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897年的叶剑英元帅,以89岁的高龄于1896年10月逝世,可以说他的一生,走过了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与百废待兴,期间为共和国的兴盛存续做出了多项突出贡献,尤其是1976年他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结束了十年动荡时期。
而这期间,叶帅不仅是谋求改革那么简单,他还出手保护并解救了不少后辈,不失为一位极有魄力的长者,而这其中就包括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的胡耀邦同志。
1964年,胡耀邦请命前去陕西搞建设,这时候的的胡耀邦已经是中国共青团第一书记、八届中央委员,于是顺理成章地出任了西北局第二书记以及陕西省省委书记。
虽说按照职位来说,胡耀邦在陕西算得上“一把手”了,但胡耀邦在陕西的工作并不顺利,期间多有曲折,并且据他事后回忆,这期间若不是得叶帅解救,恐怕就陷在泥潭里出不来了,甚至有性命之虞。
当时叶帅来到陕西后,对胡耀邦的情况很是关心,而胡耀邦这边也是有苦说不出,直言自己已经连写六份检讨,可次次都不通过,叶帅叹气:“你在旧社会吃的饭少了,斗不过他们的”!
那么,当时已经身为陕西省省委书记位高权重的胡耀邦,为何会遭遇连写六次检讨都不过关的窘境,叶帅又是如何搭救他的?
胡耀邦为何连写六次检讨
虽说当年胡耀邦已经是名义上的陕西省一把手,但正值动荡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而也正如叶帅所言,当时的胡耀邦还缺少一些政治上的迂回与弹性,这才陷于困境。
胡耀邦是湖南浏阳人,生于1915年,他15岁那年加入共青团,又在同年的8月入了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华北野战军第一团的政治部主任、冀热辽军区代理政治部主任等职,指挥过太原战役、宝役战役等等,参与过的战役大大小小也有几十上百场。
他无疑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而他本人则出生在一个极其贫苦的家庭中,读书不多,只上过几天的初中,但他本人很爱读书,马克思、列宁等共产主义先驱的著作他如数家珍,也读过诸如《史记》、《论语》等脍炙人口的传统著作。
现代人了解胡耀邦主要是通过他对改革开放的巨大贡献,而这也侧面指出,胡耀邦本身就是一个锐意进取的人。
1936年红军东征时,胡耀邦跟随红军,做了征兵队与给养队的队长,负责后勤工作,他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做了相当多的实事,比如挨家挨户宣传革命思想,并且他做事相当活脱,为了使不大识字的百姓了解革命思想,他还现编了不少顺口溜,搞了些文艺汇演。
1964年他到陕西之后,先是认真研究了陕西的民风民情,发现当时的陕西连续几年的粮食产量都在80亿斤,不上不下,总产量甚至还不如当时人口稀少的西藏,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基本都处在难以自给的情况下,更别说扩大生产了。
胡耀邦认为,想要建设好陕西,第一要做的就是抓好农业生产,只有这样其他建设活动才能稳步推进,于是他提出了详细切实的方针:关中地区土壤相对肥沃,所以一边大搞粮食生产,一边还要多种棉花;陕南与陕北没那么平坦土地,但畜牧业与林业还有一些经济作物搞得不错,这两个地方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再搞搞土特产、畜牧养殖就行了。
他赴任陕西已是年底,天寒地冻,但次年2月天一开始转暖,他就开始进行视察工作,打算抓住农业生产的窗口期,他于1965年2月5日起开始下乡调研,八天多的时间,他先后视察走访了宁陕、汉阴、白河、安康等7个县。
在最后的干部会议讲话上,他指出要“政治思想上放宽一些,领导生产方面也放宽一些,经济政策上则要灵活一些,不要太死。”
这话现在听起来显然没问题,但在当时阶级斗争运动过热的前提下,胡耀邦的话反而有些和某些领导人“对着干”,而之后他还提出了“四个一律”,认为要从轻处理一些犯错的干部,重心搞到工作上,而这进一步激怒了一些人。
于是,相关的指责和投诉信多如雪片,胡耀邦一时陷入为千夫所指的困境,而这也有了之后他一连写六份检讨的经历,但事情还远没这么简单。
陕西呆了200多天,100多天在挨批评
当时胡耀邦是西北局第一书记,而当他发表完相关言论,认为应当暂时将各种斗争活动放到一边,从宽处理、主抓生产时,却触怒了部分领导,加上当时陕西连年的斗争活动的历史惯性,胡耀邦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
