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秦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裴元绍谈历史 2023-12-02 08:49:19

近年来,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一批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统计,发现了截至今天,全国的戏曲剧种数量达到了348个。这些剧种涵盖了各个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剧种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时,我们会发现秦腔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秦腔,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陕西、甘肃地区。它最初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旋律。

秦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它的音乐伴奏通常由二弦、板胡、月琴、笛子等乐器组成,具有鲜明的西北特色。这些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为秦腔在中国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秦腔逐渐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它不仅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还逐渐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戏曲艺术。许多其他剧种都是在秦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是受到了秦腔的启发和影响。

关于起源

王绍猷《秦腔纪闻》的说法: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名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谓开山鼻祖,有屹然独立不可磨灭之价值。

根据王绍猷的《秦腔纪闻》所述,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的秦朝时期,并在汉、唐、元、明、清等朝代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体系。

也有说早期的秦腔,又名西秦腔、梆子腔,源于西周的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流传于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中,以贾平凹故乡棣花街为原型,通过一个叫清风街的地方近二十年来的衍变和街上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小说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其中《三滴血》是秦腔的一部经典剧目,它以秦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秦腔是古都西京最为知名的地方戏曲之一,其唱腔豪迈刚烈、节奏明快,善于表达悲壮激昂的感情,同时也暗含了秦人的性格。秦腔独特的风格,包括唱腔、板式、乐队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

《三滴血》讲述了两个兄弟因为一滴血而引发的故事。一个兄弟为了救人,用自己的血滴入了一个病重的女子口中,最终使她痊愈。但是这个女子却爱上了这个兄弟,而她的亲生父母却要将她嫁给另一个兄弟。在经过一系列的波折后,女子终于和救她的兄弟在一起了。

秦腔的唱腔

包括“板路”和“彩腔”两个部分,每部分都有“欢音”和“苦音”之分。

其中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它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情绪。

欢音腔则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情绪。

板路有六类基本板式,包括〔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和〔滚板〕。这些板式各有其特色和韵律,为秦腔的表演增色添彩。

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它分为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四类,具有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在演唱技巧上,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都重视唱功,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

秦腔的文体和音乐唱腔是在民间文艺基础上形成的,其内容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明末清初的历史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这个背景下,秦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秦腔通过表演忠奸斗争、歌颂反抗精神等题材的剧目,把批判矛头直指皇权和封建制度。这些剧目如《反五关》、《李刚打朝》、《刺中山》、《薛刚反唐》、《花打朝》、《斩黄袍》、《夜打登州》、《打渔杀家》、《串龙珠》等,表现当时人民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些剧目中,秦腔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和运用音乐唱腔等手段,生动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秦腔也传递了人民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

根据流行地区,秦腔可分为东路秦腔、西路秦腔、中路秦腔和北路秦腔等不同流派。

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其唱腔高亢激昂,具有硬朗结实的风格,是秦腔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眉县、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其唱腔柔和细腻,具有温婉清新的风格,是秦腔的重要流派之一。

中路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其唱腔流畅华丽,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息,是秦腔的代表性流派之一。

北路秦腔又称阿宫腔,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其唱腔哀婉凄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秦腔的独特流派之一。

在汉中地区还流行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这种流派以其独特的南路秦腔风格,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

秦腔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众多著名剧作家的耕耘和贡献。

范紫东(1878—1954)是秦腔剧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创作了《三滴血》、《宫锦袍》等经典作品,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主题,还展现了秦腔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魅力。

高培支(1881—1960)也是一位杰出的秦腔剧作家,他的剧作《苦中苦》、《夺锦楼》等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他与王伯明合作改编的传统剧目《蝴蝶杯》,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整理为《游黾山》,至今仍然是秦腔的经典剧目之一。

孙仁玉(1872—1934)是另一位重要的秦腔剧作家,他的作品《三回头》、《柜中缘》、《镇台念书》等,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实感人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马健翎(1907—1965)也是一位备受推崇的秦腔剧作家。他的作品《穷人恨》、《血泪仇》、《赵氏孤儿》、《游西湖》、《四进士》、《鱼腹山》、《反徐州》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秦腔艺术的魅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至今仍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这些著名剧作家的作品不仅丰富了秦腔的艺术宝库,也为后世的戏曲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