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当年忍辱负重,自费训练,如今郑钦文也走了前辈李娜的路

胜晨聊历史故事 2025-03-15 10:01:11

在中国体育圈,网球算是一个异类,因为网球不像乒乓球、跳水那样有系统的国家培养模式,网球更多的依赖的是个人奋斗。李娜,著名的网球运动员,她曾经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靠着单飞闯出了一条血路。

而如今,郑钦文也走上了同样的道路,重演了一场网球世界的前辈剧本。那么为什么网球要走单飞这条路呢?郑钦文又有怎样的考虑呢?

一、李娜,挣脱束缚,闯自己的路

李娜的成长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励志片,她最早是在国家体制内训练,确实受到了专业培养,但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因为那时候运动员的收入和资源是由国家掌控的,个人的自由度极低,想要参赛?得申请。想要换教练?得审批。

甚至比赛奖金,自己也拿不到多少,得上交大部分给国家队。但这种模式在乒乓球、跳水等项目里没啥问题,毕竟这些项目是国家级的王牌,统一管理效率特别高,从得奖的多少也看得出来。

但网球是个国际化的竞技项目,这个项目的国外选手基本上都是个人团队在运作,所以李娜在这种体制下,逐渐感到了不适应。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她下定决心,选择单飞,也就是退出国家队,自己找教练、找团队,所有开销自理,所有奖金自己承担,当然,也得自己承受一切失败的后果。

这一步,等于是自费创业,她要自己承担训练、比赛、教练等各种费用,而网球是一项极烧钱的运动,没有强大经济支持,根本撑不下去。为了减少开支,她和丈夫姜山组成夫妻档团队,姜山当教练,既省钱,又能随时调整战术。

单飞之后,她的比赛成绩明显提升,2011年,她成为亚洲首位大满贯单打冠军,震撼整个网球世界。2014年,她再夺澳网冠军,世界排名来到第二,创造了亚洲女网的最高纪录。李娜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荣誉,还直接影响了中国网球的发展。

她证明了中国球员,完全可以在国际赛场上靠个人团队打出一片天。李娜作为前辈,也给网球的后辈打造出了另外一条道路,那么后来的郑钦文走的是哪一条路呢?

二、走前辈的路,吃前辈的苦

时间来到2024年,郑钦文的名字在网球项目已经越来越响,她是目前中国女网最具潜力的球员之一,已经闯进了世界前20,被认为是“下一个李娜。但和李娜一样,她在成长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个人发展和国家管理方面的矛盾。

郑钦文小时候在湖北学网球,后来去了北京,进入国家队体系,但她的家庭和教练都清楚,如果想冲击世界级水平,单靠国家队的训练是不够的,她必须有更高水平的教练和团队。于是,她在青少年时期就去了西班牙,进入更成熟的训练体系。

她的成长速度极快,19岁就打进了法网16强,20岁时进入美网8强,21岁时世界排名突破前20,看似风光的背后,她其实也经历了不小的争议。

2023年底,郑钦文突然更换教练,换成了与李娜昔日团队关系密切的佩佩·伊梅尔,这引发了不少讨论,因为这意味着她完全走向职业化,彻底远离国家队体系。这和当年的李娜很相似,都是自己花钱,自己承担风险,目标就是冲击世界级巅峰。

当然,选择这条路也意味着——她得自己负担所有的训练、团队、参赛等开销,而这些开支,普通人可能想象不到。网球是一项特别烧钱的运动,排名越高,花的钱越多,从机票、住宿到教练团队,一个顶级球员一年花费可能在百万美元级别。

但郑钦文没有回头,她坚定地继续这条职业化道路,2024赛季,她的表现越来越稳定,冲击世界前10也变得可能。她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李娜模式”,依然是中国网球最现实的出路。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网球,为什么必须“单飞”才有未来?

三、深层结构方面的冲突

李娜、郑钦文的经历,其实揭示了一个问题:中国网球为什么必须“单飞”?原因很简单,网球是一项完全市场化的运动,和中国传统的举国体制不兼容。网球不像乒乓球、跳水,国际比赛少、对手也很弱,因为奥运会这种大项目,可以看一下,其他国家的参赛选手很多都是业余的。

而网球是全球化的运动,欧洲、美洲、澳洲的选手全是职业化团队,训练体系更先进,如果中国球员还靠国家队那种统一管理的模式,基本上很难竞争。

另外,职业网球选手需要自由选择教练、自由安排比赛日程、自由管理收入,在国家队模式下,这些权利都受到限制,所以顶级球员必须脱离体制,才能完全发挥潜力。像我们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育结构,就适合那些奥运金牌导向的项目,比如体操、跳水、举重。

但网球不同,它的商业价值极高,国家不可能像培养乒乓球选手那样,长期投入巨额资金支持每个球员,最终,球员必须靠自己赚钱、自己花钱,才能真正立足。打个比方也许大家就都知道了,中国足球。

结语:

如今,郑钦文已经完全进入单飞模式,她有足够的天赋,打法也符合现代网球趋势,身体条件更是极具优势(身高1米78,力量出色)。但她能否复制李娜的辉煌,还要看未来两年的表现。

网球世界变化很快,除了技术,还有心态、伤病、团队管理等多个因素影响。李娜能成功,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和自律能力,郑钦文目前还年轻,还需要更多大赛经验来历练自己。

但无论如何,她已经站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她的坚持,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在为中国网球探索更职业化的未来。李娜走过的路,如今郑钦文也在走,过去的艰难,依然存在,但她们用坚持,证明了“单飞”才是中国网球真正的希望。

参考:

郑钦文带火中国赛季,背后是中国网球22年磨一剑的坚持|新体谈

2024-10-12 来源:新京报

制造郑钦文:一个天才与一场家庭豪赌

2024-08-19 来源: 时代周报

“顶配”郑钦文的金牌底色: 2000万元成就亚洲第一人?

2024-08-05 来源:第一财经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