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阿姨,旅行16年花光70万,和三个儿女断绝来往,把百万房产送侄子···

第壹心理 2025-01-30 18:45:38
“我不是在养老,我是在过一种想要的生活。”当面对记者提问时,张阿姨正坐在自己的房车旁边,举手投足透露出的全是对生活的“松弛感”和无忧无虑的自由。她今年已经70岁了,其他老人在这个年纪不是腿脚不便留在家中,就是疾病缠身不能动弹。

而张阿姨开着一辆小小的房车游览五湖四海,迄今已经16年了,花了大约70万。16年前,她刚刚退休,前半生被家人安排和统治,让她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窒息和束缚。退休后,张阿姨立刻就像破茧的蝴蝶一般,张开了自己的翅膀。没有驾照就去考,没有车就去买。人生只要想开始行走,无论什么时候出发都不会晚。

一辆小小的面包车被阿姨改造得五脏俱全,不仅有干干净净的铺着碎花床单的小床,围着遮挡用的窗帘,车里还有专门定制的收纳柜,收藏着阿姨全部的“仪式感”。这些年,张阿姨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另一个博主的视频里,他们一起去到了美丽的香格里拉。看到巍峨壮阔的雪山,阿姨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看过了云南的雪山,她还要去看西藏的雪山,看大江大河,看各种各样普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看过的风景。这样的生活或许被人所艳羡,然而却不被阿姨的子女所理解,张阿姨也不需要自己的子女理解,干脆与三个儿女断绝了来往,并将名下一套价值百万的房产留给了对自己的不错的侄子。她说“未来她还会一直在路上,只要她还走得动,永远都会有下一站,永远都会有看不完的风景”。时间知觉的选择在很多人对于老年人刻板印象或者对于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的畅想中,都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能做的最剧烈的运动也就是散散步,最好应当待在家里,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或织毛衣。

老年人的精神是麻木的、眼神是空虚迷茫的,似乎除此之外,他们不会有其他的精神寄托、也不会有新的人际拓展。上世纪9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Carstensen等人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的内容,老年期的个体,其社会活动的频率会显著下降,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最核心的一个就是老年人对于时间知觉的感知。简而言之,时间知觉就是人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一种预期,包括寿命长短、长短期目标、未来期望要做的事情等等。

年轻人通常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去做各种事情,他们的时间知觉是无限的,因此经常畅想未来,此时他们的社会行为就是未来导向。他们会阅读、练字、绘画、收集信息、体验新生活、为未来做准备。而老年人通常对自己的剩余时间持悲观态度,他们的时间知觉是有限的,社会行为是现在导向。他们倾向于去做一些短期内就能获得回报的事物,一些需要长期学习的知识性东西则被抛之脑后。

这样的时间知觉是通用的,即使是其他年龄段的个体,只要感觉到自己的时间有限,对于自己的社会行为和目标都会做出类似的判断。因此,我们总是看到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麻木,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寿命还剩余多久,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切长期而持续性的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包括维持人际关系在内。但也有很多乐于享受生活的人,对于时间知觉天生并不敏感,他们愿意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而不会杞人忧天自己还剩多少寿命。老年人自主性在一般的年轻人看来,老年人身上贴满了“固执”、“旧时代”、“虚弱”、“封建”、“过时”等等负面标签,在面对玩不明白手机,看不懂电脑的老年人时,他们总是带着属于年轻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对着老年人做出不容拒绝的安排和指令。

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老年人并不是一个精神空茫的躯壳,而是一个历经世事,有着丰富经验和人生阅历的长辈。心理学研究发现,自主性和老年人的自尊、生活满意度等等密切相关,甚至与老年群体的抑郁和死亡率都有着很大联系。因此,一味的为老年人安排好一切,大包大揽行动,不让他们参与其中,其实是并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

1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这样一条视频:一位七旬老人在街头表演杂技,他虽然头发花白,牙齿也缺了几颗,但精神仍然矍铄,将一辆自行车稳稳地顶在头上,引来围观者拍手叫好。据老人儿子说,父亲曾经靠着卖艺养大了四个孩子,现在孩子们都大了,现在在家闲不住,非要出来表演,我们也拦不住。评论区网友纷纷留言:“杂技对于老人家来说可能已经不是一份职业了,更是陪伴他走过一辈子人生的老伙计。”很多人都不理解,老年人已经受了一辈子苦,退休后为什么还是闲不住,总是要给自己找点事做?这些在年轻人看来“折腾”“无意义”的事,在老人眼里却是提高生活掌控感和自主性的标志。

社会角色的大转变根据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老年人面对社会角色的转变(退休、失业、孩子离家等等)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内在调节能力。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可能是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员工/老板,当他们的交际环境发生改变,那么旧的社会角色就会缺失,新的社会角色重新填补,这是每个老年人都需要面对的社会角色转变任务。

如果老年人无法完成转变,那么就会感觉自己生活空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感和迷茫感;如果老年人能够完成转变,就会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开始面对新生活的美好和挑战。同时,他们也会放下大多数的责任感,转而追求个人情感满足和自我价值。因此,在晚年生活中,个体可能会更关注家人的亲情、朋友的陪伴,以及那些能带来短期成就感和满足的活动。

罗伯特·弗罗斯特曾说:“幸福不是你拥有的,而是你选择的。”

我们常说青春不能被定义,其实除了青春,人的一生都不应该被困在条条框框之中,由他人去圈定范围。

朝霞可以美丽,夕阳的余晖也同样绚烂。愿老人们都能够在自由中绽放生命的光辉,真正享受生活,让生活在最后的阶段同样充满尊严和幸福。
0 阅读:0

第壹心理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