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一首赠别诗,道尽悲怜,人生生离死别在所难免如何宽怀?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4-09-23 22:46:58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悲歌赠吴季子》

清·吴伟业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

君独何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

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

白璧青蝇见排诋。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

绝塞千里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

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

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

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

土穴偷生若蝼蚁,大鱼如山不见尾,

张 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

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

生男聪明慎莫喜,仓颉夜哭良有以,

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会有无数个生离死别的场景出现。

有的过去了就过去了,有的则让自己记忆深刻,并且悲伤难自已。

很多时候,那些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都喜欢随夜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人难以入眠。不过,生离死别虽然让人痛苦,但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教会人们要珍惜,让人们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爱,去给予,去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并且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所以,生离死别不再仅仅是痛苦的记忆,而是化作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滋养着内心的坚韧与温柔。其实每一次的挥手告别,都是为了更好的重逢做准备;每一次的泪眼婆娑,都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

在这样的领悟中,人们学会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不再畏惧失去,因为知道每一次的放手,都是为了迎接更加绚烂的明天。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不平凡的意义,用爱去温暖每一个相遇的瞬间,用感恩去铭记每一段同行的路程。

生离死别还让人学会了自我疗愈的力量。在伤痛中,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坚强。通过阅读、旅行、艺术创作或是简单的冥想,逐渐找到了释放情绪、抚平伤痕的方式,让心灵得以重获自由与平静。

生命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它的繁华与灿烂,更在于它教会人们如何在风雨中舞蹈,在逆境中微笑。每一次的生离死别,都是生命给予的一次深刻教诲,让人们懂得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份拥有,勇敢地活出自己的色彩,不负此生,不留遗憾。

02

清朝诗人吴伟业,也因为一场离别,于是写下了一首《悲歌赠吴季子》,这是写给朋友的?还是写给自己?

其实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份别离的心境让人感觉到悲伤。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发生了一起古代自有科举考试以来的“第一舞弊案”,史称“丁酉舞弊案”。这场舞弊案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处罚最严厉、案情最离奇、后续最唏嘘的科场舞弊案,没有之一。

在这场“舞弊案”中,参加复试的,极负盛名的江南才子吴兆骞交白卷。随后还被牵连,彻底击碎了他的人生。

据《清史稿》记载是考试时气氛紧张,所有的殿试举子都戴上枷锁,夹棍绳索也都准备好的,白面书生吴兆骞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被吓破了胆。

就这样,顺治皇帝亲自定案,将吴兆骞杖责四十林板,全部家产籍没入官,父母兄弟妻子一并流放宁古塔,也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

作为江南文人魁首的吴伟业听闻,于是写下了这首《悲歌赠吴季子》。

03

吴伟业和吴兆骞相识,是在他即将出仕清朝的时候。

其时,吴兆骞所在的“慎交”社和同出一门的“同声”社势同水火,积怨很深。钱谦益委托吴伟业前去调停。由此,他见识到了吴兆骞的才华,对吴兆骞大为赞赏。

听闻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他震惊之下也深感悲伤。要知道,那时候的宁古塔可是荒凉之绝地。

这首诗也算是对这场“舞弊案”的一个总结和收尾了。

这桩轰动一时的江南科场案,在涉及南北党争、江南社事之争、清廷有意打压江南士子兼之宫廷内部争斗的复杂背景下,一大批考官和考生被处死、入狱、流放,落下了帷幕。

而吴伟业也在前一年以丁忧南还,从此不复出仕。

所以这首诗他是为吴兆骞为悲歌,但同时也是在为江南文人士子的悲歌。

04

在这场“舞弊案”中,生离死别的场景非常之多。深陷其中的人们更为深刻。可谓人人自危。

吴伟业这首《悲歌赠吴季子》赠别诗,道尽悲怜,当人生生离死别在所难免的时候,如何宽怀?

在吴伟业的深情笔触下,《悲歌赠吴季子》不仅是对友人离别的哀歌,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当生离死别成为生命中无法回避的章节,宽怀或许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但它却是穿越悲伤迷雾,寻得心灵宁静的必经之路。

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承认并接受生命的不完美,是宽怀的第一步。在每一次离别的阵痛中,学会放下那些难以割舍的情感,让它们在时间的河流中缓缓沉淀,化作内心深处一抹温柔的记忆。

同时,培养一颗感恩的心,也是宽怀的重要源泉。感恩相遇的每一刻,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生命赋予的宝贵财富。它们让人学会了爱,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珍惜。在离别之际,不妨将这份感恩之情化为祝福,愿对方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身在何方,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还有,投身于更加广阔的生活与事业之中,也是缓解离别之痛的有效途径。当将注意力从个人的情感世界转移到更宏大的社会舞台时,会发现生命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的得失离合。在追求理想、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找到新的价值认同,还能在忙碌与充实中逐渐淡化离别的忧伤,实现心灵的自我超越。

如此,当再次面对人生的生离死别时,或许能够以一种更加平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让宽怀成为生命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05

不过,吴伟业自己却没能走出这一份悲伤。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文,又有张溥的指导,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吴伟业进士及第,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到了清顺治十年(1653)被迫应诏北上,次年被授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底,以奉嗣母之丧为由乞假南归,此后不复出仕。

可是,在“舞弊案”后,江南时兴大狱,这让吴伟业每每惊恐不安,深怕罹难,同时一直都忏悔在清廷为官的这段的历史,

所以,在他的诗词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明朝的怀念,同时又抒发对清朝贵族的愤慨,使得他的诗歌极具影响力。可能这也是他能入列“江左三大家”的原因吧?

到了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夏季,在江南酷热的天气里,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

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蓑,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伟业之墓”。

不能释怀,那就永远活在悲伤里了。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0 阅读:3

桂临塞上聊历史

简介:喜欢历史,聊历史