格下行通道;硅片环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产品技术发展路线较为明晰;受益于价格传导链路相对较长及需求支撑,中下游环节盈利水平边际改善,但不同环节供需错配显性,预计在国内政策的指导下产业布局将更为合理。产业链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刺激装机需求,叠加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大力推动,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高增长预期不变,我国未来仍将在终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头部企业凭借其较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实力以及议价能力规模优势将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建议银行将光伏行业列为适度支持类行业,总体信贷原则是“择优选择,适度支持,关注产业链,关注地方政策,关注出口”。积极关注产业技术迭代,加强与创投基金联动,满足产业股权融资需求。构建自身绿色金融循环体系,基于光伏的绿色产业属性,围绕资产投放、财富管理等需求,发行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绿色理财产品等,促进银行资金与资产的高效双向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