西北局第一书记连忙给正在汉中进行走访调研的他打了电话,告知他这样可能多有不妥。
而到了之后,随着胡耀邦言论的发酵,西北局第一书记又多次写信给他,告诫他这个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最好及时收手,否则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后果。
在2月28日的省委书记处会议上,胡耀邦不得不公开做检讨,指出自己的想法缺少思考和分析,具有片面性,虽然当时的西北局口头上原谅了胡耀邦,认为他只要知错能改就好,但现实是,虽然胡耀邦名义上是陕西的一把手,但政治上,他只是西北局的第二书记,第一书记还是他的领导。
并且即便不考虑这些问题,他当时已经成了众人攻击指摘的对象,公上的一份检讨和会后的一次发言,并不能让针对他的人松口,他们认为胡耀邦是在“唱反调”,于是之后胡耀邦不得不一次再一次地做检讨、指出自己先前言论中的不当之处。
但另一边,胡耀邦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西北局和某些领导人是要拿他当做一个反面典型,通过“整”他来立威,这使得当时的胡耀邦相当苦闷,当时他曾和当时也在陕西的杨尚昆倒苦水,表示自己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西北局会这么小题大做。
而这也只是开始,之后便是各种检讨、各种公开认错等等,胡耀邦在陕西呆了只有不到一年,他是54年11月30日到的陕西,65年6月离开的陕西,而这期间他显然不得安生,只工作了99天,剩下的100多天都在挨批、认错、写检讨。
甚至于他当时针对陕西不同区域不同特点而提出的生产计划,也遭到了批评,西北局第一书记认为,若是像胡耀邦说的那样两只手都搞粮食生产,还怎么腾出手来搞阶级斗争?
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压力过大,且坚持工作,胡耀邦很快就病了,但也还好最后叶帅来了。
叶帅如何搭救胡耀邦?
叶帅在抗战期间就对胡耀邦有所耳闻,而1941年在延安时,叶帅亲自见到了胡耀邦,胡耀邦做事极有条理,思路清晰且从不轻易冤枉一个好人,给叶帅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印象。
而当时的胡耀邦,常常忧思过度,整夜无法安睡,而他本身又一心扑在工作上,不休息、没有节假日,他又想不通自己是打算做实事,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写检讨、挨批评,于是他患上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简单来说,就是有部分脑组织出血了,并且出血面积有扩大的风险,医生严正告诫他,要是再不注意,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但另外一边,针对胡耀邦的攻势却没有止歇,反而愈演愈烈,他最后直接住进了医院,但虽然住了院,那边却又要求他写检讨,可连写了六次都不行。
这时候叶帅正好和张爱萍等去陕西视察工作,听闻了胡耀邦的事情,对胡耀邦的事十分上心,而在西北局与陕西省委组织的接风席上,与叶帅不谋而合的张爱萍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一来,就看到这陕西的麦子长势十分喜人,但另一边耀邦却瘦了,正所谓瘦耀邦而肥陕西嘛,耀邦于陕西有功啊!”
这表面上是在夸胡耀邦在陕西的工作做得好,但却也是在给现场的上定个调,现场一时间静得落针可闻,而胡耀邦这边,在席会后被叶帅叫住。
“我听说,这个地方现在在‘整人’啊?”叶帅问道,胡耀邦叹了口气回道:“您不说,我还不敢讲呢,我这边连写了六份检讨了,可次次都不过关!”
叶帅叹了口气:“老弟啊,你啊在旧社会吃得饭少了,你怎么能斗得过他们呢?和我回北京治病吧!”
胡耀邦则表示,自己实在走不脱,叶帅这边也不着急,他知道这是胡耀邦想彻底把这事说清、解决,再继续搞陕西的生产,但最终还是成功劝说胡耀邦请了假。
于是,6月20日这天,胡耀邦送行即将回京的叶帅时,叶帅又一次叫住了胡耀邦,表示有事要和他谈,而这边胡耀邦刚上了飞机,叶帅就命人关上了舱门。
胡耀邦有些犹豫,叶帅却是大手一挥:“我不管你这些,回北京治病最重要!”
于是,胡耀邦被叶帅成功解救了,而陕西这边的糊涂账,最后也不了了之。
总结
胡耀邦工作认真刻苦,叶帅则对后辈关照有加,最终得以解救胡耀邦。
参考文献:[1]白磊.1965年胡耀邦陕西检讨始末[J].炎黄春秋,2016,(06)
[2]唐非.胡耀邦主陕纠“左”[J].百年潮,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