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上李水库大坝,省级文物,建于1924年,岛内最古老的水库之一

厦门所见所闻 2025-04-25 10:14:13

在厦门岛东南隅的东坪山褶皱间,一座由花岗岩垒砌的弧形大坝静卧于群山环抱之中。

这座始建于1924年的上李水库大坝,既是厦门现代城市文明的启蒙者,也是近代工业遗产保护的典范。

当游人漫步于堤顶,看碧水倒映着九霄云色,听松涛与历史回响交织,便能触摸到这座海岛城市跨越世纪的民生记忆与技术革新。

一、地理坐标:山水之间的工业史诗

上李水库位于厦门市思明区龙虎山路866号,北倚御屏山(西姑岭),南接东坪山与黄厝岭,三面青山如屏风环抱,形成天然蓄水盆地。

作为鼓浪屿-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其选址暗合中国传统风水智慧——背山面海、藏风聚气,又巧妙融合了近代工程学的科学考量。

水脉网络:

大坝拦截西姑溪与黄厝溪上游径流,形成7.2万平方米水域,最大蓄水量127.2万立方米,相当于为每平方公里土地储备了1.2万吨生命之源。

生态基底:

周边分布着200余种维管植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蕨,以及白腰雨燕、红嘴蓝鹊等30余种野生动物栖息地,构成微型生态链。

二、营造法式:钢与石的世纪对话

这座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的大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拱坝之一,其建造过程堪称近代工业文明的活态标本。

结构美学:

全长300米的弧形堤坝以花岗岩条石砌筑,坝顶宽3米,最大坝高40米,坝体内部嵌入236根直径30厘米的德国产钢筋混凝土骨架。

坝底钢质水闸重达18吨,闸门开启时激起的环状波纹能持续荡漾12分钟。

技术细节:

引水渠采用“之”字形折线设计,既降低水流落差又减少冲刷;

坝体设置12个泄洪孔,每个孔洞直径1.5米,暴雨时可形成蔚为壮观的珠帘瀑布。

1926年安装的德国制立式离心泵,至今仍能在博物馆见到其铸铁叶轮。

三、民生图景:从“船仔水”到甘霖

这座大坝的诞生,改写了厦门岛“担水巷里挑日月”的历史。

饮水革命:

1927年通水时,日均供水量达3610吨,水质经德国检测评为“东亚第一”,彻底终结了市民饮用九龙江船运水的历史。

当时每担水价仅0.53银元,比挑水贩便宜40%。

城市脉动:

供水管网延伸至鼓浪屿与厦门港,停泊的商船可加装“甘露号”运水船补给。

1930年代,每年30万银元的船舶加水收入,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时空烙印:镌刻在石头上的记忆

大坝的每一道凿痕都诉说着时代风云。

华侨印记:

黄奕住、黄世金等华侨实业家将南洋建筑技艺融入工程,坝体护栏的茛苕叶纹样与闽南灰塑工艺相映成趣。

1925年发行的嵌图股票,将大坝全景与股票代码巧妙融合,成为金融史与工程史的双重见证。

抗战记忆:

1938年日寇侵占时,大坝守军用炸药破坏东侧引水闸,留下直径2米的爆破凹痕。

2016年修缮时出土的日军军刀与工兵铲,现陈列于厦门市博物馆。

五、新生之路:从水利枢纽到城市客厅

2016年列入市级文保单位后,大坝开启文化重生之旅。

空间再造:

拆除混凝土护坡,恢复自然驳岸;铺设2公里环湖木栈道,串联望湖塔、湿地观鸟台等6处观景节点。

春日野餐草坪可容纳3000人,秋日芦苇荡成为摄影圣地。

数字活化:

AR技术复原1926年通水庆典场景,游客扫码可见黄奕住剪彩、市民捧水欢呼的虚实交融画面;声光装置将水闸启闭声波转化为《鼓浪屿之波》旋律。

六、游览指南

- 核心景观

大坝主体:晨昏时分光影最佳,可拍摄倒影长廊

望湖塔:登顶俯瞰“三山抱玉湖”全景

工业遗迹区:陈列西门子原始图纸与施工工具

- 联游路线

林海线步道:从万石沧海观景台下行1.2公里可达

植物园东门:串联网红打卡点雨林世界与多肉植物区

曾厝垵:驾车8分钟体验渔村烟火气

- 最佳时节

3-4月:桃花、樱花与湖面晨雾构成水墨画卷

9-10月:三角梅花海与金色芦苇形成色彩交响

结语

这座用花岗岩书写的水利史诗,既是华侨报国的物质载体,也是城市记忆的基因库。

当游人驻足于中英文奠基石前,或是在AR重现的光影中穿行,便能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和鸣——那是闽南工匠的錾刻声、德国工程师的图纸翻动声,与当代都市的欢笑声共同谱写的城市交响。

0 阅读:5

厦门所见所闻

简介:游弋字里行间,尽数人间百味。专注厦门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